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人民非遗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民非遗

非遗好物如何诞生

来源:中国文化报2025-08-01 10:43:59

中国文化报首席记者  王  彬         

非遗好物,蕴含着对传统的敬畏,带着对生活的洞察,将非遗的文化之美、技艺之精、创新之力表现得生动而具体。非遗好物是如何诞生的?在传播中又有怎样的故事?

从“老物件”到“新国潮”

在蚕丝织造技艺(辑里湖丝手工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顾明琪的工作室里,摆放着一张紫晶玻璃的高清图片。这种玻璃件件花纹不重样,现存不足百块。顾明琪一直希望告诉人们,他的家乡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古镇有这样的珍宝,于是他动足脑筋,要把紫晶玻璃“织”出来。

“好的非遗产品必须有故事、有技艺、有创新。”顾明琪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实践的。他选用辑里湖丝中细腻、柔软、光泽度高的合罗为原材料,呈现出紫晶玻璃的通透,也让织物有了新题材。同样的智慧,顾明琪还运用到与不同非遗项目的嫁接上。在《锦霞宝相》系列牛皮包作品中,他将辑里湖丝与宋锦结合,从缫丝染色到织就成品,经过30多道工序打磨,制作出繁杂优美的宝相花纹样,传递出平和祥瑞的意蕴。而在《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系列织锦包中,他融合了蜀锦制作技艺,高度还原文物形象,表达出了家国意识与文化传承的深刻内涵。“这些意向都被大家理解并认可了。”顾明琪自豪地说。

在山西省忻州市繁峙县,繁峙晋绣第五代传承人贺晨飞正带领绣娘将五台山寺庙建筑纹样用极简线条融入团扇绣面。他认为,非遗好物是融合现代设计理念与实用功能的文化产品,需同时具备传统内核与当代造型,需具备好艺、好意、好看、好用4个特性。为此,他在精研技艺的同时,特别重视“做减法”和场景开发,提炼文化要素和经典纹样,结合当前人们的办公、户外、商务等日常生活需要,拓展非遗的应用范围。

采访中,贺晨飞向记者展示了“春暖花开”文创佩饰。这款好物用牵绣、乱针等非遗绣技勾勒太行风光,已成为人文交流活动的定制礼品,不仅契合了国潮风尚,还赢得了年轻人的喜爱。

当“慢手艺”遇上“快时代”

非遗好物让设计“说话”,用现代人熟悉的方式解码传统图案,唤起熟悉的文化记忆,又让人们赞叹于其新形象、新功能。

不过,这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可不好把握,分寸拿捏不好就容易“四不像”。为此,参与设计的非遗传承人都下了苦功。

确定好非遗好物的主题后,顾明琪要反复尝试多种材料,还要向不同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取经”。投入成品制作的配方,背后不知经过多少次试验。“很多织法和技艺都在老手艺人的脑海里,不能着急,就得慢工出细活,再逐渐提高效率,就有了底气。”他说。

非遗技艺需复杂流程才能完成,一件手工刺绣的作品常常要耗费数十乃至数百小时。在非遗好物的设计与制作中,如果完全保留传统工艺可能导致成本过高、产量过小,难以满足市场需求。经过一番研究和比较,贺晨飞决定采用“智能技术+关键纹样手工绣+基础工序机械化”的模式,引入人工智能辅助设计,用手工刺绣凸显纹样,再用机绣完成其他绣面,既保留了“指尖温度”,又能平衡品质与效率。“多年来,我们摸索出‘公司+家庭绣坊+培训基地’的发展路径,带动了3200名妇女就业。这批‘生力军’都愿意接非遗好物的订单。”贺晨飞说。

从“卖产品”到“传文化”

在更广阔的市场上,非遗好物的价值正被认可,成为“国潮”的重要载体,吸引人们主动为文化买单。

顾明琪的非遗好物系列作品主要在线下门店售卖。有消费者找到他,希望亲眼见证丝线如何变成精美包具。贺晨飞带着繁峙晋绣的好物作品参加国内外多个展会,还特别注意收集消费者反馈。“消费者希望我们多讲讲作品里的人文历史,优化功能设计,增加‘入门级’和‘收藏级’等不同价位的好物系列。这些都是我们设计下一批非遗好物的重要参考。”贺晨飞说。

如今,网购是许多人接触和购买非遗好物的重要方式。在淘宝平台,许多打出非遗招牌的店铺都有较好的美誉度。淘天集团淘宝手艺人及非遗业务负责人刘鑫告诉记者,淘宝对于非遗传承人参与设计和运营,以及依托非遗技艺进行产品设计生产的网店,有严格的筛选机制和服务机制。

“在淘宝上开店的非遗传承人或手艺人,可以通过专门的线上认证链接提交相关资料,只要通过平台审核,就会有专人对接,提供平台最新运营规则、线上线下营销活动以及网店运营培训,启发他们做好用户定位、好物定价。”刘鑫介绍。

非遗好物要充分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生产中有手工工序,使用天然材料,在此基础上进行工序优化和工具改良,以提升产能。“进入市场后,非遗好物不能只靠情怀,还要懂市场逻辑。”刘鑫认为,在电商平台表现出色的非遗好物有一定共性——工艺认知度高、日常使用频次高或使用场景多,产品方向贴近大众需求,设计过硬且在全网有较好的传播和曝光率。

经过沉淀和打磨的非遗好物,意义早已超越产品本身。它是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是匠心与市场的“握手”,也是人们装点烟火气的美好之选。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的诞生是非遗传承人、消费者、平台、市场的需求和同向而行的结果。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