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民生周刊2025-08-03 13:37:39
采访组成员:刘毅 陈文波 郑智维 刘烨烨 朱浩铨
采访对象
郭艳玲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女科技工作者协会会长、乌兰察布市草原站
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
杜文化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党支部书记
武国庆 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内蒙古敕勒川国家草原自然公园是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的首批国家草原自然公园试点。(呼和浩特市林业和草原局供图)
高耸挺拔的樟子松、云杉如绿色卫士,风中起伏的沙枣、柠条似层层碧波,430万株树木筑成一道道葱茏屏障……
仲夏时节,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绿意盎然,生机勃发。
新华林场位于黄河“几字弯”顶部,建于1960年,总面积5.2万亩。建场之初,这里生态环境极其恶劣,灾害性天气频发,黄沙刮起来人都睁不开眼,当地人有句话:“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
今天的满目绿色来之不易。1978年,我国启动“三北”防护林工程,这片地处乌兰布和沙漠边缘的土地被赋予特殊使命。从这一年起,新华林场相继实施“三北”防护林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低质低效林改造等工程。
2023年6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了解“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防沙治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我们必须持续抓好这项工作,对得起我们的祖先和后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3次到内蒙古考察调研,每次都会讲到筑牢生态安全屏障。这一次,总书记再次强调,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内蒙古必须牢记的“国之大者”。
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新华林场的改变是内蒙古荒漠化治理的一个缩影。内蒙古是我国治理荒漠化的主战场、防御沙尘暴的主防线。在“三北”工程防沙治沙三大标志性战役中,内蒙古占了“两个半”,担负着国家“三北”工程六期沙化土地治理60%的任务量。
为守护好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一场气势恢宏的生态攻坚战在内蒙古大地全面打响。从兴安岭到弱水河畔,从黄河最北端到阴山之巅……内蒙古103个旗县(市、区)全部纳入“三北”工程实施范围。
两年来,内蒙古2400万名各族干部群众全力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和三大标志性战役,累计完成防沙治沙2904万亩。
生态是内蒙古的突出优势,绿色是内蒙古的鲜亮底色。面向未来,内蒙古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持续谱写绿色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走进草原,把科研论文写在大地上”
采访对象: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女科技工作者协会会长、乌兰察布市草原站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郭艳玲
采访组:你曾经担任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2022年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你和总书记曾面对面交流,请回忆一下当时的情景。
郭艳玲:2022年3月5日,是我最难忘的一天。那天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切实履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能源安全、粮食安全、产业安全的重大政治责任。
当时,我就加强草原生态建设等话题发言说,草种质资源是畜牧业发展、草原生态保护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作为草业科技工作者,我们要将小草种当成大事业,努力在良种选育、野生草种驯化、草种质资源挖掘上下功夫,力争中国草用中国种。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目前,内蒙古已有一批乡土草种经选育成为野生栽培品种,在生态修复、畜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给农牧民带来了可观收益。
内蒙古优质的肉蛋奶源于优质的饲草料,其中,苜蓿草是奶业的基石。多年来,苜蓿本土草种市场占有率不足。我们开展了苜蓿种子生产的试验研究,种植第一年就喜获丰收,并摸索出一套在冬季零下25到30摄氏度、无霜期110天左右的地区进行苜蓿种子生产的技术规程,为实现苜蓿草业国产化和我国奶业振兴贡献了力量。
采访组:请简要介绍你从事草原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经历,是什么契机让你选择了这一领域?
郭艳玲:1985年8月,我大学毕业,分配到乌兰察布草原工作。从那时起,草原生态建设与保护就成为我为之付出一生的事业。
过去40年间,我和同事们一起,围绕草原植被恢复、畜牧业饲草料生产等开展了科学试验、示范推广等一系列工作。回顾过去40年,每一项试验的情形我都历历在目:青贮玉米引种试验、饲用燕麦品种选育、增产菌试验、抗旱剂试验……
从事草原生态保护责任重大,也非常艰辛。有一年,我做了20多个饲用燕麦品比试验。经过播种、管理,眼看着精心培育的秧苗就要测产了,一阵狂风暴雨袭来,试验田一片狼藉。看着眼前的试验田我瘫坐在地上,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一年的辛苦荡然无存!
