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独家报道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大兴安岭:“生态家底”越来越厚,致富路子越走越宽

来源:民生周刊2025-08-17 16:23:09

民生周刊记者   郑旭   郭鹏

K5159次列车,哈尔滨东至漠河,跨越松花江,驶入松嫩平原,与星光为伴,一路向北。

“我在网上刷到‘中国最北星空’的照片,特意赶在暑假去漠河蹲极光!”“我想去漠河住民宿,打卡北极村的最北邮局、最北咖啡店。”……午夜,车厢连接处,几个原本互不相识的“00后”围在一起聊行程。

“早些年,坐我们这趟车的多是沿线群众,客流不大,往往还没到终点人就下得差不多了。这几年不一样了,尤其是夏天和冬天,乘客天南地北的都有,绝大多数是到漠河旅游的。”K5159次列车列车长冷雪松说。

太阳从大兴安岭的山脊上缓缓升起,列车在郁郁葱葱的林海间蜿蜒穿行。

一位老人拿着手机,向同行的家人展示刚拍的照片:“你们看这窗外的云,低得好像伸手就能摸到。这层峦叠嶂、青川涧水,多像一幅画。”

老人名叫宋建疆,今年71岁,来自河南新郑,退休前是当地一所中学的教师。“我是一名老党员,两年前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到漠河考察的新闻,就想带老伴和孙辈们沿总书记去过的考察点看看。”谈及旅行计划,老人难掩兴奋。

接近正午,列车缓缓驶入漠河站。站前广场上,“神州北极”标志牌令初来者满怀期待;漠北公路旁,“身在最北方·心向党中央”“守护好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的标语在阳光下格外醒目。

游客们在漠河体验冰雪乐趣。

端起“雪饭碗”,吃上“旅游饭”

乘车从漠河站出发,沿漠北公路在密林深处穿行70余公里后便到了黑龙江畔的北极村。

2023年9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漠河市,考察漠河林场自然林区,察看自然林生长态势和林下作物展示,听取当地深化森林资源资产管理改革、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以及加强森林防火灭火情况介绍。随后,总书记来到北极村,仔细了解当地结合地域优势发展特色旅游、将生态优势转化成发展优势等情况,并走进民宿小院,同当地群众亲切交流。

在村民史瑞娟家的民宿小院,总书记向乡亲们了解当地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助推兴边富民、乡村振兴等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北极村的发展和群众的生活状况好,看了很高兴。发展旅游业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把大兴安岭森林护好,旅游业才有吸引力。这里的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地方党委和政府要提供政策支持,坚持林下经济和旅游业两业并举,让北国边塞风光、冰雪资源为乡亲们带来源源不断的收入。

离开小院时,当地群众在道路两旁热情欢送习近平总书记。总书记亲切地对大家说,北极村前景可期。希望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努力,把乡村建设得更好、把生态保护得更好、让人民生活得更好,共同奔向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未来。

“感谢总书记为我们指明了发展方向。”北极村党支部书记高威向民生周刊记者表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如今的北极村正将地域优势、生态优势转化成发展优势,将“冰天雪地”和“绿水青山”转化成了“金山银山”,村民们端起了“雪饭碗”,吃上了“旅游饭”。

数据显示,2024年北极村接待游客272万人次,是当地总人口数的1000倍,旅游热度可见一斑。

巨大转变背后,是北极村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丰富旅游产品供给的结果。

作为我国大陆最北端的边境临江村落,北极村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这里是中国观赏到北极光和极昼现象的最佳地点,素有“神州北极”和“不夜城”之美誉。

为了让游客更好地体验这些独特的自然奇观,两年来,北极村不断升级旅游设施和服务,新增“数字极光馆”,采用VR技术还原极光爆发场景,即使错过极光季也能沉浸式感受绿焰舞动的震撼。同时,景区还升级了“极光观测系统”,游客可通过“漠河旅游”公众号查询实时极光概率,大大提高了观测成功率。

在旅游产品开发方面,北极村坚持四季皆游的理念,不断丰富旅游业态。

冬季,这里推出了冰雪汽车越野赛、冰龙舟大赛、冬季捕鱼等特色活动,让游客在零下40摄氏度的极寒中体验冰雪乐趣。夏季,借助极昼奇观,北极村举办了北极光节,篝火晚会、萨满祈福、非遗桦树皮画展等活动轮番上演,让游客感受北纬53°的夏日不眠夜。

此外,景区还开发了“追极光”“冰河冬捕”“喂食驯鹿”“雾凇漂流”等一系列体验项目。

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也为北极村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随着G331国道的贯通,自驾游客可以更便捷地抵达北极村,体验北疆环线的壮美风光。同时,漠河机场的航班频次增加,哈尔滨至漠河的直飞航班大大缩短了游客的旅途时间。铁路方面,多趟“雪国列车”成为一道道移动的风景线,让游客在十几个小时的旅程中就能欣赏到大兴安岭的绝美风光。

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增长,也给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目前,北极村拥有各具特色的民宿、酒店290余家,许多村民和史瑞娟一样,通过发展民宿实现增收。他们用自己的热情好客和特色服务,让每一位来到北极村的游客都能感受到家的温暖。

