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民生周刊2025-08-17 16:18:03
本刊评论员 郑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森林是集水库、粮库、钱库、碳库于一身的大宝库。”
作为国家重要商品材生产基地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大兴安岭自2014年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以来,10多年间始终秉持“身在最北方·心向党中央”的政治担当,将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通过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与产业创新,让绿水青山不仅成为坚实的生态屏障,更成为富民强区的“绿色银行”,彰显了新质生产力与绿色发展的内在统一性—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为全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了可复制的“兴安样板”。
以科技赋能守护“四库”根基
生态是大兴安岭的生命线,也是新质生产力的绿色底色。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把生态保护得更好”的嘱托,大兴安岭地区以科技创新重构生态保护体系,将传统管护模式升级为“智慧守护”新格局。在森林防灭火领域,三维雷电探测系统、无人机巡查、森防感知平台等新技术的应用,推动防灭火能力从“人海战术”向“科技尖兵”转型,实现连续14年无重特大火灾、7年“人为火不发生,雷击火不过夜”的奇迹。
资源管护的“兴安绿剑”行动中,数字化手段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林长+河长+田长”联动机制织密保护网络,“巡山清套”专项行动斩断非法链条,森林抚育、退化林修复等工程让森林资源持续增长。如今的大兴安岭,野生动物种群实现恢复性增长,呼玛河流域再现水清岸绿,生动印证了“增绿就是增优势、护林就是护财富”的发展逻辑—生态安全屏障越牢固,“四库”的蓄水、固碳、储粮、生财功能就越强大。
以产业创新打通“两山”转化通道
作为全国首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大兴安岭地区将“林下经济和旅游业两业并举”作为破题之钥,让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的路径越来越宽。林下经济领域,从29万亩绿色有机认证基地到81家加工企业,从北极村展销中心到40款产品入选龙江“九珍十八品”,全产业链创新让蓝莓、偃松等寒地瑰宝实现“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品牌价值”三级跃升,带动产值大幅增长。这背后有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技术的支撑,有产品认证、追溯体系等制度创新护航,彰显了新质生产力对传统产业的重塑之力。
旅游业的“四季皆旺”战略同样闪耀创新之光。“极地森林生态康养季”“冰雪嘉年华”等活动打破季节壁垒,找北探源游等10条精品线路串联起生态与文化资源。更值得关注的是服务质量的提升:漠河市国家级服务标准化试点、“拾叶知悠”甲级民宿的诞生,让旅游消费增速远超游客量增速,印证了“暖客行动”带来的价值增值。寒地测试、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异军突起,为“冷资源”注入“热动能”—极寒测试基地入驻企业增长超六成,百万级新能源基地加速建设,传统林区正蜕变为绿色经济创新高地。
以系统思维实现生态惠民和谐共生
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民,生态优势转化的落脚点在于增进民生福祉。大兴安岭将“让人民生活得更好”作为出发点,用一件件惠民实事筑牢守边兴边的民心根基:学龄前儿童免费医保、“两癌”救助、殡葬服务“零收费”等政策直击痛点,富加铁路、5千伏输变电工程等重大项目补齐短板,适老化改造、托育中心建设让幸福生活可感可及。
民生改善背后,是“生态优先、民生为本”的系统思维—当森林资源持续增长带来生态红利,林下经济、旅游业创造的就业岗位正让“守林人”变为“护绿者”“创业者”,实现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同频共振。
社会治理的创新同样不可或缺,“三访一包”工作法化解群众诉求,“排调管”机制破解旅游纠纷,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保障发展底线。连续7年无重大安全事故、县级综治中心实体化运行……这些“平安密码”与优美生态环境共同构成“留得住人、守得住边”的核心竞争力,让边疆群众共享绿色发展成果。
以党建引领凝聚绿色发展合力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大兴安岭以“身在最北方·心向党中央”党建品牌为引领,将政治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兴安党建共同体”凝聚地企军警民合力,在护林防火、防汛救灾等急难险重任务中彰显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七类四化三融”党建机制推动基层治理创新,93.7%的村集体经济收入超20万元,漠河市成为全国党建制度改革联系点。
从生态屏障到绿色经济,大兴安岭地区转型蝶变深刻昭示: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以创新驱动破解“保护”与“发展”的二元对立,就能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新征程上,我们要持续深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创新,加速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应用,让森林“四库”永续造福人民,持续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优异答卷。
原文刊载于2025年第17期、8月18日出版的《民生周刊》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