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民生周刊2025-08-17 16:15:21
民生周刊记者 于海军
悠悠古道,驼铃声声。云南省腾冲市,这个“马帮驮来的翡翠城”,首开翡翠加工贸易先河。这里距缅甸密支那200公里,距印度雷多602公里,被称为“极边第一城”。
抗日战争期间,腾冲因特殊的战略位置,其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滇缅公路被日军切断后,“驼峰航线”几乎成为盟军物资进入中国的唯一通道,形似骆驼峰背的航线不利于飞行,中美飞行员因此付出惨重代价。
进入新时期,在腾冲南部的清水乡(现为清水镇)驼峰村建了新机场。以前,从昆明乘车到腾冲需要10个小时;现在坐飞机,航程仅为50分钟。机场的通航,为腾冲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党的十八大以来,腾冲市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产业升级、生态保护、民生改善等方面成绩喜人。
80年沧桑巨变,曾经被战火洗礼的腾冲,将伟大抗战精神内化为前行的澎湃动力,正谱写出高质量发展的壮丽篇章。
司莫拉彩色稻田。(图/董正东)
硝烟远去,抗战精神在新时代回响
战争在腾冲刻下的印记,直到今天仍清晰可辨。
紧邻腾冲西南来凤山北麓的国殇墓园,建成于1945年7月7日,陵园占地80多亩,地形如一口巨钟,取“警钟长鸣”之意。
6月24日,绵绵细雨浸润滇西大地,腾冲国殇墓园内,前来悼念先烈的人群络绎不绝。一朵朵寄托着哀思的鲜花,在雨中更显圣洁,诉说着后人对先烈们的感念。
1942年5月,日军侵犯滇西边境,怒江以西大片国土沦陷,滇缅公路被切断。1944年5月,中国远征军发起滇西反攻,经过艰苦战斗,于同年9月14日收复腾冲,成为抗战以来中国收复的第一座城池。
云南的抗日历史,是一场中国人民和日本侵略者争夺交通线的历史。1944年8月,腾冲连日阴雨,地面交通经常受阻。为了把急需的武器、食品送到前线,飞虎队出动大批飞机进行空投补给。在滇缅公路遭到日军封锁后,驼峰航线成为当时唯一的运输路线。
驼峰航线因其航迹弯曲形似驼峰而得名,航线沿途山峰都在3500米至7000米之间,这些地区大多属于高寒无人区,山峰终年积雪,气候变化无常,飞机失事率极高。
1941年至1945年,援助中国的物资81%由驼峰航线来完成。在持续三年零一个月的援华空运中,美国空军在驼峰航线共坠毁飞机609架。
当时大后方曾流行着一句话,“一滴汽油一滴血。”没有美国援华的作战飞机、第14航空队的飞机,以及中美空军混合联队的飞机,就不可能将军用物资直接经驼峰航线运到中国。驼峰航线,是中美飞行人员用鲜血和生命铺设而成的“空中补给走廊”。
在腾冲抗战中,民众倾其所有,维系着数千官兵的粮食给养,全力协助中国远征军辗转进退,粉碎日寇多次扫荡。
据《腾冲民伕》一书记载,危急关头,腾冲3万多民伕翻越海拔3000多米的高黎贡山,抵达怒江东岸的户帕搬运军粮,前后有近4000民伕因运粮而死。中国远征军围攻腾冲城的时候,又有近10万人参与搬运弹药、抬运伤员、送水送饭、充当向导的工作,有2万多人死在了炮火中。腾冲这座边境城市战前有26万多人,战后仅余14.5万余人,有11.5万余人在战争中死亡或失踪,半数以上的支前民伕死亡。
滇西抗战纪念馆馆长马娟说:“在抗日战争中,腾冲百姓用生命与行动诠释了抗战精神。抗战期间,腾冲全县乡保长中有20位因协助远征军惨遭日军杀害,却罕有汉奸。他们在百姓撤退的后方组织新兵、筹运军粮,绝不做亡国奴。”
腾越文化研究学者李继东表示,从明朝戍边将士到抗战民众,再到今天珍视和平的腾冲人,那份“镇守国门,保家卫国”的精神一脉相承。在今天,这份融入血脉的担当,正是我们应对挑战最深沉的力量。
初夏的腾冲,小雨淅淅沥沥,滇西抗战纪念馆前排起长队。80年前的枪炮声早已远去,但英烈们用生命铸就的民族气节和牺牲精神,如同墓园中巍然挺立的青松,历经风雨,永世长存。
呈现一幅幅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动人图景
