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民生周刊2025-08-17 16:18:56
中共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委书记 范庆华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黑龙江考察,首站来到大兴安岭,实地察看边境地区发展情况,看望慰问边疆群众,作出系列重要指示,极大激发了干部群众推动振兴发展的热情和干劲,大家为祖国增绿护林、守边固边、兴边富民的信心决心更加坚定。
全区干部群众坚持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黑龙江期间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以“身在最北方·心向党中央”的政治忠诚和实干担当,推动林区各项事业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大兴安岭地区加格达奇区鸟瞰
坚决扛起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政治责任,筑牢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
大兴安岭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在美丽中国和绿色龙江建设中负有重大使命责任。我们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把生态保护得更好”的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增绿就是增优势、护林就是护财富的理念,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推动林区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突出抓好森林防灭火。坚持把森林防火作为林区头等大事,深化地企协同、防扑一体、联防联控,建立完善联合指挥、联合包保等工作机制,统筹推进“五统一”标准化体系建设、跨区域协调联动、联合扑火演练等重点工作,加大森防感知平台、三维雷电探测、无人机等新技术应用力度,抢抓机遇打造全国森林草原防灭火示范样板,加快培育森林防灭火新质战斗力,目前已连续7年实现“人为火不发生,雷击火不过夜”,14年未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
加大森林资源管护力度。围绕守护森林、江河、湖泊、湿地、冰雪等原生态风貌,高质量完成年度森林抚育、森林可持续经营、退化林修复等任务,启动实施呼玛河流域等“双重”工程项目,常态化开展保护林草资源“兴安绿剑”“巡山清套”等行动,严厉打击毁林开垦、猎捕野生动物等违法行为,森林资源保持连续增长,野生动物物种及种群数量实现恢复性增长。
系统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巩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成果,创新实施“林长、河长、田长”联动制度,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9.3%,国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和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保持100%,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做法获生态环境部通报表扬。如今的大兴安岭,青山为屏、绿水相伴,绘就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2025年6月21日,大兴安岭第三届极地森林生态康养季·漠河第三十五届北极光节开幕。
加快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去年,大兴安岭被确定为全国首批、东北地区唯一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我们把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坚持林下经济和旅游业两业并举”重要指示作为试点探索的根本路径,加快发展生态主导型产业,不断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动能。
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围绕“用好种质资源、栽培抚育并重、龙头带动基地、标准赋能品牌”的思路,编制了生态产品目录,形成了产品认证、产品追溯、品牌打造等一系列制度体系,全区绿色有机认证面积达到291万亩,绿色食品和农产品加工企业81家,绿色(有机)食品认证数量346个,在北极村设立林下经济产品展示展销中心,40款产品入选龙江“九珍十八品”名录,2024年林下经济产值同比增长50.7%,中国野生蓝莓之乡、偃松之乡、寒温带天然药库等特色名片更加闪亮。
着力提升特色文化旅游品质。按照“全域发展、四季皆旺”的目标,系统布局全区旅游发展,策划推出“极地森林生态康养季”“极地森林冰雪嘉年华”系列活动,持续开展夏季避暑旅游、冬季冰雪旅游“百日行动”,创新打造森林民宿大会等特色活动品牌,推出找北探源游等10条精品旅游线路和20个冰雪旅游必到必游地。同时,我们深入开展旅游“暖客行动”,全区新增宾馆、民宿等400余家、床位超7000张,漠河市入选国家级服务标准化试点,“拾叶知悠”民宿获评国家甲级旅游民宿,2024年全区接待游客、旅游花费分别增长38.35%和64.58%,大兴安岭的美丽风光正不断转化为美丽经济。
