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民生周刊2025-07-24 17:34:23
民生周刊记者 刘烨烨
赤水河不舍昼夜,奔流向前。河畔贵州仁怀段,汇聚了众多白酒生产企业,是世界酱香型白酒核心产区。茅台集团就在其中。
在草木环绕的茅台水文站,能看到赤水河里不时有鱼儿跃起,泛着金波,各项监测数据显示水质指标稳定。这幅生机盎然的画卷背后,是一场深入开展的绿色变革。
与世界上其他烈酒相比,以茅台酒为代表的酱香型白酒有着以谷物为主要原料、自然混菌接种、以酒勾酒等特点,这背后是工匠精神和技艺共同构成产区的独特人文生态。因此,要保护好产区生态,就要维护好自然生态、人文生态和微生态之间的平衡关系,这样才能维护好整个产区的系统平衡,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我们正经历从被动治污到主动创绿的深刻转变。”茅台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王莉在接受民生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绿色是茅台集团可持续发展的底色,茅台集团始终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努力探索“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价值转化路径,为赤水河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贡献“茅台样本”。
在赤水河流域生态修复项目中,茅台集团资助种植了大量适宜当地生长的树木,有效减少了水土流失,改善了流域生态面貌。(图/廖天予)
“135”体系:构建白酒绿色革命新范式
王莉介绍,一直以来,茅台集团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推进“一基地一标杆”建设,高效布局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聚焦水、能和碳、气、声、固废“五条流线”,构建形成“135”生态环保和绿色发展体系,保护了“水土气微”协调平衡的生态系统。
“135”生态环保和绿色发展体系中,“1”指“一基地一标杆”这一总体目标,即建设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践示范基地,打造白酒行业生态环保标杆企业。“在建设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践示范基地过程中,茅台从生产工艺优化、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到生态环境维护等多方面入手,探索出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与经验。”茅台集团生态环保部部长杨朝波说。
“3”指聚焦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杨朝波告诉记者,茅台在制酒车间大力推广清洁能源,淘汰高污染的燃煤设备,减少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同时引入自动化、智能化生产设备,实现精准生产,降低人为因素导致的资源浪费。
“5”是围绕水、能和碳、气、声、固废“五条流线”开展全链条管控。在水治理方面,强化全周期管理,通过升级污水处理工艺,提高水循环利用率,年节水量达40万立方米,水循环利用率超87%,污水处理厂排放标准提升至类地表水Ⅳ类,有力保障赤水河水质安全。据茅台集团生态环保部污控室副主管张磊介绍,这是茅台人的自我加压,茅台集团对水的治理,高于国家标准。
赤水河作为长江上游唯一未建水电站而保留自然流态的一级支流,是众多珍稀鱼类与野生动物的家园。近年来,茅台集团通过与多方合作建立起一批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过去几年,我们通过整合、优化新建等方式重构了茅台酒核心产区及外延缓冲区水气土微多要素监测系统,例如沿着赤水河茅台段新建了3个自动水质水文监测站、新增大气监测站点21个等。”茅台集团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酿造环境生态中心主任陈笔介绍,茅台集团野外观测站得出的基础数据和研究成果会根据规范面向全行业开放,成果共享。
“在茅台,每一滴水、每一片土地、每一口空气都受到了精心呵护。通过搭建‘物联网+信息化’环境监控综合管理平台,茅台实现了对水、土、气、声等多要素的高密度、全覆盖和立体化监测。”陈笔说。
循环经济产业链闭环:“从土里来,到土里去”
作为白酒行业主要酿酒副产物,酒糟的身影浓墨重彩。酿造茅台酒产生的酒糟,每年高达30万吨,足够铺满200个标准足球场。
“每生产1吨酱香白酒,约产生4吨酒糟。这些长期被视作废弃资源的副产品若处理不当,会对土壤、水体及空气造成污染,给生态环境带来风险隐患。”茅台循环产投公司党群办主任王珊说。
2013年,源于茅台集团的顶层设计,茅台循环产投公司成立。经过多年技术攻关,该公司成功突破酒糟资源化利用瓶颈,将曾经被视作生态包袱的酒糟转变为有机肥、生物质沼气、饲料等生态绿色产品。以酒糟资源化利用为核心,该公司科学布局“肥、饲、气”等循环经济产业,形成年处理30万吨以上酒糟能力,确保了对茅台酒酿造副产物的100%资源化利用。
7月3日,生产车间里,工人们正把以酒糟为原料制作出的有机肥装袋,大卡车上摞满一袋袋肥料。这些肥料很快将出现在田间地头。这是茅台循环产投公司向茅台集团驻遵义市道真县的帮扶工作队定向捐赠的120吨“深沃”有机肥。
“用茅台酒糟生产的有机肥,不仅含有大量氮、磷、钾等元素,还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营养成分全面,且能够被植物充分吸收。”王珊介绍,自2020年起,茅台循环产投公司积极践行茅台集团乡村振兴结对帮扶工作机制,精准支持帮扶地特色种植,迄今已累计向道真县捐赠有机肥2320.6吨,覆盖20余个行政村约2.2万亩高粱基地,惠及农户超6000户。
变废为宝、点“糟”成金。在茅台循环经济产业园,酒糟转化为有机肥料、饲料、天然气,实现了“从土里来,到土里去”。目前,茅台集团已经构建起“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全链条、全要素、全过程的循环利用体系,形成独特的、可复制的“绿色闭环”。
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保护好赤水河的生态环境,就是守护企业发展的根基。绿色不是发展的代价,而是发展的本质。”王莉说。
自2014年起,茅台集团每年捐赠5000万元用于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截至目前,累计捐资超过4亿元。这些资金被广泛用于生态修复、植树造林、水资源保护等环保项目,为改善赤水河生态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赤水河流域的生态修复项目中,茅台集团资助种植了大量适宜当地生长的树木,有效减少了水土流失,改善了流域的生态面貌。通过植树造林,赤水河流域的植被覆盖率逐步提高,不仅为众多野生动植物提供了栖息之所,还对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起到积极作用。
好山好水出好酒,好酒出自好产区。“茅台酒的酿造讲究顺天应时、因地制宜、循法而成,追求自然生态、微生态和人文生态的平衡。本质就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绿色科技的创新力量支撑绿色发展。”王莉说。
2023年,生态环境部公布第七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名单,贵州省赤水河流域茅台酒地理标志保护生态示范区入选。
王莉表示,未来,茅台集团将继续与各界携手,探索更多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发展的可行路径,不断厚植茅台绿色发展底色,为推动流域生态共美、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保护生态的意识,正从赤水河畔蔓延至整个白酒行业。“近年来,通过治理老百姓感受到空气、水质都在不断变好,已经开始自发地保护环境,千家白酒企业从被动到主动,共同守护赤水河。”遵义市生态环境局仁怀分局局长袁华昌告诉记者。
当赤水河的白鹭年复一年地归来,它们翅膀下掠过的,正是一个行业与一条母亲河共同书写的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新篇章。
原文刊载于2025年第15期、7月21日出版的《民生周刊》杂志
原标题:《茅台集团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守护赤水河生态命脉——引领行业绿色发展新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