新中国成立后,腾冲历届党委、政府带领人民披荆斩棘、攻坚克难,腾冲经济社会发展气象万千。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腾冲边境安宁、经济繁荣、政治稳定,综合实力明显提高,人民安居乐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三次到云南考察调研,多次给云南干部群众回信,对云南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云南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的希望、对腾冲的嘱托,在腾冲化为一幅幅动人图景。
芒棒镇红豆树村韩家寨搬迁户韩朝友,曾在散落山间的自然村生活,土路蜿蜒、山势险峻,暴雨山洪的阴影常年笼罩。提及以前的日子,71岁的他不住感慨,“之前住得不好,交通不方便,就医也困难,下雨时很担心”。
2016年,政府易地扶贫搬迁的政策,如一道曙光降临韩家寨,韩朝友和村民们看到了希望。
然而人们在希望中也带着迟疑,“寨子搬不起”“怕是搞不成”,村民们难以想象,挖山填壑的巨大工程会变成现实。不过,渴望安居的村民很快行动起来,积极配合政府规划。
2017年下半年,韩朝友一家六口终于搬离旧居,住进了公路旁的新居。人畜分离的房屋设计令一家人没有了蚊蝇滋扰,屋后也不再有极易滑坡的危崖,“安居”二字踏踏实实写进韩朝友心中。
从忧居到安居,变化远不止于此。芒棒镇的搬迁户就医买药、上街办事近在咫尺,曾经翻山越岭的艰难被便捷的交通彻底取代。
清水镇司莫拉佤族村是一个佤族聚居村落,司莫拉在佤语里意为“幸福的地方”。
2020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期间,走进腾冲市清水乡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了解乡村振兴和建设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情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亲们脱贫只是迈向幸福生活的第一步,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大力推进乡村振兴,让幸福的佤族村更加幸福。
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让腾冲各族人民信心倍增,发展的春风吹拂了腾冲村村寨寨。
2020年,李发顺利用自家院子开起餐馆。游客多时,单日流水可达两三千元,尽管他强调这只是过年期间的偶然,但他们一家的生活与早年间相比,已经强了太多。“不用背井离乡务工了,虽然身体不好,但这个餐馆完全能经营。房是自己的,没租金压力,比打工强多了。”李发顺说。
为应对客流高峰,李发顺雇了两名帮厨,还带动了周边乡亲就业。
傍晚,李发顺的母亲在院中打大米粑粑,炊烟从他家的厨房袅袅升起。这个曾因贫困、疾病而窘困的家庭,正用灶火点亮致富之路。
在司莫拉佤族村,以前年轻人想外出务工,如今更愿在家门口吃“旅游饭”。
2021年,在大城市打拼多年的陈永彩回到司莫拉,她在巷子里开起小店,红糖、菌菇、药材都成了热销品,单日营业额最高可达6000元。比起在大城市里务工,小店带给她的除了更高的收入,还有踏实感。陈永彩不断在文化传承与商业开发间寻找平衡,她希望推出原汁原味的佤族服饰和文创产品,让来到这里的游客更好地感受佤族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的到访,让曾经默默无闻的司莫拉成了远近闻名的明星村。5年来,司莫拉接待游客超143万人次,2024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48万元。
走进腾冲市和顺古镇,粉墙黛瓦,清溪绕村,宛若山水诗画映入眼帘。
和顺古镇为明洪武年间军屯戍边而建,是古代川、滇和缅、印南方陆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因一条小河绕村而过,故称为“河顺”,后取“士和民顺”之意,雅化为今名。作为“中国十大魅力名镇”之一,和顺古镇如今每年要迎来上百万游客。
作为和顺古镇开发运营的主体,云南柏联和顺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将发展的成果和当地居民共享。职工中本地居民占80%以上,公司每年还为全镇5300名农村人口缴纳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并设立幼儿教育保障金、养老金等;全镇80%以上居民直接或间接参与旅游发展,老房子改造成的民宿、餐厅,让他们增收致富。
