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民生周刊2025-08-17 14:56:24
民生周刊记者 罗燕
“人老了,糊涂了”“年纪大了,记性变差了”……在社区做志愿者多年之后,魏爽对老人的这些话格外留心,会帮助他们做认知症筛查。
中国老龄协会发布的《认知症老年人照护服务现状与发展报告》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认知症患者约有1507万,预计到2030年我国认知症患者人数将达到2220万,2050年将达到2898万。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认知症老年人照护服务需求量持续增加。
认知症又称认知障碍或失智症,是因大脑神经细胞病变而导致的大脑功能衰退,是一种长期退化疾病,俗称“老年痴呆症”。
随着大多数老年人选择居家和社区养老,很多地方开始积极建设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联合多方力量构筑幸福“养老圈”。
很多老人没有意识到自己有认知障碍
在北京市朝阳区建外街道开展了几次认知症筛查之后,魏爽发现,很多老人没有意识到自己有认知障碍,很多家属也没有发现或者不够重视老人的认知问题。
这些没被“看见”、也没有进行任何干预的认知障碍随着老人年龄的增长愈发严重,可能造成老人走失、跌倒等风险。
“有一位70多岁的老人,在认知症筛查中评分不理想,但是她对这个事情不理解,也不愿意参加我们的活动,我们只能干着急。”魏爽说,“部分老人及家属对认知症存在抵触心理,不愿意进一步去医院做确诊检查。”
同时,认知症老人的家属也需要被“看见”、得到帮助。魏爽记得一位90多岁的奶奶,有两个儿子,但是她已经不认识他们了,还经常发脾气,家人很苦恼。
“家庭承载着认知障碍照护的主要责任,也面临巨大压力。”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助理院长兼养老研究中心主任成绯绯表示,认知症患者家属照护负担重,往往精力、体力透支,甚至存在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而且目前家庭照护的支持网络脆弱,专业知识不足,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低。
守护记忆,建设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
近年来,老年认知障碍的社区支持越来越受重视。“十四五”规划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早期筛查和健康指导。
2024年12月31日,国家卫健委等15个部门联合印发《应对老年期痴呆国家行动计划(2024—2030年)》,提出到2030年,痴呆防控科学知识基本普及,老年人认知功能筛查全面开展,老年期痴呆风险人群得到早期干预,规范化诊疗机制更加完善,照护服务能力稳步提升,老年期痴呆预防、筛查、诊疗、康复、照护综合连续防控体系基本建立,老年期痴呆患病率增速得到有效控制,老年期痴呆友好的社会环境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很多地方开始了积极探索。上海市2019年启动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试点,并于2023年制定了地方标准《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指南》。广州市自2023年开始连续通过社会组织公益创投推动老年认知障碍多元支援计划。
北京市2023年印发了《关于加强失能失智老年人照护服务支持的意见》,提出开展失智老年人友好社区建设试点。部分街道启动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比如,北京建外街道,在北京泰康溢彩基金会支持下,“建外红”共富联盟专项基金发起了“记忆守护”项目。
“我们希望建设认知障碍筛查、科普、转诊的三级防治体系,提升居民对认知障碍的了解,消除歧视;也为患者及家庭提供服务和专业支持,让他们有信心在此社区生活,能进行社会活动,甚至有机会有所贡献。”“建外红”共富联盟专项基金管委会副主任杜娟表示。
据她介绍,截至今年6月,两期“记忆守护”项目已累计完成近千名老年人的风险筛查工作,并建立了健康档案,开展了科普、艺术疗愈等服务,积极建设认知障碍友好社区支持网络,培养志愿队伍,打造友好支持空间。
如今,建外街道有了一个“记忆角”,坐落在光华里社区花园内侧角落的矮墙处,包括老物件展陈、认知障碍科普等,成为居民的“记忆加油站”。
多方协同,让认知症老人安度晚年
“认知症的诊断和治疗,越早越好。”北京航空总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刘春艳说,如果治疗的端口前移,治疗起来更简单,效果也更好,能够延缓认知症进展。
刘春艳介绍,轻度的认知障碍表现为认知功能下降,在记忆方面有明显损伤,很难处理复杂的任务,但仍能保持独立的日常生活。随着患者的认知和行为功能进一步恶化,各方面能力退化,空间、语言等能力受到影响,最后不能独立生活,需要人照料。
“孤独会加重认知障碍。”在刘春艳看来,熟悉的社区环境、丰富的社区活动等都对认知症患者有帮助。社区的适老化改造、无障碍通道等也对认知症患者友好,可以防跌倒,防意外伤害。
在认知症患者照料中,缺乏技巧可能导致事倍功半。刘春艳建议通过培训,给认知症患者家属传授一些照护技巧。社区也可以通过提供日间照料或者志愿者陪伴等方式,给家属一些喘息时间。
“有些非药物治疗也能帮助认知症患者,比如园艺、音乐治疗,这些都是家庭、社区可以开展的活动。比如,社区让认知症老人负责一块园地,既做了绿化又进行了园艺疗愈,花草的生长及生命力会触动他们,给他们带来幸福感。”刘春艳说。
“‘众人拾柴火焰高’,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需要多方协同,也需要社区工作者、专业社工、医护人员、养老驿站、企业、居民等共同参与。”杜娟表示。
结合两年来的实践经验,“记忆守护”公益项目编制了《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实践指引》,包括认知科普宣传、认知筛查、社区支持体系建设、艺术疗愈活动、社区空间建设等。
“我们希望共筑一个遗忘可以被包容、记忆能被温柔守护的老年友好型社区。”北京市朝阳区建外街道办事处主任王一凡表示。
“社区的友好设计很重要。”刘春艳强调,“我们还要重塑一个社会价值观,不要认为老人有认知障碍就没用了,不能歧视他们,要让他们有机会发挥余热。”
原标题:《(引题)我国“老年痴呆症”患者增多,60岁及以上认知症患者约有1507万(主题)各地积极建设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
原文刊载于2025年第17期、8月18日出版的《民生周刊》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