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能源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能源

我国钢铁行业绿色转型提速

来源:中国能源报2025-08-20 18:06:45

记者 林水静

近日,河钢集团签下万吨级氢冶金绿钢出口欧盟订单,刷新我国绿钢单笔出口纪录。据悉,该批绿钢实现每吨钢碳减排50%的工业化突破,通过全流程碳核查并获EPD环境产品声明,符合欧盟碳足迹认证标准。

业内人士表示,钢铁行业作为碳排放大户,其绿色转型紧迫性日益凸显。今年3月,全国碳市场扩围将钢铁行业正式纳入其中,进一步推动钢铁企业参与碳交易,钢铁行业正在加速低碳化进程。

钢企加速转型

今年以来,我国钢铁行业绿色转型迎来飞速发展。酒钢集团“十四五”以来启动2400兆瓦智慧电网及新能源就地消纳示范项目,预计今年底将具备新能源年发电量64亿千瓦时的能力,绿电占比达31.2%,年减标煤210万吨、二氧化碳585万吨;2月,宝钢股份湛江钢铁成功首发BeyondECO—30%厚板产品,相比传统厚板产品碳足迹降低了30%以上,并顺利完成首批生产,下一步还将建成国内首个“氢基竖炉+电炉”短流程冶炼生产高等级薄钢板的近零碳生产线,投产后将具备年产约180万吨零碳板材的能力……

河北作为钢铁强省,正在加快打造世界一流的现代化钢铁产业。今年上半年,河北省公布全国首个绿色低碳钢材地方标准《绿色低碳钢材产品评价导则》,聚焦资源、能源、环境、品质、低碳等五个属性,同时开展2025年度“河北绿钢”评价计划,共包含11家企业。

根据工信部年初公布的《钢铁行业规范条件(2025年版)》,2026年起,钢企应当完成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并公示。中钢协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底,全国已有6亿吨粗钢产能、147家钢铁企业完成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目前,我国钢铁行业已累计投入超低排放改造资金超3000亿元,计划到今年底,改造将覆盖80%的产能。

富宝资讯高级分析师胡彬在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全球钢铁业碳排放占总量7%,中国占比超60%,是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主要来源之一。随着欧盟碳关税(CBAM)2026年全面落地,中国出口普通钢材成本或将增加50—100欧元/吨,全球钢铁企业的减排责任和成本压力增大。

绿钢产品落地

中钢协数据显示,今年7月下旬,重点统计钢铁企业钢材库存量1478万吨,环比减少88万吨,下降5.6%;比年初增加241万吨,增长19.5%;比上月同旬减少67万吨,下降4.3%;比去年同旬减少127万吨,下降7.9%,比前年同旬增加29万吨,增长2.0%。

“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钢材消费总量已步入峰值平台期,在钢铁市场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国内钢企们正在积极调整发展策略,加速兼并重组进程,同时推动高绿色化转型,研发绿钢产品,以实现钢铁行业的高质量发展。”胡彬表示。

绿钢正从概念性产品走向竞争力货架。“河钢集团出口欧盟的万吨级氢冶金绿钢订单从行业实证角度上验证了氢冶金等绿钢生产技术的大规模应用潜力,也成为中国工业品突破全球最严苛绿色门槛的关键钥匙,印证了绿钢产品的竞争力。虽然当前绿钢因氢能成本较传统工艺成本偏高,但在如碳税减免、品牌溢价和出口通行证加持下,竞争力正在快速显现。展望未来,绿钢产品将是决定钢企国际市场份额的胜负关键之一。”胡彬进一步补充。

不过,当前绿钢技术整体上尚处于产业化导入期,其大规模产业化仍面临系统性挑战,其核心在于技术经济性、基础设施适配性与制度环境的协同突破。“当前绿氢综合制备成本仍偏高,导致氢冶金工艺吨钢成本较传统高炉增加200—300元;另外,富氢冶炼的工程稳定性短期同样存在瓶颈,这对大规模连续化生产提出极高要求,一些技术相对落后的中小钢厂暂时尚不具备生产条件和技术水平。在空间布局层面,现有基础设施短期还难以支撑大规模绿钢技术的应用,液氢储运成本偏高,导致内陆钢厂难以获取低成本绿氢。在制度层面,国内绿钢技术和产品标准体系处于碎片化状态,绿钢行业标准化体系亟须建设和完善。”胡彬坦言。

迎来转型关键窗口期

“相关数据显示,虽然全国具备完整认证的绿钢占粗钢总产量占比不足1%,但以河钢集团60万吨级氢冶金直接还原工厂、宝武湛江氢基竖炉项目为代表的工业化示范线已实现连续生产突破。整体来看,目前我国绿钢产业生态建设初步形成,绿电耦合制氢、二氧化碳捕集封存(CCUS)等配套技术正在加速落地,但在绿氢成本、标准体系、认证互认等环节仍面临显著约束。”胡彬说。

业内人士指出,未来五至十年将是中国绿钢产业转型的关键窗口期。“根据当前产业规划与技术发展态势,2025—2030年我国将在氢冶金领域实现重要突破,以宝武湛江、河钢张宣科技为代表的示范项目将完成氢基竖炉连续运行验证,同步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绿钢标准体系,为后续规模化发展奠定制度基础。同时,我国绿钢行业在未来几年发展可能需要经历从标准系统构建到经济性突围的关键提升。政策层面上,需要尽快构建全国统一绿钢碳核算,推动钢铁企业在全国碳市场中通过减碳量抵扣获取实质收益。另外需要关注贯通鄂尔多斯至河北的绿氢输送管网实现跨区域氢能调度,中核集团霞浦核能制氢基地的投运等基础设施的关键时间节点。”胡彬称。

其中,氢冶金技术作为实现钢铁生产绿色化的重要方向,其技术突破至关重要。胡彬指出,可继续优化氢气直接还原技术,通过氢气替代传统能源进行还原反应以降低碳排放;或将氢能与焦化等其他能源耦合,优化炼钢能源结构,共同构成氢冶金绿钢降本增效的核心路径。“需要注意的是,‘电弧炉短流程全废钢+绿电’的模式可能会挤压氢冶金的发展空间。”

《中国能源报》(2025年08月18日 第 10 版)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