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文化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湖光古迹里的成长课——豫哈少年在巴里坤的文化润疆之旅

来源:民生网2025-07-31 20:35:24

山河相望,豫哈情深。2025年,是新时代河南对口支援新疆的第15个年头。15载春华秋实,“豫哈少年祖国行”文化交流夏令营已成为两地青少年交往的重要纽带,更化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载体。7月29日,这群来自豫哈两地的少年,踏上了巴里坤的文化探寻之旅,在湖光、古迹与湿地间,触摸文化润疆的温度,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心底悄然生长。

巴里坤湖:湖光里的文明脉络

首站抵达的巴里坤湖,如一颗湛蓝宝石镶嵌在大地之上。微风拂过,湖水荡漾,似在低声诉说着古往今来的故事。孩子们沿湖缓缓而行,当地向导的讲述将他们带入了一段段尘封的记忆:从哈萨克族逐水草而居的迁徙史,到草原上代代相传的民俗歌谣;从游牧文明与农耕文化的碰撞,到多民族在湖畔共生的岁月。

湖面倒映着蓝天白云,也倒映着孩子们专注的眼神。当“哈萨克族的毡房如何适应迁徙”“草原上的歌谣藏着怎样的生活智慧”等问题得到解答,民族文化的脉络在湖光中愈发清晰。少年们明白了,这片土地上的“多元”,从来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像湖水与岸边的草原般相互滋养,共同构成了“一体”的文明画卷。“多元一体”的认知,就在这湖光山色间,悄然扎根。

得胜门:古迹中的交融印记

踏入得胜门,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古老的城墙饱经风霜,每一块砖石都承载着边疆战事与商贸往来的记忆。孩子们轻轻抚摸着粗糙的墙面,仿佛能听见曾经的金戈铁马与驼铃声声——这里曾是丝绸之路北道的重要关口,中原的丝绸、茶叶从这里传入西域,西域的香料、玉石由此走向中原,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在碰撞中交融,在交融中共生。

向导指着城砖上的痕迹,讲述着各族军民共同守疆护土的故事。孩子们忽然懂得,这城墙不仅是物理上的屏障,更是文化交融的见证。每一道门、每一块砖,都在诉说“团结守疆”的传承,让文化润疆的“根”与“魂”,顺着指尖的触感,悄悄流入少年们的心田。

红星石:红色故事里的家国情怀

驻足红星石旁,红色的印记在阳光下格外醒目。石碑上的文字,串联起屯垦戍边的峥嵘岁月:先辈们跨越千山万水来到这里,开荒种地、保卫边疆,用青春与汗水浇灌出绿洲,用生命守护着家园。讲解中,各族军民并肩劳作、共同抵御风沙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先辈们的奉献精神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深深交织。

“原来今天的安定,是这么多人用热血换来的。”一位河南少年轻声感慨。孩子们望着红星石,眼中闪烁着热忱的光芒。他们渐渐明白,文化润疆润的不仅是民族文化,更是团结一心的家国情怀——今日的岁月静好,源于各民族始终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守护着这片土地。  

高家湖湿地:民俗里的活态传承

午后的高家湖湿地公园,是自然与人文共生的课堂。湿地栈道蜿蜒延伸,两旁草木葱茏,哈萨克族阿肯的弹唱声随风飘来,苍凉而悠扬,为这片生态秘境增添了浓浓的民族风情。在这里,孩子们不仅看到了生态保护的成果,更触摸到了民族文化的“活态传承”。

民俗体验环节里,少年们跃跃欲试:骑上骏马感受草原的辽阔,坐上骆驼体会游牧的悠然,跟着当地牧民学唱几句哈萨克族歌谣。阳光下,河南少年与新疆少年手拉手,在欢笑声中分享着体验的快乐。这一刻,民俗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鲜活的生活;文化润疆也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守护生态根基的同时,让民族文化在代代相传中永葆生机。

从巴里坤湖到高家湖,从得胜门到红星石,一路行来,文化润疆的轮廓愈发清晰:它是湖水中流淌的多元文明,是古迹里沉淀的交融记忆,是红色故事中激荡的家国情怀,更是民俗里跳动的生活气息。豫哈少年们用脚步丈量土地,用心灵感受文化,让民族文化的种子在心田发芽。

这趟巴里坤之旅,是文化润疆最生动的实践课。当少年们带着满满的收获踏上归途,他们带走的不仅是照片与纪念品,更是对“多元一体”的深刻理解,对民族团结的坚定认同。而这,正是豫哈情深最动人的延续,是文化润疆最珍贵的果实。

(陈炫羽)

 

(责任编辑:贾伟)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