习近平总书记在巴彦淖尔考察时强调,科研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实践中形成的真知变成论文,当党和人民需要的真博士、真专家。
总书记的讲话给我们科研工作者指明了方向。我自己的体会是,如果想有所收获,唯一的办法就是走进草原,把科研论文写在大地上。过去40年,我跑遍了乌兰察布市11个旗县市区,系统了解了本地有特色的草种及各类植物。作为科研工作者,我不怕吃苦,不怕风餐露宿,只怕没有成果。
采访组:在退化草地治理方面,你和团队取得了哪些突破性成果?这些技术怎样惠及当地农牧民?
郭艳玲:退化草地治理一直是我们草原科研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内蒙古草原共有8种类型,包括温性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草原化荒漠和荒漠5类地带性草原,以及山地草甸、低地草甸和疏林草原3类非地带性草原。考虑到草原的多样性和形成原因的复杂性,我认为,退化草原的治理研究应从乡土草种做起。
有了适应性强的草种,才有可能让退化的草原恢复生机。为了让退化草原尽快绿起来,我们团队付出许多努力。2010年以来,我们收集了14科28属182种398份野生种质资源。依托乌兰察布市科技局的科研基地,我们进行了引种材料适应性评价研究。无论是木地肤、驼绒藜、肋脉野豌豆等抗旱牧草,还是哈拉海、野韭、细叶韭、柳叶蒿等野生优良蔬菜品种,或耐寒旱乡土草品种,我们都开展过试验筛选及种子生产技术试验研究。在此基础上,筛选出一批可推广、耐性强的好品种,总结出一系列乡土草种种繁技术。
好草种不仅能让草原恢复元气,还可以为牲畜提供更多牧草。草多了,牲畜多了,农牧民的收入也多了。通过选育适应性强的草种,为退化草原的修复治理打下了基础。
乌兰察布市商都县小海子镇察汗淖尔湿地公园,农牧民在开展马莲移苗修复治理工作。
采访组:在你看来,内蒙古的草原生态修复目前面临哪些挑战?
郭艳玲:草原是牧民群众的生存和发展之本,也是重要的生态安全绿色屏障。目前来看,内蒙古的草原生态修复还面临一些挑战。
从长远看,全球变暖导致蒸发量增加,土壤水分减少,可能从而导致草原退化。内蒙古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稀少且分布不均,持续干旱势必会影响草原植被自然恢复。除了气候变化挑战外,人为活动也会影响草原生态。
此外,内蒙古的草原面积大、类型多,修复难度大,修复成本较高。内蒙古退化草原分布在从北纬37度到53度的广大区域内,八大类型的草原各具特点。草原修复要适地适草,而适合内蒙古草原近自然恢复的乡土草种较少,这给草原恢复带来巨大挑战。
采访组:作为来自林草领域的全国人大代表,你在全国两会上多次就草原生态建设相关议题建言献策,哪些建议的效果比较理想?还有哪些建议需要进一步推进?
郭艳玲:为推动草原生态保护与农牧业绿色发展,我提交了近30份有关草原生态、草原生产及牧民生活的意见建议。
为保护草原生态,内蒙古实行了草畜平衡及禁牧、休牧等制度,并给予牧民资金奖补。为了解政策实施效果,我调研了乌兰察布市的3个牧业旗,查阅资料文件,走访大量牧户,获取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写出了几万字的调研报告。经过修改,最后形成《关于完善草原奖励补偿政策的建议》,在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提交。
2020年,我围绕农牧交错带的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进行了调研。走访了赤峰、锡林郭勒、乌兰察布3地的8个旗县25个嘎查(村),开展随机入户调查和专题研讨座谈。调研中发现,农牧交错带由于自然地理情况特殊,生态极为脆弱,农牧业生产力不高,相对其他地区发展较为落后。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我建议加强农牧交错带草原保护,通过围封、补播、改良等方式开展植被恢复,提高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时转变草原利用方式,严格以草定畜,建设现代生态家庭牧场,并建立相应补偿机制。
欣慰的是,我的这些建议都得到了回应,产生了比较好的效果。
采访组:对于草原生态保护和乡村振兴,你有怎样的期待?
