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民生周刊2025-08-03 12:14:06
民生周刊记者 郑智维
内蒙古霍林郭勒市是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工业城市。全国五大露天煤矿之一的霍林河煤矿坐落在这里,是国家亿吨级煤炭生产基地和东北地区重要能源保障基地。因煤而建,缘铝而兴,过去几十年,霍林郭勒探索出一条“煤发电、电炼铝、铝精深加工”的协同发展路子,依托煤电铝产业链,实现了历史性发展。
然而,在拥有坚实产业基础的同时,霍林郭勒面临着能源结构偏煤、产业结构偏重的突出挑战。如何让高耗能的铝产业“绿”起来?如何让城市的发展更加可持续?
“答案非常明确,向‘绿’而生,向‘新’而行。”接受民生周刊记者采访时,内蒙古通辽市政协副主席、霍林郭勒市委书记高继业说,通过大规模引入绿电,霍林郭勒推动主导产业转型升级,目标是打造出城市新名片——“中国·绿电铝之城”。
高继业
绿电铝转型走在前列,相关实践被评选为全国改革典型案例
打造“中国·绿电铝之城”,霍林郭勒规划的产业蓝图令人振奋。
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绿电的规模化应用。在高继业看来,打造绿电铝之城,霍林郭勒有坚实的基础和独特优势。
除了战略与政策的强力支撑外,霍林郭勒最核心的优势在于绿电赋能。“我们这里风光资源禀赋得天独厚,特别是风力资源达到全国Ⅰ类标准,是发展新能源的理想之地。”高继业说。
霍林郭勒正在全力推进新能源项目建设,已获批指标超过500万千瓦。按照该市设定的目标,到2026年绿电在工业用电中的比例将突破50%。
不仅有强大的传统火电调峰能力作为稳定器,霍林郭勒还依托巨大的工业用电负荷为绿电提供了规模化的消纳市场。作为国家增量配电改革试点,霍林郭勒创新构建了“一地四网”的独特供电格局,源、网、荷、储各环节协同发展基础扎实。
在绿电铝转型方面,霍林郭勒走在了全国前列,相关实践还被评选为全国改革典型案例。“多重优势,最终体现在用电的成本优势。”高继业谈道,大规模绿电的应用将为霍林郭勒带来极具市场竞争力的综合用电成本。
打造绿电铝之城,构建现代化绿电铝产业体系
对于城市发展而言,绿电是动力源泉,产业链才是价值高地。在推进绿电铝之城建设的同时,霍林郭勒坚持以“链式思维”打造绿电铝特色产业集群。
为确保能源和原材料稳定供应,支撑产业链发展,霍林郭勒加强煤炭资源保障,陆续启动建设两个井工矿,并推进关键原材料项目的本地化布局,努力实现产业链前端闭环。
目前,霍林郭勒市原铝产能已达到270万吨,占全国的6.5%、内蒙古的45%。作为国家确定的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蒙东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霍林郭勒正持续壮大原铝产能规模,并加速其绿色化转型——未来超过400万吨的原铝产能中,一半以上将是绿电铝。
同时,霍林郭勒实现了全市铝加工企业铝水直供全覆盖,省去了铸锭和重熔环节,大幅降低了能耗和生产成本,显著提升了产业链效率和整体竞争力。
依托强大的铝精深加工能力,霍林郭勒的原铝就地转化率高达94%,产品种类丰富,达120多种。在多个细分领域,霍林郭勒都占据了全国领先地位,如电池箔产能占全国40%、球型铝粉占全国80%。
“利用自身优势,我们积极开辟碳基材料等新赛道,例如已落地的碳纳米管项目。通过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我们将不断积累新的竞争优势。”高继业说。
2025年,霍林郭勒规上工业总产值将突破千亿元,预计到“十五五”中期将实现翻一番,达到2000亿元以上。
坚持守护好草原生态,实现现代工业与碧草蓝天和谐共生
发展重工业特别是高耗能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是必答题。
如何平衡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曾是摆在霍林郭勒面前的一道难题。“在打造绿电铝之城的同时,霍林郭勒坚持守护好草原生态,实现现代工业与碧草蓝天的和谐共生。”高继业说。
目前,霍林郭勒全市所有火电和电解铝企业都已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特别是电解铝烟气治理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拿下了我国有色金属行业的最高科技奖项。
在工业排放上做减法的同时,霍林郭勒在生态修复上做加法。通过持续投入,霍林郭勒对矿区进行了大规模的生态修复和复绿,成功打造了北方高寒地区绿色矿山治理的标杆。
在草原保护方面,霍林郭勒在全市实行了最严格的全年禁牧政策,并大力实施退耕还草,使得草原生态得到显著恢复,植被日益茂盛,空气质量常年保持优良。
兼顾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霍林郭勒正在努力绘就一幅现代工业与碧草蓝天和谐共生的动人画卷。“绿色是底色,生态是底线。”高继业说,“在推动工业发展的同时,我们以更大力度守护好这片草原,让地区的生态环境容量和承载力得到有效提升。”
原文刊载于2025年第16期、8月4日出版的《民生周刊》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