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乡村振兴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乡村振兴

广东云浮市郁南县烟草局:直播赋能老手艺 蚕丝被里“织”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来源:民生网2025-07-25 19:29:48

有人将蚕丝被的制作比作“丝缕间的诗篇”:选蚕、煮茧、剥茧、拉丝、铺陈……一缕缕晶莹透亮的蚕丝,在巧手下渐成层叠柔软。当温暖的蚕丝被轻拥入怀,仿佛能触摸到时光沉淀的温度与匠心凝聚的诗意。如今在广东云浮市郁南县,这门传承数十年的传统手工艺正迎来新的春天——在郁南县烟草局的精准帮扶下,当地老字号“老友记”蚕丝被搭乘“百千万工程”东风,通过直播电商焕发新生机,成为产业帮扶助推乡村振兴的生动写照。

四十六载匠心:老品牌的品质坚守与时代困境

在郁南县宋桂镇的山间村落里,“老友记”蚕丝被的招牌已静静矗立了四十六年。从1979年创立之初,品牌便秉持“匠心制被、温暖人心”的理念,坚持用最传统的工艺制作每一件产品。清晨的阳光透过车间窗户,洒在整齐码放的桑蚕茧上,泛出珍珠般的光泽。“我们选茧子比挑米还仔细,必须是双宫茧,纤维长、韧性好,这样拉出来的丝才够蓬松保暖。”有着二十多年经验的老匠人李阿姨一边筛选蚕茧,一边向新来的学徒讲解选材门道。

在“老友记”的生产车间里,传统手工拉网工艺从未被机器取代。阿姨们围坐在铺着白布的工作台前,将煮好的蚕茧轻轻剥开,抽出晶莹的丝头,双手如蝴蝶穿花般上下翻飞,将蚕丝层层铺叠成均匀的被胎。“手工拉的丝纵横交错,形成自然网眼,不用一针一线就能固定住,这样的被子盖十年都不会板结。”店长羽张梅轻抚着刚做好的被胎,眼里满是对手艺的珍视。

四十多年来,工厂虽历经市场波动、人员更迭,但对品质的坚守从未改变,靠着口口相传的口碑,“老友记”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手工品牌。

然而,随着时代发展,这个老字号也面临着成长的烦恼。“酒香也怕巷子深啊!”羽张梅曾不止一次感叹。传统销售模式下,客源主要依赖周边乡镇和熟客介绍,订单量常年维持在较低水平。年轻人外出务工,愿意学手艺的人越来越少,车间里的工人平均年龄超过五十岁。看着仓库里积压的优质蚕丝被,想着工人们期盼的眼神,羽张梅心里既着急又无奈:“这么好的手艺和产品,怎么才能让更多人知道呢?”

破局转型:烟草帮扶打开直播新赛道

转机出现在郁南县烟草局开展的“乡村振兴结对帮扶”行动中。客户专员在走访调研时,注意到了“老友记”的困境。“现在年轻人都爱刷抖音、快手,何不试试直播卖货?”客户专员的一句话,像一道光点亮了羽张梅的思路。但对于习惯了传统销售的团队来说,直播是完全陌生的领域:“我们连镜头都不会架,怎么跟网友互动啊?”了解到团队的顾虑后,郁南县烟草局迅速组建了专项帮扶小组。“既然要做,就做专业的!”帮扶小组第一时间制定了详细的直播计划,从账号搭建、产品梳理到流程设计,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实施方案。考虑到团队成员缺乏经验,烟草公司专门邀请了电商平台的专业讲师,开展了为期一周的集中培训。从蚕丝被的原料特性、工艺优势等产品知识,到镜头表现、互动话术等直播技巧,再到突发状况应对等应急处理方法,培训内容细致入微。

   “刚开始对着镜头说话都脸红,现在能自如地跟网友介绍工艺了。”员工王姐拿着培训笔记笑着说。为了让直播更有吸引力,帮扶小组还建议将直播间从封闭的室内搬到充满生活气息的零售店铺和生产车间。“观众想看蚕丝是怎么拉出来的,我们就把镜头对准工作台;想知道原料好坏,我们就带大家看蚕茧仓库。”羽张梅说,真实的生产场景成了最好的“卖点”。烟草公司还帮忙设计了直播海报、产品详情页,甚至协调摄影爱好者帮忙拍摄短视频素材,让“老友记”的线上形象焕然一新。

线上圈粉:“直播+社群”激活市场活力

在烟草帮扶团队的指导下,“老友记”很快构建起“直播+社群+特色商品”的立体营销矩阵。专属的蚕丝被爱好者微信群里,每天都有工艺讲解、保养知识分享,老客户们在这里交流使用心得,新客户则能快速了解产品特性。“有位上海的客户在群里问蚕丝被能不能机洗,我们发了手工清洗的视频教程,她看完直接下单了两床。”羽张梅说,社群成了连接客户的暖心纽带。

每周三次的抖音直播更是成了品牌“圈粉”的主阵地。镜头前,匠人们现场演示剥茧、拉丝的全过程,蚕丝在指尖流淌的细腻画面让网友们啧啧称奇。不少观众被这份坚守的匠心打动,纷纷下单支持。羽张梅在直播中还巧妙地融入了当地的特色农产品,“我们的蚕丝被配着本地的艾草枕睡更舒服”,这样的推荐既丰富了直播内容,也带动了关联商品销售。

直播带来的变化立竿见影。第一个月,线上订单就突破了以往半年的销量,最远的客户来自新疆、黑龙江。更让羽张梅惊喜的是,直播不仅带来了销量,更让“老友记”的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不少周边乡镇的人专门慕名而来参观体验。“以前是我们找客户,现在是客户找我们,这种感觉太不一样了!”

乡村振兴:一丝一缕织就共富图景

直播火了,效益来了,带来的变化远不止于销量数字。“订单多了,我们招了五个年轻人来学手艺,都是本地的宝妈和返乡青年。”羽张梅指着车间里忙碌的新面孔介绍道。42岁的林姐之前一直在外打零工,听说家里的蚕丝被厂招人,立刻回来应聘。如今,“老友记”的员工从原来的8人增加到15人,人均月收入提高了近3000元,老手艺成了带动村民增收的“致富经”。

随着品牌影响力的扩大,羽张梅的规划也越来越清晰:“我们要在创新中深耕品牌,把‘老友记’打造成郁南的特色名片。”她计划着扩建生产车间,建立标准化的蚕茧培育基地,让原料供应更有保障;还要开发儿童蚕丝被、夏季蚕丝凉席等新产品,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最重要的是讲好品牌故事,让更多人知道郁南蚕丝被的匠心与温暖。”这份底气,源于帮扶带来的启发:“只有跟上时代步伐,符合市场化规律,古老技艺才能真正焕发新生。”

如今,走进宋桂镇,不仅能看到“老友记”车间里忙碌的身影,更能感受到乡村振兴的蓬勃活力。而郁南县烟草局的产业帮扶实践,也正以“百千万工程”为契机,在更多乡村特色产业中复制“直播赋能”的成功经验。从蚕丝被的丝缕之间,到乡村振兴的广阔图景,郁南烟草用精准帮扶的“巧劲”和真抓实干的“韧劲”,为地方发展注入了温暖而坚定的力量,让传统手工艺在新时代绽放光彩,让乡村振兴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刘鹏  谭帷虎 李欢欢)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