郭艳玲:近年来,内蒙古的草原生态逐渐变好,逐年变绿。对于草原生态改善,我们感受很深。前些年,沙尘暴在春夏交替季节频繁袭来;现在,沙尘暴次数明显减少。草原的植被也有了明显改善,草原上的湖泊水更清澈了,天鹅、赤麻鸭、白鹳等候鸟更加常见。
草多了,生态好了,牧民的生活会更加美好。在草畜平衡的前提下适度饲养牲畜,牧民保护草原的积极性也会提高,成为草原的建设者、保护者、受益者。
我相信,只要坚持贯彻落实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越来越多的草原一定会再现《敕勒歌》中描绘的情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发挥国有林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以新面貌书写新时代防沙治沙新答卷”
采访对象: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党支部书记杜文化
采访组: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巴彦淖尔市考察时来到新华林场,请回忆一下当时的情景。
杜文化:那是2023年6月6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了解“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情况。在林场,总书记听取内蒙古“三北”工程建设和林场治沙造林情况介绍,并实地察看正在治理的沙地。
在新华林场,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正在治理的沙地,久久端详着那些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栽种的树。根深扎沙地、叶望向苍穹。总书记颇为感慨:“像‘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这样的重大生态工程,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能干成。三北地区生态非常脆弱,防沙治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我们必须持续抓好这项工作,对得起我们的祖先和后代。”
经过几代人的接续治理,新华林场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转变。回顾新华林场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林场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就,最根本的在于党的坚强领导。我们创新党建引领生态建设机制,建立“林场党支部划分、党小组认领、党员带头”的党建引领网格化治沙体系,形成了层级分明、责任明确的治理格局。
采访组:在践行总书记嘱托方面,林场两年多来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杜文化:为守牢国有林场生态建设保护主阵地,我们全力打造全国防沙治沙试点林场。两年来,实施了乔灌草立体化修复,加强林木管护抚育,林场内的零星沙丘得到有效治理。争取社会化投资1700万元,与大众集团联合开展“绿带行动”公益项目,新种了梭梭、沙枣、羊草,补植补造了新疆杨、杨柴、紫穗槐。
通过综合施治,新华林场栽植各类乔灌植被265万株,林草覆盖率由2022年的65%增长到88%,湿地面积由2022年的500亩增加到700亩。
目前,新华林场的沙化土地全部得到有效治理,实现了森林、草地和湿地资源相依共存,为野生动物繁衍生息创造了良好生态环境。
林场累计投入生态治理、基础设施建设等资金2934万元,实现固沙554.8万吨、固碳42.9万吨、土壤保持2.1万吨、水源涵养16.5万立方米,提供生态服务的累计价值约11亿元。
采访组:在治沙过程中,新华林场是怎样平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确保绿富双赢的?