统筹发展寒地测试、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充分发挥地域辽阔、冷资源富集优势,差异化、标准化、错位化发展寒地测试产业,举办首届高寒高纬度地区低碳发展论坛暨极寒测试论坛,成立漠河市寒地测试服务中心,国检光伏实证基地、长汽检极寒测试基地投入使用,2024—2025年测试季入驻测试单位、测试装备数量同比分别增长65.79%、51.85%。坚持在保护的前提下,充分利用风光资源,谋划和新建一批风电项目,着力打造百万级新能源基地,同时创办新能源产业学院,当年开工建设、当年招生开班。在习近平总书记的科学指引下,林区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路子越走越宽,北国边塞风光和冰雪资源正在为职工群众带来源源不断的收入。
北极岛
持续增进民生福祉,稳步提升林区群众生活品质
对大兴安岭而言,做好民生工作,不仅是改善人民生活,更是边境地区留住人、守好边的基础。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让人民生活得更好”的殷切嘱托,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组织领导干部常态化蹲点进网格、徒步走城区,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努力让林区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用心用情办好惠民实事。坚持把更多资金、资源投入到民生领域,每年实施“十件民生实事”,推出学龄前儿童免费医保、“两癌”救助、婚姻消费补贴等惠民举措,新建地区托育服务综合指导中心,积极推进适老化改造,争取省教育医疗援边人才进驻兴安、服务基层,新建漠河文旅学院、“石榴红”乡村振兴学院,殡葬基本服务实现“零”收费,林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更加可感可及。
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聚焦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全力推进富加铁路、500千伏输变电工程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呼玛通用机场实现通航,城市更新步伐加快,排水防涝、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全部完成,边远林场用电难等问题得到解决。结合“十五五”规划编制,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适度超前、弥补欠账,认真谋划沿边铁路、国省道、机场等重点项目,努力让群众生活更加便利、更加舒心。
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坚持把安全稳定作为最基本的民生,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建立安全生产重复性问题专项整治机制,连续7年未发生重大以上安全生产事故。常态化开展领导干部“三访一包”工作,完成县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并实体化运行,北极镇“排调管”化解旅游纠纷工作法入选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林区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完善,职工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升,兴安人民由衷地感恩总书记、感谢党中央。
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筑牢守边兴边坚强战斗堡垒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是东北全面振兴的根本保证”重要指示,以“身在最北方·心向党中央”党建品牌创建为引领,全面加强党的各方面建设,为兴安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突出思想政治引领。创建“兴安党建共同体”,充分凝聚党政军警企民各方力量,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坚定不移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合力抓好护边、护林、防火、防汛等急难险重任务,把对党忠诚落实到推动林区振兴发展的具体行动中。大力弘扬大兴安岭人“拼搏、务实、创业、奉献”的宝贵精神品质,深入开展“走出大山的兴安人”“扎根兴安的守护者”寻访宣传,精心组织“争做新时代文明兴安人”活动,广泛营造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浓厚氛围。
抓好基层打牢基础。牢固树立大抓基层鲜明导向,按照“七类四化三融”的思路,抓实农村、城市、新兴领域、机关、国企、中小学校、公立医院等7个重点领域党建,建立发展党员规范化、党员教育特色化、党员管理精准化、党员服务常态化等四化机制,推动党建理念相融、中心工作相融、特色品牌相融,深入实施“富强美好”“护企暖新”等专项行动,统筹推动39个抵边村建设发展,着力打造党建领航“红色边境线”、生态保护“绿色边境线”、产业富民“金色边境线”,全区集体经济收入2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93.7%,漠河市被中组部确定为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基层联系点。
锤炼优良能力作风。连续4年狠抓能力作风建设,持续开展解放思想研讨、大比武大练兵等活动,自觉锤炼“扎扎实实、踏踏实实、求真务实”优良作风,深化落实“四下基层”“难题集中会办”等机制,出台“三个区分开来”容错纠错免(减)责实施细则和常态化惩治诬告陷害工作指引,认真开展查处诬告陷害和澄清正名工作,制定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10条具体措施,引导全区广大党员干部提升干事创业的真本领和精气神,以实干实绩推动振兴发展、造福林区群众。
原文刊载于2025年第17期、8月18日出版的《民生周刊》杂志
原标题:《奋力推进兴安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