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民生周刊2025-07-24 17:26:10
民生周刊记者 朱浩铨 郑智维
7月12日,安星宇在社交平台发布了一条巡河视频。视频中河水清澈,河滨垂柳摇曳,居民们驾着皮划艇在水中游玩。拍摄地点是贵州省仁怀市五马河畔。
作为村级河长,仁怀市五马镇三元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安星宇每天要巡河两次,“巡河是一种享受,听鸟语、闻草香,这里的生态景观、清新空气就是养生良方”。
五马河位于仁怀市南部,是长江一级支流赤水河最大的支流,也是赤水河重点生态保护区。河水悠悠流淌,宛如一条碧绿的绸带,抚过五马镇三元村,滋养着这方土地。
安星宇在河畔长大,他的成长历程与五马河的生态变化紧密交织。
安星宇(图/朱浩铨)
母亲河曾经憔悴不堪
出生于1987年的安星宇,童年记忆有许多和五马河有关。夏日,他常与伙伴们在河中游泳、捕鱼,傍晚村民们会在河边洗衣、聊天。
“五马河是我们的乐园,也是村里的生命线,它灌溉农田,养育着乡亲们。”安星宇回忆。
安星宇说,当地的手工造纸技术已经传承数百年。
手工造纸术可以不用机械或仅用非常简单的机械进行造纸,煮料环节会使用石灰。“石灰有杀菌作用,加上村里生产体量较小,并没有给五马河造成较大污染。”安星宇说。
但是,一些作坊为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将石灰换成了工业用碱(氢氧化钠)。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造纸业、煤炭产业快速发展,迅速成为经济支柱产业。
随之而来的是,作坊产生的废水乱排、废料乱堆,导致河流水质急剧下降、稀有鱼类濒临灭绝、河谷两岸“千疮百孔”。村民们再也不敢捕鱼、游泳,甚至连取用河水灌溉农田都开始担忧……
“昔日的母亲河就这样变成了一条工业河,就像一位生病的母亲,憔悴不堪。”安星宇说。
以壮士断腕的决心保护母亲河
“那时我们这里生产的皮纸畅销全国。”安星宇说,但经济增长却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
2006年,在外地打工的安星宇开始接触电子商务,为家乡生产的皮纸打开了新销路。一时间,这个被群山环抱的小山村因皮纸工艺备受关注,同样受到关注的还有早已脆弱不堪的生态环境。
五马河的生态环境问题引起当地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2008年,仁怀市决定取缔五马河流域的造纸作坊。
“那时很多乡亲不理解、不接受,一些上年纪的村民还会埋怨我。”安星宇说。他再一次离开家乡,到外地打工。
此后10年,五马镇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全面开展污染源治理,先后投入7000余万元,以政策补贴、转产就业等方式对河流沿线278户造纸作坊全部予以取缔,关闭煤矿企业10家、白酒生产小作坊50余家,治理非煤矿山7座,转移畜牧养殖企业4家。
同时,建设完善集镇管网、污水处理厂,开展沿河畜牧养殖场迁移、河道清淤、河床修复、水生态修复……从源头切断污染源,五马河水再次清澈起来。
五马河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共治共享”
2018年,安星宇回到家乡,担任精准扶贫业务员。
“五马河变了,河水重新变得清澈,岸边也栽上了绿树。”安星宇说,一同改变的还有乡亲们的环保理念。
“生态文明建设最能给老百姓带来获得感。”2016年,河长制全面推行,为了让五马河真正变成清水河,2017年五马镇辖区内群众发起成立五马镇生态环境保护协会。三元村同时组建三元洞志愿者保护团队,围绕五马河生态文明建设工作,配合河长制工作。
2019年,三元村整村脱贫,成为小康村。“五马河虽然清澈了,但岸边杂草丛生,灌溉渠偶有堵塞。”那时,安星宇白天跟着驻村干部走访农户,晚上就沿着河岸巡查,把发现的排污口、垃圾点一一记在笔记本上。
2022年,仁怀市全面推进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安星宇被推选为三元村党总支书记,兼任村级河长。
近年来,三元村立足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引进返乡创业能人,因地制宜发展耙耙柑产业和有机高粱种植。其中,种植有机高粱3000亩,作为茅台保护价订单生产的原材料。生态环境的提升推动了农旅产业发展,农家乐、河边休闲咖啡馆、露营酒吧等逐年增加。
“这两年,不少在外务工的青年陆续回来翻建房子。”安星宇说,“常有年轻人说想回来发展,也会问我怎样守护好这来之不易的环境。”
在三元村,每个人都是河长,“哪里污染了,哪家的管道破损了,乡亲们都积极上报”。村民们对五马河生态环境的保护,早已实现“共治共享”。
沿河巡查时,安星宇常会遇到有老人在步道上散步,老人们时常鼓励他好好干,他觉得这是对他工作的最大认可,成为激励他继续守护和发展家园的动力。
从生态修复到生态保护再到人人共治,如今五马河水质持续稳定在Ⅱ类标准,成为仁怀市境内保护最好的河流之一。一幅“水清岸绿、鱼翔浅底、人水和谐”的优美画卷,正在河湖长制的护航下铺展。
原文刊载于2025年第15期、7月21日出版的《民生周刊》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