杜文化:在防沙治沙过程中,巴彦淖尔市磴口县探索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模式,不仅实现了“绿进沙退”的生态奇迹,还通过“生态+”产业融合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成为荒漠化治理中生态、经济、社会“三效共赢”的典范。
在总结“磴口模式”的基础上,新华林场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分类施策,推广“光伏产业+工程固沙+人工造灌+人工种草+生态产业”的治沙模式,实施20万千瓦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工程总投资6.59亿元,占地6407.13亩,配套生态治理2.4万亩,栽植黄芩、沙棘、柽柳、紫穗槐、四翅滨藜等苗木、草20多种。通过推进这一工程,林场探索出新能源开发、生态治理融合发展的道路。
新华林场树牢“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理念,不断拓宽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通道。依托班禅召海子、乌兰图克沙漠公园、红色长廊等旅游资源,林场建设了四季玫瑰园、藤编廊架等特色景点,打造出集生态科普、研学旅游、康养度假于一体的生态旅游圈。
在治沙过程中,我们努力带动职工群众增收,实现绿富双赢。为充分调动职工群众参与“三北”工程建设的积极性,新华林场推行先建后补、以工代赈、“林场+公司+农户”的经营管理新模式,形成经营共管、资本共盈、收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
通过发展保障性苗圃、经济林、林下经济等产业,拓宽增收渠道,林场职工人均年收入增加1.2万元左右,彻底扭转了依靠财政差额拨款、生态效益管护费等维持收入的局面。
在灌木平茬、羊草种植、绿带行动、场部周边绿化、风光一体化工程建设、保障性苗圃建设等项目中,林场引导带动周边农民2000多人参与,人均年收入增加5000元。
生机盎然的新华林场
采访组:在“三北”工程六期建设中,新华林场怎样打造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的科技高地?
杜文化:林场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新华林场与中国林科院沙林中心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
为摸清林场生态资源家底,组建技术团队,完成新华林场4个分场、22个作业区本底调查和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报告,编制了《新华林场植物资源图册》。
过去两年,沙林中心在新华林场投资200万元打造“三北”工程攻坚战科技高地,建设河套平原抗虫树种筛选与良种示范推广、旱区节水林业与智能灌溉技术集成综合示范区,种植50亩沙林杨、沙新杨、沙柳作为试验田,为未来大规模推广储备“生态良种”。目前在示范区内,“抗天牛型农田防护林”——4600株沙林杨整齐列队,像忠诚的卫士般扎根在林带中。
中国林科院在新华林场挂牌成立了河套地区盐碱地林草植被构建和生态修复博士科研工作站。中国林科院3名博士、市沙漠综合治理中心4名技术骨干参与科研工作。试验20个乔灌草品种、3000多株,筛选推广应用抗逆性强的治沙树草种。
在科技治沙成果转化方面,我们积极探索新路径,争取资金136万元实施中央财政林业和草原科技推广示范项目,建设400亩机械化固沙示范区,完成100亩机械造林。
近年来,新华林场由传统的育苗基地向现代化、智能化转变。聚焦“三北”工程用苗需求,建设保障性苗圃和良种繁育基地,加强耐旱、耐盐碱、适应性和抗逆性强树种的选育推广。
两年来,新华林场争取资金319.5万元,建设自治区级保障性苗圃和林木良种育苗基地1600亩,培育杨树、柳树、梭梭、柠条等本地乡土树种2300万株。争取投资974万元,实施乡土树种保供繁育基地建设项目,建设自动控制温室、种苗低温库、水肥一体化控制系统等。
采访组:新华林场下一步的目标是什么,怎样继续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
杜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类要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就一定要防沙治沙。这是一个滚石上山的过程,稍有放松就会出现反复。”
下一步,我们将积极发挥国有林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扩大延伸防沙治沙、林木养护、育苗生产方面的职能,以新面貌书写新时代防沙治沙新答卷。
我们将依托“三北”工程建设,不断创新工作思路,科学推进防沙治沙,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全力打造全国防沙治沙试点林场,为打赢黄河“几字弯”攻坚战作出新贡献。
“扛起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政治责任,自觉在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中打头阵、当先锋”
采访对象: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武国庆
采访组:在筑牢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方面,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武国庆:把内蒙古建设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打造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为内蒙古确立的战略定位。
作为五大任务之一,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内蒙古自治区必须牢记的“国之大者”。内蒙古自治区林草局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扛起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政治责任,自觉在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中打头阵、当先锋。
内蒙古坚持扩绿、兴绿、护绿并举,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扎实推进“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退耕还林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把全区51%的面积划入生态保护红线,让广袤草原“带薪休假”,在兴安林海“挂斧停锯”,对重点沙漠“锁边治理”。
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累计完成营造林1.43亿亩、种草3.55亿亩、防沙治沙1.67亿亩,规模居全国首位;森林覆盖率和草原综合植被盖度持续双提高,分别达到23%和45%;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持续双减少,四大沙漠中流动沙地和半固定沙地面积减少1300多万亩,四大沙地总面积减少700多万亩,沙尘暴天数由平均每年4.9天降到0.6天。
采访组:内蒙古生态资源丰富,蕴含着巨大经济价值。在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方面,怎样拓宽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的路径?
