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民生周刊2025-08-03 11:23:05
民生周刊记者 贾伟 □ 林杰 柯碧田
崇武海岸的浪花拍打千年古城墙,惠安女服饰的艳丽融入街头巷尾的文明新风……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正以“全国文明城市”的金字招牌展示着自身的魅力。
自2015年启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以来,惠安县坚持把“共建共享 惠民惠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万家幸福的画卷在日复一日的精耕细作中徐徐展开。
家门口的幸福看得见摸得着
在惠安县螺城镇石灵街,车辆有序地停放在精心规划的停车位里。夜幕降临,这里变身为烟火升腾的夜市,100多个摊位在划定区域内规范经营。
“以前这条路过节根本走不动,现在白天晚上都舒心。”住在附近社区的居民王丽榕说。
在螺城中心市场,变化更为直观。经营户曾琼华欣喜于市场改造后的规范有序,生意也更加红火。如今,惠安城区3个农贸市场提质升级,142座崭新公交亭投入使用,覆盖全城的便民服务网络越织越密。
变化还藏在老旧小区里。惠安县201个老旧小区历经“逆生长”,曾经盘踞空中的蜘蛛网般的电线不见了,小区里多了不少智能充电桩和休憩凉亭。“住了25年的老房子,比新小区还舒服!”东升商住区居民张松龙说。
市容市貌的改善是创建文明城市的重要一环。惠安县城管局通过加强管理、优化秩序,努力让市民生活在更加舒适、美观的环境里。
改造背街小巷46条,完成42公里道路沥青化,更换步行道40万平方米,优化路灯景观灯4005盏,建成综合公园和口袋公园30个……
自启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以来,惠安县累计投入16.22亿元,实施208个创城达标提升项目。每一分投入都精准落地为可观可感的民生福祉,让“共建共享 惠民惠安”的理念在街巷阡陌间生根发芽。
惠安县黄塘镇聚龙社区开展环保宣传志愿服务活动。
让文明基因融入城市血脉
惠安县的文明之美,不仅在于整洁的市容,更在于深入骨髓的精神气质。
80岁的福建省道德模范陈欠水,30多年行程超60万公里,帮扶残困群众超1.6万人次。如今,他的奉献精神在年轻一代中传承,30多所中学的学子加入陈欠水扶贫助弱青年志愿服务队,接过公益的接力棒。
新时代好少年们也在城市文明建设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我经常参与惠安文化宣传,就是希望让家乡的惠安女服饰、石雕技艺等非遗文化让更多人知道。”第六届惠安县“新时代好少年”张绮窈说。
长期以来,惠安县持续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通过分类选树典型、大力宣传模范,用身边人讲身边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积极引导广大群众崇尚英雄、学习先进、争做模范,营造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
如今,依托遍布全县的326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惠安创新开展廊桥宣讲、古厝讲史、花房传技、渔船听课等活动1300余场,24支宣讲“轻骑兵”和200名基层草根志愿者,让党的创新理论与文明理念飞入寻常百姓家。
惠安县委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积极宣传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的事迹,就是要在全县营造一种崇德向善的氛围,让群众在这种氛围中受到熏陶,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
截至目前,惠安县先后选树“中国好人”8人、“福建好人”14人、省市道德模范18人、县级道德模范45人、市县“新时代好少年”103人。
共建共享激发内生动力
城市文明建设非一日之功,贵在常态长效。惠安县的秘诀在于构建了一套科学有效的制度体系,充分激活全民参与的源头活水。
“数字城管”网格员如同城市的眼睛和触角,每日巡查,小到垃圾桶盖未盖,大到路面破损,问题通过应用程序即时上传、快速处置,确保了城市管理的精细化、高效化。
在螺阳镇尾透村等160多个村居,创新推行的乡村治理积分制成效显著。将志愿服务、文明行为量化为积分并可兑换实物或享受公共服务优惠的模式,极大激发了村民参与自治的热情。
《惠安县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长效管理工作机制》出台,涵盖路长责任制、点位负责制等10项机制,为长效管理提供坚实的制度遵循,并配套“门前三包”管理办法等制度。
通过建立“日巡查、周考察、月跟进、季点评”的闭环工作机制,确保文明建设融入日常、抓在经常,财政持续投入保障,真正实现从创建文明城市向建设城市文明的转变,让文明成果长久惠及百姓。
如今,行走在惠安城乡,红砖古厝旁分类垃圾桶成为一道道风景,百年古厝化身家风家训馆书香四溢,千年石雕技艺在文创园焕发新生……
“以前觉得文明城市就是个称号,现在真切感受到生活变美了。”在惠安生活了60年的退休教师何志忠说。
原标题:《(主题)让“共建共享 惠民惠安”理念生根发芽(引题)福建惠安县常态长效推进文明城市建设》
原文刊载于2025年第16期、8月4日出版的《民生周刊》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