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能源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能源

绿色液体燃料产业化提速

来源:中国能源报2025-08-20 18:07:21

记者 渠沛然

日前,国家能源局公示第一批绿色液体燃料技术攻关和产业化试点项目,9个入选项目中,8个聚焦绿色甲醇和绿氨方向,包括吉林洮南风电耦合生物质制甲醇、内蒙古金风科技绿氢制50万吨绿色甲醇(一期25万吨/年)、安达市天楹风光储氢氨醇一体化等示范项目,标志着我国绿色液体燃料产业化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

此次公示的试点项目主要布局在吉林、内蒙古、辽宁等风光资源富集区,依托可再生能源制氢耦合化工生产的“一体化”模式。例如,辽宁华电调兵山45万千瓦风电制氢耦合绿色甲醇项目、远景赤峰30万吨绿氨项目均采用风光电制氢再合成甲醇或氨的路径,直接打通“电—氢—燃料”产业链。

中国工程院院士彭苏萍指出,在“三北”地区配套建设合成氨、甲醇工厂,通过改进氢基能源合成技术,适应新能源发电波动性,促进绿氢就地消纳,是破解资源与需求错配的关键路径。

此次公示的9个项目集中在绿醇、绿氨、纤维素乙醇三条赛道,避免了“撒胡椒面”式投入。“除了集中资源,试点也相对把应用场景集中在一起,被要求‘绑定’航运、航空或化工等终端用户,确保开工既有‘现金流’。”某业务涉及绿色液体燃料企业人士说,“这些机制直击行业痛点,进一步加速行业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政策对此次试点项目的支持方式与过去单纯补贴也有所不同,将“技术攻关—工程放大—市场验证”装进同一条时间轴,要求项目原则上须于2026年底前建成并投运,产成品要有明确去向,这也意味着绿色液体燃料的产业化列车正式发车。

当前,我国绿色液体燃料海陆空三大应用场景已基本成型。

在陆上,国投生物在黑龙江的相关项目以玉米秸秆为原料,采用“二次酶解+同步发酵”工艺,每吨乙醇综合能耗已降至0.8吨标煤,比传统粮食路线低35%,2024年底已向山东地炼交付首批5000吨车用E10组分。

在海上,基础设施同步实现闭环。2022年1月,上海港和洛杉矶港就共同倡议建立“绿色航运走廊”,计划2027年在上海港实现远洋船舶绿色甲醇年加注10万吨以上;洮南风电耦合生物质甲醇项目通过陆海联运把吉林绿醇送到上海港,为达飞集团船舶加注,形成“生产—运输—加注”全产业链。此外,2024年底“东方氢港”集装箱船下水,续航380公里,标志着氢燃料在内河及近海场景实现商业化。

在空中,上海临港“碳生万物”“直接空气碳捕集+费托合成”项目,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绿氢制SAF,打破了传统航空燃料对化石能源的路径依赖。

“海陆空”齐头并进,使我国成为同时拥有三类绿色液体燃料万吨级运行经验的国家之一。

当前,绿色液体燃料企业正不断从“技术竞赛”进入“规模竞赛”。“谁的供应链先闭合、谁的标准先国际化、谁的金融工具先落地,谁就能占据先手。” 某业务涉及绿色液体燃料企业人士说。

尽管当前项目规划火热,但现实推进阻力仍存,其中成本问题是制约绿色液体燃料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

数据显示,一般而言,绿色甲醇售价为传统甲醇的3—5倍,可持续航空燃料成本是传统航油的3—5倍,因此需通过政策补贴和规模化生产逐步化解。

此外,绿色液体燃料技术整合复杂度高,项目需同时协调风电光伏、电解制氢、化工合成等多个系统。例如,安达市天楹风光储氢氨醇一体化项目要求“既懂风机又懂反应釜”,跨界管理难度陡增。

除成本和协同问题外,目前绿色液体燃料在国内缺乏统一的碳足迹核算规则,同一批次的SAF在不同机构认证下可能得到完全不同的“减排系数”,也直接影响航空公司履约成本。

业内人士表示,未来只有把试点经验快速固化为标准、成本曲线和商业模式,绿色液体燃料才能真正成为“新时期的石油”。

《中国能源报》(2025年08月18日 第 01 版)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