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独家报道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四川气象部门多措并举开展精细服务,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来源:民生周刊2025-07-24 16:42:34

民生周刊记者   李杨诗宇

日前,民生周刊记者跟随“中央媒体走基层看气象——绿镜头·发现中国”主题采访报道组走进四川。百姓家门口,田间地头,运输繁忙的长江之畔……气象力量无处不在。

近年来,四川省气象部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多措并举开展气象服务,构建起精密监测、精准预报、精细服务的立体防御体系,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织密防护网,气象智慧守护农业生产全周期

仲夏时节农事忙。自贡市大安区何市镇水稻科研基地内,百亩稻苗褪去春日的嫩青,披上浓郁的深翠。

自贡市农业科学院粮作研究所所长、高级农艺师鄢圣敏穿着防虫袜套,正在田间仔细查看试验的再生稻新品种长势。

再生稻,顾名思义,就是能够播种一次、收获两次的水稻栽培方式。头季稻收割后,稻桩的休眠芽在适宜条件下萌发成苗并抽穗成熟,实现“种一次收两季”。再生稻具有生长期短、成本低和米质优等特点,经济效益显著。

自贡市素有蓄留再生稻的传统。蓄留再生稻能充分利用秋季温光资源,提高耕地利用率,是实现水稻稳产高产的一项重要举措。

“但以前,再生稻产量受气候制约很大。”鄢圣敏介绍,“气象灾害造成的减产率甚至能达到10%—40%。头季稻收割前后的高温干旱、再生季抽穗期的秋绵雨,都可能导致减产甚至颗粒无收。”因此,精准的气象灾害预警体系至关重要。

为精准“把脉”再生稻生长的微环境,近年来,自贡市气象部门围绕“中稻—再生稻”全生长周期,构建起系统完备的农业防灾减灾体系,为生产筑牢安全屏障。自贡市气象局副局长黄德刚说:“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直接关系到农民的生产生活和国家粮食安全大局。针对影响‘中稻—再生稻’生产模式的主要气象条件和灾害,我们构建了全链条服务。”

试验田里,植保无人机低空掠过,农业与气象专家正借助无人机、卫星遥感等设备,对水稻开展全生育期监测。田边,再生稻农业气象试验观测站实时传回田块各类气象数据,精准守护着每一株稻苗。

再生稻气象服务正从传统的灾害防御转向智慧化全周期模式。

“我们在‘产前’开展了气候适宜性区划和气象灾害区划,从气象角度规划生产布局,还通过线上线下培训提升农户防灾意识;‘产中’一边用监测站、无人机等追踪灾害实况,一边针对灾害、农事适宜度和病虫害气象条件,提供专题服务产品指导应对;‘产后’则调研服务成效、开展定量化效益评估,科学衡量气象服务的价值。”黄德刚表示,在气象服务产品的助力下,再生稻有收面积和单产逐年提升,已成为“天府粮仓”的重要组成部分。2024年,自贡市再生稻蓄留面积达105.3万亩,较2023年增长6.3%;最高亩产测产达到403.6公斤,实现了蓄留面积与亩产潜力的双重增长。

“现在有了这些气象‘帮手’,天气好坏我们都能了解个八九不离十。这不仅保障了粮食安全,还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鄢圣敏说,如今农户通过种植再生稻,平均每亩增收可达上千元,收入水平实实在在得到了提高。

种粮大户徐金成对记者说:“以前种地都是‘望天收’,现在啥时候该灌水、施肥,都能根据天气预报提前安排,不仅省心省力,还能少花冤枉钱,产量也提高了不少。我这心里踏实多了,越种越有奔头。”

稻田青青,阳光洒落。气象“藏粮于技”的新篇章,正写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

阳光洒落稻田。气象“藏粮于技”的新篇章,正写在自贡广袤的土地上。(自贡市气象局供图)

提升预报预警能力,精心守护长江安澜

入夏以来,长江航道一派繁忙景象。在长江泸州段泸州港国际集装箱码头,货轮往来如织。

泸州市是长江奔流出四川前的最后一座城市,沱江、赤水河在此汇入长江。

“长江泸州段是典型的山区河流,航道浅、险、弯、窄,水流急乱,天气情况对水上交通安全影响非常大。”泸州海事局通航管理处(指挥中心)副处长徐梓瀚表示,当前,长江泸州段已经进入主汛期,高温、大雾、暴雨、强对流等恶劣天气增多,正威胁着航道航行安全。