村民最为关切的全村升级改造工程在有条不紊地进行,集中供热、上下水管网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都有了明确规划。

面对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北极村积极应对各种挑战。今年入夏以来,北极村遭遇了罕见的高温天气,给避暑旅游带来了一定影响。为了应对这一情况,部分民宿经营者及时安装空调,改善住宿条件。这一举措不仅提升了游客的舒适度,也体现了北极村旅游从业者的市场敏感度和服务意识。

同时,当地政府积极出台政策,引导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今年6月,大兴安岭地区行政公署批复了北极村景区门票价格调整方案,将门票价格定为每人次88元,并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包括对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军人等群体实行免门票优惠,对学生等群体实行半价优惠。这一政策既有利于提升景区管理水平,又能吸引更多游客,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接下来,我们将持续守护好这片绿水青山,继续发展生态旅游,让大家的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红火。”高威说。

漠河市漠河林场依托生态优势,大力发展林下经济。

坚持造林与护林并重,绝不让几十年、几百年、上千年之功毁于一旦

十年难育一棵树,星火能毁万亩林。兴安落叶松的年轮里藏着一个残酷的等式:一棵树木成材需要80年,而一场山火吞噬万亩林海只需5小时。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漠河林场自然林区考察时指出,要坚持造林与护林并重,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决不能让几十年、几百年、上千年之功毁于一旦。

作为祖国最北的地方林场,漠河林区的场部距离北极村约2公里。党的十八大以来,借助国有林场体制改革的有利契机,抢抓“大生态”战略机遇,漠河林场不断推进林场改革发展,充分利用最北的资源优势,在着力建设全国最北、最美生态林场中,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发展生机和活力。

“林场以前以采伐为主,现在是以生态保护为主。”漠河林场场长温鹏翔介绍,林场总面积达到36376公顷,自停伐以后,林场职工全部投入到森林防护和抚育工作中。经过不懈努力,森林覆盖率已达到92%。

“坚持造林与护林并重”的殷殷嘱托,让漠河林场巡护队队长梁景武感到责任重大。25名队员每天33公里道路巡护任务,1万起步的行走记录,是巡护队的日常。

“守护好这片绿色就是守住根和魂。”梁景武说,“有些外地游客不知道已经进入防火期,会在进林子游玩时抽烟,也许一个小烟头就会酿成大祸。作为护林人,来不得半点马虎。”

除了有巡护队、扑火队,漠河林场还建有现代化的技防体系:数字化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无人机巡航实时回传林区画面,30余处高清摄像头实现24小时监测……这套空天地“三位一体”监测模式,让林场实现了建场67年未发生人为森林火灾的纪录。

林场拥有丰富的生态物种,包括兴安落叶松、兴安杜鹃、杜香、沙参、黄芪等野生植物8000多种,以及马鹿、紫貂、水獭、棕熊等野生动物300多种。

谈及未来林场森林保护工作,温鹏翔表示:“我们将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继续发扬林业人能吃苦能战斗的精神,保护好森林,抓好生态发展建设,为筑牢北方生态安全屏障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北国边塞风光、冰雪资源带来源源不断的收入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漠河考察时强调,坚持林下经济和旅游业两业并举,让北国边塞风光、冰雪资源为乡亲们带来源源不断的收入。

近年来,随着大兴安岭地区加快林场生态转型,漠河林场依托绿水青山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鼓励职工大力发展林下经济,通过种菜、种灵芝、养蜂、养鸡、养鹅、养鹿等方式增加收入。目前,林场职工年收入平均每人增加超过1万元。

在漠河林场小北沟管护站,职工们的生活同样因为发展林下经济变得丰富多彩。

站长卢全林告诉记者:“我们管护站林下产业之一是职工们养殖的溜达鸡,这些鸡就在林子里散养,吃林子里的虫、喝山里的水,纯天然无污染,游客们都争相购买。”

如今,漠河林场和北极村的生动实践,已成为“林下经济和旅游业两业并举”的生动注脚。

在漠河林场,职工们放下斧锯,拿起锄头,在林间空地培育起蓝莓、红豆等耐寒浆果,依托“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打造产业链,从鲜果采摘到深加工的果酱、果干,年销售额突破千万元。冬季的林场更成了“冰雪宝库”,游客踩着积雪走进伐木文化体验馆,在老木工的指导下制作木艺小摆件,沉浸式感受林区转型的历史脉络。

而在北极村,“最北”IP持续释放魅力。村民们将俄式木刻楞房屋改造成特色民宿,推出“极光观测套餐”,游客在零下30摄氏度的寒夜里守候天幕奇观,清晨则踏着晨雾体验马拉爬犁。村里的鄂伦春族手艺人支起兽皮画工作台,用传统技法描绘林海雪原的生灵,这些带着温度的手工艺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

两业并举融合发展,让“生态家底”越来越厚,致富路子越走越宽,兴安林海、“神州北极”的生态价值正转化为发展成果,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金山银山,让边塞群众在守护生态的同时共享发展红利,实现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

原文刊载于2025年第17期、8月18日出版的《民生周刊》杂志

原标题:《(引题)大兴安岭地区坚持林下经济和旅游业两业并举,绘就北疆绿色发展新画卷(主题)“生态家底”越来越厚,致富路子越走越宽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