和顺古镇始终坚持保护自然风貌,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使发展成果更多惠及群众。在古镇开发过程中,没有一户居民搬走,古镇的发展真正让当地百姓受益,实现了和顺和谐。
利用自然生态环境等优势促发展、惠民生
腾冲的自然生态环境得天独厚。近些年来,当地强化产业支撑,在茶叶、果蔬、咖啡、中药材等特色产业方面,下足了绣花功夫。
在中缅边境,被誉为“世界物种基因库”的高黎贡山巍峨耸立。得益于高黎贡山滋养,位于其西侧开阔地带的腾冲,茶树资源丰富、品质优良。
历史上,腾冲是古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种茶制茶历史悠久,有明确文字记载的人工种茶历史长达600余年。
夏日的高黎贡山茶博园,草木葳蕤。房车营地、茶文化博物馆、茶文化养生餐厅、茶叶品种基因库等隐于其中。
40多年前,中国制茶大师、普洱茶传承工艺大师陈亚忠在高黎贡山创办腾冲市高黎贡山生态茶业有限责任公司,依托高黎贡山及腾冲丰富的生态资源、茶文化优势,建立起1.2万亩的有机绿色茶园,以及占地1078亩的高黎贡山茶博园。园内收集有500多个茶树品种。茶博园内,植物长势错落有致,形成多层次的植物群落。
高黎贡山茶博园自2017年运营以来,已接待来自世界各地游客300多万人次,解决腾冲当地300多人就业,带动周边3万多户茶农发展有机生态茶种植,助推腾冲“茶旅走廊”环线建设,使茶地变景点、茶园变公园、茶山变“金山”。
在芒棒镇红豆树村韩家寨,整整齐齐的番茄大棚内,各品种小番茄缀满枝头。
2022年,张根松从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毕业后,想用现代科技让家乡传统农业换个“活法”。他回到韩家寨,爬上树杈测光照,扒开泥土看墒情,在田埂上一蹲就是3个月,在村党支部的支持下,张根松最终选定了15亩试验田,种下了第一批番茄种子。
创业初期,资金短缺、技术遇到瓶颈、市场认知度不高,这些都给张根松带来很大压力。但他偏偏不服输,向专家取经,深入市场调研,2023年6月,最初的3个小番茄种植棚建了起来。从选种育苗到施肥灌溉,从病虫害防治到采摘包装运输,张根松亲力亲为。当年8月,第一茬小番茄收获,一经上市便赢得市场青睐。
小番茄的丰收,让大家看到了产业发展的潜力。张根松组织村里的富余劳动力参与种植,手把手传授经验。很快,小番茄种植棚在韩家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今已达30余个。
作为返乡创业人才,张根松用自己的智慧与汗水,实现了个人价值,也为家乡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如今,小番茄已成为红豆树村韩家寨的耀眼名片,每周两次运往昆明商超,仅去年一年就为村里带来20万元收入。
2017年,孙源杉大学毕业后,选择回到家乡腾冲创业,家乡丰富的自然资源让他发现了商机。他在怒江坝建立了咖啡种植基地,并突破性地推出“火山咖啡”,利用火山土壤种植咖啡豆,品质较普通咖啡提升显著。目前,孙源杉已成功将火山咖啡移植到腾冲本地种植。接下来,孙源杉还想打造融合腾冲文化的特色产品,将咖啡与土陶、宣纸跨界融合,让游客带走咖啡的同时,也将腾冲陶艺、宣纸文化传播出去。
近年来,腾冲凭借独特的资源禀赋和生态优势、保存完好的传统村落、丰富的地热温泉资源,正成为旅居产业发展的热土。
官丽娟退休前是哈尔滨某国企职工,2022年10月,她辗转数千公里来到腾冲,用一年时间,在高黎贡山茶博园打造起自己的小院,并通过直播平台分享腾冲美景、好物。
这个小院倾注了官丽娟的巧思。虽然没学过设计,但她的小院总会让路过的游客倍感惊艳。房车、院墙、蜿蜒小路、水中锦鲤,都是游客打卡拍照的绝妙背景。
优美的自然环境,让人放松的恬静生活……腾冲正吸引着越来越多像官丽娟一样追求健康、舒适环境的旅居者。今天的腾冲生机盎然,展现高质量发展的无限可能。
原文刊载于2025年第17期、8月18日出版的《民生周刊》杂志
原标题:《伟大抗战精神内化为前行澎湃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