武国庆:生态是内蒙古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截至目前,全区有森林3.57亿亩、草原8.15亿亩、湿地0.73亿亩,分别居全国第一位、第二位、第四位。
近年来,内蒙古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守护好绿水青山的前提下深入拓展转化新路径,做到“点绿成金”“以绿生金”。
“三北”工程区是“向森林要食物、向草原要食物”的重要基地。围绕“向森林要食物、向草原要食物”,我们打出了一系列政策组合拳,培育壮大森林食品、木本粮油、沙生植物、中药材、优质牧草等特色优势产业,以大兴安岭黑木耳、阿拉善肉苁蓉和锁阳、通辽塞外红苹果为代表的特色林果产品走向全国市场。2024年,内蒙古全区林草产业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
依托大草原、大森林、大河湖、大湿地、大山脉、大沙漠等自然景观,大力发展自驾游、度假游、康养游等生态旅游,呼伦贝尔森林游、锡林郭勒草原游、阿尔山天池游、阿拉善沙漠游、乌兰察布火山遗址游都火出了圈,年均接待游客超1亿人次。我们还稳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草原二轮延包工作,通过对林草地进一步确权,让广大农牧民吃下定心丸,在此基础上,探索“生态+金融”“生态+票证”“生态+碳汇”“生态+交易”等新路子,努力高效盘活林草资源,让老百姓端稳“生态饭碗”。
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紧锣密鼓开展。图为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好腰苏木朝好日图嘎查治理前后对比。(图/包天鹰)
采访组:作为我国荒漠化治理的标杆,内蒙古近年来取得了哪些标志性成果?
武国庆:内蒙古是我国治理荒漠化的主战场、防御沙尘暴的主防线,“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有“两个半”在内蒙古,60%以上的工作量在内蒙古。
2023年6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发出了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努力创造新时代防沙治沙新奇迹的动员令。
为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内蒙古全区上下闻令而动、尽锐出战,施工期以日均6万亩的速度推进防沙治沙,两年累计完成治沙2900多万亩,比北京市的面积还要大。在荒漠化治理中,内蒙古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
——重点推动黄河“几字弯”沿岸防沙治沙林草带全线贯通:南岸在库布齐沙漠北缘建设一条长420公里的锁边林草带,北岸在乌兰布和沙漠东缘建设一条长200公里的锁边林草带,从丘陵到黄河,构筑起绿化带、淤地坝、光伏治沙带、锁边林“四道防线”,入黄泥沙量由过去的一年2700万吨降到400万吨。
——全面打响毛乌素沙地歼灭战。现在,毛乌素沙地80%的面积披上“绿装”,成为我国第一个即将消失的沙漠。
——在歼灭区实施“灭黄”行动。2024年,兴安盟境内的6万亩裸露沙地被全部歼灭,今年还将有9个旗县实现流动沙地被全部歼灭。
——全力推进巴丹吉林和腾格里沙漠之间锁边林草带“合龙”,腾格里沙漠边缘后退了25公里,初步遏制了两大沙漠“握手”态势。
——推动蒙甘、蒙宁边界沙漠锁边林草带全线贯通,通过跨省区联防联治,正在建设56.9万亩的防风阻沙带,坚决阻止沙漠入侵河西走廊。
在治理荒漠、防沙治沙过程中,我们也形成了一些典型经验。
——创新实施“光伏治沙”,探索“板上发电、板间养殖、板下种植”生态修复新模式,实现增绿、增能、增收一举多得。特别是在库布齐沙漠规划建设一条长400公里、宽5公里的“光伏长城”,建好后每年能发绿电2000亿度。美国媒体报道说,“代表了中国奔向清洁能源未来的速度”。