受上游连续强降水影响,7月1日凌晨,长江泸州段峰值水位达8.55米,这也是长江泸州段今年入汛以来的首轮较大洪峰过境。

当日,江水已漫过被当地俗称为“飞机坝”的长江滨江路停车场。江面水流湍急,浪花不断拍打着堤岸。

而在本轮洪峰过境前,6月29日16时,泸州市气象局提前发布暴雨蓝色预警,并通过多渠道向重点部门发送预警。接到预警后,泸州海事局立即响应,发布水上交通安全预警信息,提醒各船舶、船舶单位做好安全防范工作,最终实现此轮洪峰过境“零险情、零事故”。“精准的气象预警让我们心里有底,提前预防,下手有方。”徐梓瀚说。

一次精准的预警背后,是久久为功的努力。面对多变天气和航运需求,近年来,泸州市气象局持续提升大雾、大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能力,加快建设全覆盖、无缝隙的长江航道气象观测站网。目前,这一观测站网已初步建成并实现组网运行。

“我们在长江泸州段航道已建设了17个多要素自动气象观测站。”泸州市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副主任王翔介绍,如今,在长江泸州段的航道上,平均每10公里就有一个多要素自动气象观测站,可实时监测风速、风向、能见度、气温、湿度、气压、降水量等多种气象要素。

同时,泸州市气象局持续深化与海事、航道等部门的全方位合作,建成“泸州长江航运高影响天气自动监测与预警平台”和“泸州航道天气”微信小程序,推动气象服务智能化、可视化、自动化。

“气象预警方面,我们实现了辖区监测全覆盖和恶劣天气预警无遗漏。今年以来,长江航运泸州段气象灾害‘零伤亡’,为长江航运安全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王翔说。

推进气象服务智能化,把握防灾减灾主动权

在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中,时间就是生命,效率至关重要。让预警信息及时、准确传递到每个需要的人手中,一直是气象部门致力达成的目标。

7月以来,宜宾市多地遭遇强降雨。7月8日19时至7月9日13时,兴文县遭遇强降雨天气过程,影响全县12个乡镇。其中,最大降雨量出现在古宋镇人民村,达到255.2毫米,最大小时雨强达66.5毫米。

7月9日7时,兴文县防汛抗旱指挥部根据雨情水情,启动四级防汛应急响应,统筹调度各方力量开展救援。

“雨下得太急了!我们看着河水一点点涨起来,心揪得慌,还好转移及时!”在临时安置点,古宋镇人民村村民王大爷感慨道,“当时就听见村里广播‘快转移!快转移’,村干部还挨家挨户敲门,喊我们往高处走。”

“提前转移危险区群众,及时、准确的气象预警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为抢险救援争取了宝贵时间。”宜宾市防汛抗旱事务中心主任刘炼说,如果没有气象预警信息,防灾减灾将陷入“看不见、听不见”的被动局面。“气象部门还为我们配置了‘数字预报员’,让预警信息能快速、精准传递,大大提升了效率和覆盖面,帮助我们把握防灾主动权,提前研判防御,及时组织预案工作。”

刘炼口中的“数字预报员”系统,由宜宾市气象部门“氚(TRITIUM)”科研创新团队开发。系统依托主流社交平台,可自动向不同区域、部门、群体推送各类气象服务产品,有效提升信息传递时效性,助力快速响应,增强预报预警能力,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便利。

“及时准确的气象预警,只有快速高效转化为防灾减灾行动力,才能在灾害来临前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创新团队负责人邓荣耀介绍,为提升预报精准度,把握防灾减灾主动权,团队正积极探索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应用,重点研究宜宾精细化预报服务,攻克防灾减灾关键技术难题。

目前,宜宾市气象部门正依托人工智能,加快推进“宜宾智慧气象预警服务系统”建设,旨在全面提升气象服务的精准性、时效性和智能化水平,更好地为宜宾经济发展、防灾减灾救灾提供高质量决策参考和保障服务。

从稻浪翻涌的田野到百舸争流的长江,再到精准触达的“数字预报员”,面对复杂多变的气候挑战,四川省气象部门正不断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以精准高效的服务,为巴蜀大地注入抵御风险的韧性。“十四五”期间,四川省气象部门积极响应,实施气象观测类项目总投资12亿元,其中中央投资6.5亿元(5个项目),省级投资5.5亿元(2个项目),持续强化监测精密能力,已建成全国最大的综合观测体系。地面站点已实现乡镇全覆盖,观测数据分钟级采集,地面站网间距缩短至7.45公里,雷达覆盖率提升到57.46%。

气象部门防灾减灾的篇章仍在不断书写,在每一个阴晴冷暖的交替里,在每一次风雨将袭的时刻,持续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安澜与生机。

原文刊载于2025年第15期、7月21日出版的《民生周刊》杂志

原标题:《(引题)四川气象部门多措并举开展精细服务(主题)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