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乡村振兴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乡村振兴

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科技创新驱动农业绿色转型

来源:民生网2025-08-04 13:14:18

走进北京市延庆区北菜园有机蔬菜种植大棚,只见垄状土壤被全生物降解地膜覆盖着,透过降解膜小孔长出的西红柿秧上,挂着晶莹剔透的小青果;底部还有自动滴灌设施,能够节约大量水资源;棚内的温度和湿度,还可以智能控制,体现出农业管理的精细化程度。

要实现有机蔬菜种植,关键靠什么?“首先是要保障土壤健康,避免激素、抗生素、微塑料等污染;其次是采用生物防治病虫害,这样就可以避免农药残留。”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高级农艺师赵海康介绍。

“全生物降解地膜是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推广的一个环保技术,在蔬菜播种或移栽前覆盖可降解地膜将大部分杂草焖死在地膜下,这可以使土壤水分蒸发损失小,土壤内部的水、肥、气、热保持在作物生长的适宜状态。”北京北菜园有机产业集团董事长任军说。

赵海康介绍,可降解地膜是一种新型环保材料,材料主要由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AT)和聚乳酸(PLA)组成,可在水和土壤中经过微生物的作用完全降解,有效解决传统地膜难以降解、污染土壤的问题,还可以防止传统地膜的微塑料进入到土壤和蔬菜中。

“公司专注有机蔬菜种植18年,在延庆基地有700多亩,并在全国联合许多合作社,不同海拔、经纬度进行基地布局,有机蔬果实现全国配送。”任军介绍:“公司采用生物天敌防虫、生物有机肥、可降解地膜等技术,减少化学污染,保障食品安全。目前,产品已进驻200余家高端商超,预计明年初启动食品加工项目,延伸产业链。”

不远处,一座颇具科技感的“生物天敌工厂”正在悄然运转。在这里,“以虫治虫”的绿色防控理念变为现实——通过培育特定的生物天敌,替代传统农药防治病虫害,为农产品安全筑起一道天然屏障。

“我们不用农药,用虫子‘保镖’。通过精心培育瓢虫、丽蚜小蜂、烟盲蝽等特定‘战士’,替代化学农药狙击红蜘蛛、蚜虫、白粉虱等入侵者。”任军说。

在北京阔野田园生物技术公司,在球状的放大镜底下,可以看到瓢虫、丽蚜小蜂、烟盲蝽在快速蠕动着。这座“天敌工厂”自2014年建成,默默为农田筑起一道天然的生物防线。

“利用天敌昆虫防控,有效控制害虫的同时,避免了化学药剂带来的污染、农残超标和抗药性问题。”技术人员道出了绿色防控的核心价值,“这是生态效益与农业安全的双赢。”

在包装车间,刚从田间抵达的有机蔬菜经过切割、精选,贴上有机认证的身份二维码,鲜嫩食材迅速转化为标准化商品。

任军坦言有机农业之路的艰辛与信念:“公司前12年亏损是常态,2019年开始才开始微利。比如,一亩有机玉米成本高达3000元,远超普通玉米的五六百元。但食品安全事故触目惊心,我们必须坚持。”

支撑这份坚持的,是技术赋能与模式创新。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农艺师们长期扎根一线,为企业指导着绿色防控的落地:推广农业新品种、联合试验可降解地膜减少“白色污染”、提供生物有机肥优化土壤等。

“现在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既要外观美,口味好,食品还要安全。有了这些绿色防控技术的加持,为有机全过程种植提供了非常好的保障,蔬菜品质大幅提升,很受市民们的青睐。”任军说。

与此同时,位于北京延庆另一端的绿惠农场,现代化智能温室大棚里,工人正为草莓种植进行清理和土壤消毒。大棚内的智能滴灌系统可节水40%,水肥灌溉系统精准调控着每一株作物的营养。“在大棚里适时投放熊蜂进行授粉,避免激素授粉的污染。”绿惠合作社总经理李建军介绍。

绿惠农场同样面临着传统地膜带来的“白色污染”难题。他们尝试使用可降解地膜,并对此效果满意:保温保湿性能不输传统地膜,作物收获后自然降解,无需费力清理残膜。

在农场附近的山脚下,年产5万吨的生物有机肥生产线正将秸秆、畜禽粪污“变废为宝”。

“周边的农户每年的秸秆畜禽粪污等废弃物送到我们这里堆肥,可以换取几袋有机肥,这样不仅秸秆、畜禽粪污变废为宝,还能减少周边环境污染,减少农户使用化肥农药,为周边农户创造经济价值。”绿惠合作社周淑杰说:“环境好了,农产品安全才有根基。农场获得‘国家级生态农场’的称号,更多的是责任担当。”

在技术推广方面,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在全生物降解地膜上已建立7个核心示范区,示范面积1万亩以上;在生态农场建设上,创新技术使作物显著增产;在有机农业推广上,集成推广“土壤改良-有机栽培-循环利用”技术体系,使示范区土壤团粒结构提升14.11%,樱桃番茄亩产突破5000kg,糖度达11,获京津冀番茄擂台赛擂主奖。

从北菜园到绿惠农场,从虫子“保镖”到智能滴灌,从可降解地膜到堆肥循环,一条覆盖土壤改良、有机栽培、生态防控、废弃物利用的有机链条正在京郊大地上逐渐清晰。当老品种遇上新技术,当传统农业智慧融入现代科技力量,这些扎根土地的探索者,正为首都“菜篮子”的未来写下绿色的答案,共同守护着城市居民对食品“安全”与“好吃”最朴素的期待。

(苏楠)

 

(责任编辑:贾伟)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