——大力推广“以路治沙”,赤峰市翁牛特旗把防沙治沙与农村公路建设紧密结合,建设穿沙公路16条、480公里,带动治沙330万亩,乌丹至白音套海穿沙公路入选全国“十大最美农村公路”。
——率先推行以工代赈,充分调动农牧民参与防沙治沙的积极性,帮助低收入群体就业,实现治沙与致富双赢,去年累计发动6万多名农牧民投工投劳、发放劳务报酬8.5亿元。
——多措并举降本增效,鼓励各地就地取材、变废为宝,充分利用麦秸、芦苇、灌木平茬物等制作沙障,把本地能用的物资都用起来,用省下来的钱治更多的沙。
包头市南海子湿地自然保护区,白琵鹭在金色阳光下觅食休憩。(图/王茹)
采访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内蒙古怎样实现山水林田湖草沙全要素、全方位治理?
武国庆:内蒙古自治区牢固树立生态治理的大局观、全局观,坚持建、管、护三管齐下,着力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在布局方面,内蒙古着力构建“一线一区两带”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总体布局,以重点区域突破带动全域生态环境改善,实现山水林田湖草沙全要素、全方位治理。一线,即以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等主要山脉构成的生态安全屏障“脊梁”和“骨架”;一区两带,即黄河流域重点生态区、大兴安岭森林带和北方防沙带。
在规划上,将内蒙古“三北”工程六期规划与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防沙治沙规划和自治区国土空间规划紧密衔接,计划到2030年完成可治理沙化土地林草植被建设9704万亩。
在监管上,构建起“天空地一体化”的监管体系。利用低轨道卫星、无人机等开展全天候巡查,加快林草行政执法体系建设,管好用好草管员、护林员队伍,织牢织密林草生态安全的“天罗地网”。建立“1+N”“三北”工程管理体系,用最严格的制度把工程项目管好,确保建一片、成一片、绿一片。探索推行“国有林场+”模式,通过“场外办场”“场外管林”等托管方式,提升生态建设成果管护质效。实行天然林保护与公益林管理并轨,2.7亿亩天然林与公益林实现统一全覆盖管护。加强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阿尔山世界地质公园顺利通过评估,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成功申遗,乌梁素海成功入选国家重要湿地名录。
在治理方面,下大力气解决草原过牧问题。在去年17个旗(县)开展试点的基础上,今年在89个旗(县)全面推开,确保年内天然草原草畜平衡指数全部降到10%以下。为防止陷入边建设、边破坏、边修复的恶性循环,举全区之力打好遏制毁林毁草的总体战,重拳整治毁林毁草违法行为。
采访组:内蒙古林草碳汇交易取得了哪些进展,未来怎样进一步挖掘碳汇潜力?
武国庆:在发展林草碳汇方面,内蒙古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巨大潜力。据测算,内蒙古全区林草湿碳储量为105.38亿吨,居全国第二位;碳汇量为1.19亿吨,居全国第一位。
近年来,我们大胆试、大胆闯,探索构建了林草碳汇工作机制,把碳汇交易放在突出位置来抓,发行了全国首张“草票”和自治区首张旗(县)级林业碳票。两年来,内蒙古累计开发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林业碳汇项目18个,完成碳汇交易8000多万元。
下一步,我们将把林草碳汇项目开发、储备、交易与国土绿化、“三北”工程攻坚战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构建林草碳普惠交易服务体系,加快草原、灌木等碳汇方法学开发,推动各类生态建设成果多渠道“变现”,为子孙后代植更多的绿。
原文刊载于2025年第16期、8月4日出版的《民生周刊》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