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民生周刊2025-08-17 16:09:32
民生周刊记者 郑智维
执笔作画,飞针走线,把矿坑废墟修复为荷塘花海……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村民在家门口端稳了农文旅融合的“金饭碗”。
巨野县位于鲁西南大平原,是菏泽东部的璀璨明珠,文化底蕴深厚,享有“中国农民绘画之乡”“中国工笔画之乡”“中国麒麟之乡”“中国杂技之乡”“中国武术之乡”“中国戏曲之乡”等称号。
从历史文脉到产业创新,从生态修复到共建共享,巨野县以一个个鲜活的案例生动诠释了县域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坚持文化传承、产业振兴、生态修复和民生改善协同发展,巨野县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有益探索。”接受民生周刊记者采访时,巨野县委书记楚德勤说。
楚德勤
依托丰富的文旅资源推动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
农家画室里,农民执笔凝神,工笔牡丹在宣纸上渐次绽放。
千年古县,书画兴盛。从20世纪70年代起,巨野县书画产业从绘制彩蛋、屏风起步,逐渐发展壮大。在巨野,上到古稀老人,下到垂髫孩童,拿起笔都能画牡丹。
时至今日,巨野县的工笔牡丹画已集国花、国画、国礼于一身,作为代表山东文化走向世界的载体,《花开盛世》《锦绣春光》等巨野工笔画作品频频亮相国家重大活动。
从田野巷陌到国际峰会,巨野走出了一条以画致富的道路。
“巨野年创作作品超150万幅,远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4年,巨野书画产业综合产值达45亿元,直接带动2万余人就业。”谈及书画产业的发展,楚德勤介绍说。
为放大“画乡”的品牌效应,巨野县设立专项发展资金,编制《书画产业发展规划》,支持画师培育、画院建设和市场拓展。
在培育书画人才方面,巨野县成立了工笔牡丹画协会、中国工笔牡丹画产业研究院,设立博士工作站、创意设计中心和产业发展学院。
作为千年古县,巨野县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形成了独特的文旅优势。楚德勤介绍,巨野拥有县级以上文保单位74处,其中国家级4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1项,鲁西南鼓吹乐、巨野县“麒麟传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巨野博物馆馆藏文物1.3万余件。
依托丰富的文旅资源,巨野县积极推动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
生态修复不是负担,而是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
驱车从巨野县城出发,向东南方向行驶20多公里,就到了金山文化旅游区。站在金山上俯瞰,山环水抱、苗木葱茏,古朴的石头寨错落有致,游乐设施点缀其间,游客络绎不绝。
10年前,这里曾是菏泽市最大的山石开采基地。当时,数百家采石厂、碎石厂和石灰窑昼夜机器轰鸣,尘土遮蔽天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15年,巨野县委、县政府果断“封山禁采”,关停采石企业,对矿山进行治理。以采煤塌陷地治理为突破口,巨野县通过 “生态治理+产业开发”双轮驱动,实现了从“生态伤疤”到“绿色引擎”的华丽转身。现在,金山景区已获评国家4A级景区。
如今,“山水画卷、水上乐园、温泉康养、冰雪游乐、石寨探幽”已成为巨野旅游的金字招牌。
巨野县坚持将生态修复与旅游开发相结合。和金山文化旅游区类似,龙美生态园是“点废成金”的典范。经过修复治理,2万多亩采煤塌陷区成为一处生态公园。
作为昔日的“生态伤疤”,龙美生态园如今已变成了绿树成荫、花果飘香、鸟类云集的生态乐园,还荣获“中国最美矿山”等称号。下一步,围绕“以水兴旅、生态赋能”,巨野计划将龙美生态园打造成集研学、休闲、康养于一体的农文旅综合体。
“生态修复不是负担,而是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楚德勤说。巨野目前拥有国家4A级景区一处(金山景区),国家3A级景区5处,年接待游客超过220万人次。
创新建立“村合作社”模式,村民共享文旅红利
巨野县深挖乡土潜力,坚持“一村一景点,一园一特色”,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如今,这里已涌现出中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模范村、省级精品文旅名镇等一批闪耀的示范点。
如何让村民持续地享受发展红利?
在楚德勤看来,要保障村民持续受益,核心是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在推动农文旅融合、带动村民致富上,巨野县探索出一条“村合作社”的特色路径。
例如,巨野县核桃园镇前王庄村成立旅游发展合作社,村民入股成为社员,而不再是旁观者。
“大家齐心,按规划建起了特色展览馆、手工作坊、古韵民宿。”楚德勤说,村民们直接参与到餐饮、民宿、工艺品制作等旅游业态经营中,实现了“家门口就业,院子里增收”。
在巨野县董官屯镇舒王庄村,依托樱桃种植优势成立合作社,大力发展精品采摘游。昔日的农业村成功转型为热门观光地,村民收入水涨船高,“年接待游客突破30万人次,效益远超传统种植。”
通过农文旅的深度融合,巨野县正实实在在地将“旅游红利”装进村民口袋。谈及“村合作社”模式的优势,楚德勤总结说:“它让村民变‘看客’为‘主角’,变‘输血’为‘造血’。村民稳定增收与村集体经济壮大相互促进,形成了可持续的良性循环。”
原文刊载于2025年第17期、8月18日出版的《民生周刊》杂志
原标题:《农文旅融合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