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民生网2025-07-25 19:25:49
在广东省肇庆市怀集县西北部,有一个美丽的地方——下帅壮族瑶族乡。这里壮、瑶、汉三族人民和睦共处,共同谱写着民族团结与发展的动人篇章。多年来,下帅乡传承弘扬“岳山造林”光荣传统,在奉献与坚守中,做好山水文章,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下帅乡的丰收田园(图/蔡铮龙)
上世纪70年代,全国掀起“农业学大寨”热潮,怀集县积极响应。下帅乡虽人口不多,但在“岳山造林”大会战中,时年仅有1200多农户的乡里,毅然安排330多青年民兵和社员群众奋战岳山,参与造林攻坚。他们怀揣着“要为国家建设多作贡献”的初心,在艰苦的条件下,挥汗如雨,用勤劳的双手,从岳山到下帅,在残林荒山上种下希望的树苗。那片曾经的荒山,如今已绿树成荫,成为下帅乡生态发展的坚实根基。
从过去伐木卖木支援国家建设,到如今育林护林守护绿水青山,下帅乡完成了华丽转身。这份传承下来的奉献精神,深深烙印在每一位乡干部和群众心中。如今,全乡积极发展林业种植,在低层山,乔木林、竹林郁郁葱葱,面积达8.83万亩;生态公益林如绿色卫士,守护着这片土地,面积有7271亩;八角、单丛茶等经济林不仅为山林增添色彩,更为百姓带来收益。边远山则发展松脂林和封山育林,现有松脂林0.9万亩。全乡活立木蓄积量达276206立方米,森林资源日益丰富。
马家山下的单枞茶园
在生态成果的基础上,下帅乡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单丛茶产业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下帅乡的单丛茶园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当年,在岳山造林大会战中,涂沛常的父亲涂江南作为下帅车福民兵连连长,带领乡亲在海拔1135米的马家山山腰发展单丛茶生产。此后,涂沛常与哥哥涂金养接过父亲的接力棒,成立“下帅单丛茶生产经济合作社”,以“合作社+种植户”的形式,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合作社不仅向种植户提供种苗和种植技术,还定下不许使用化肥、农药的“硬规矩”,严格把控茶叶品质。如今,下帅乡单丛茶茶园已发展到2700多亩。合作社按照每市斤12.5元收购鲜茶叶,部分管理精细的茶园,亩产可达400多斤,亩产值5000元左右,马迁道户种植12亩单枞茶,年收入超6万元。历年来,涂沛常将树龄50余年老树茶园所产的茶叶,采用传统手工加碳烘技术,香味浓郁,每年土法加工2000斤老树茶叶,都被深圳一客商全部收购,每市斤销售价高达1600多元,依然供不应求。下帅单丛茶凭借优良品质,获得了绿色食品认证,成为当地响当当的特色产业。
除了单丛茶产业,下帅乡的生态环境还孕育了其他产业。麻竹笋产业初具规模,引进企业种植1365亩,加上盘活旧教学点建设初加工厂房,为村集体年增收6万元;壮瑶红酒实现标准化生产,年产值突破300万元,开发新品类打入珠三角市场。这些产业的蓬勃发展,都得益于下帅乡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是传承“岳山造林”光荣传统带来的丰硕成果。
在乡村建设方面,下帅乡以“百千万工程”为契机,大力推进美丽圩镇建设和人居环境优化。将壮族铜鼓、图腾等文化符号融入农房外立面改造,累计完成289栋农房改造,打造出具有民族风情的美丽乡村。开展绿美乡村植树行动,种植树苗1.3万棵,建成5个“口袋公园”,构建“一村一景”生态格局。基础设施也不断完善,村道硬底化、便道拓宽,新建10公里产业路,民族学校、卫生院、便民服务大厅等设施提档升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下帅乡美丽乡村建设的一角。
在文旅融合发展上,下帅乡充分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成功举办“三族闹元宵”“牛王诞”等特色民族节庆活动,上半年吸引游客逾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800多万元。引进企业投资开发“怀北大峡谷漂流项目”,牛仙谷景区全力争创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影视帮扶项目《七十二家房客下帅之旅特别篇》播出后,极大提升了下帅文旅知名度和吸引力,下帅乡获评“广东省首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
下帅乡在传承“岳山造林”光荣传统的道路上,始终秉持奉献精神,做好山水文章。未来,下帅乡将继续锚定“全省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示范样板”目标,持续深耕“牛、茶、酒、竹、游”特色产业,深化乡村建设,推动文旅融合,提升治理效能。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壮、瑶、汉三族人民将携手共进,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奋力谱写民族地区乡村全面振兴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壮丽新篇,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下帅经验”,让“岳山造林”光荣传统在新时代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谭上洲 黄俏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