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2025-08-26 09:17:41
经济大省如脊如梁,大有大的担当。
稳住全国经济基本盘,离不开经济大省这些“压舱石”。
从强调“圆满实现‘十四五’发展目标,经济大省要挑大梁”,到提出“经济大省在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上应有更大的担当”,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蕴含着驾驭中国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法论。
决胜“十四五”,时间紧、任务重,如何更好发挥经济大省的作用?作为稳住全国经济基本盘的“压舱石”、拉动经济增长的“火车头”,经济大省如何挑好大梁?使命感、着力点、带动力,是三个关键词。
(一)
舟大者任重,“挑大梁”折射出使命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大省不仅指经济块头大,更意味着在全国发展大局中肩负的责任大”。切实增强做好经济工作的使命感,经济大省才能展现更大作为。
使命感背后是全局观念。经济大省在全国经济总量中的占比超60%,其对“规定动作”的“完成度”,于全国发展大局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由此更易理解,为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经济大省时深刻指出“你们不扛这个大梁,国家现代化是无法实现的。你们举足轻重,不可替代”。
使命感意味着目标明确。瞄准圆满实现“十四五”发展目标任务,“看准了就抓紧干”。
北京发布59条措施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广东出台措施推动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湖北将融资协调工作机制扩展落实至全部外贸企业……为了完成今年的目标任务,经济大省从稳存量和拓增量双向发力,积极应对外部风险挑战,展现“压舱石”作用。
新加坡《联合早报》评价,中国经济大省与重镇都把2025年增长目标定在5%左右或更高,显示这些地方“勇挑重任”的政治责任意识。
使命感也是一种紧迫感。要激发时不我待的闯劲、砥砺攻坚克难的韧劲,“抓住一切有利时机”“把各方面的干劲带起来”。
建设一批亩均投资3000元以上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河南“扛牢粮食安全责任”,今年夏粮总产量750.01亿斤,实现稳产丰收。
对接数据安全有序跨境流动需求,制定数据出境负面清单,安徽筹建数据合规服务中心,主动适应国际经贸规则重构走向。
越险越进、越陡越攀,经济大省迎难而上、坚韧不拔,敢于接“最烫手的山芋”、挑“最沉重的担子”,展现出“宽肩膀”“大心脏”,正是中国经济韧性所在、底气所在。
以挑大梁的使命感奋发,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笃行,经济大省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二)
大梁是承重核心,“挑大梁”容不得半点马虎,必须找准着力点。
“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在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上勇争先,在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上走在前,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作示范。”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深刻指明江苏要把握好挑大梁的这4个着力点,对经济大省挑大梁有重要指导意义。
这其中蕴含怎样的辩证法?既要大处着眼,又要因地制宜。
先观全局。明晰“一个地方最重要的使命是什么”,方知全局之所需。
面对不确定性增强的外部环境,身处“十四五”收官之年的关键阶段,中国经济能够爬坡过坎,科技创新是关键变量、制胜动能。经济大省产业基础深厚、创新资源集聚,不仅要在“量的合理增长”上走在前,更要在“质的有效提升”上作示范。
抓传统产业升级,也促新兴产业壮大。广东力争推动超1万家工业企业技改数转,拥有人工智能核心企业超1500家,其中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7家,数量位居全国第一。
增加研发投入,也加速创新成果转化。江苏研发投入连增3年,占全国总量的12%;2024年设立24.8亿元的省级基础研究专项资金,今年又增加至26.8亿元。去年以来密集出台20项专项政策,精准破除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壁垒。
“一定要从大局,从崇高理念中来考虑我们在做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才能在收官之年笃信笃行。
再看一域。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一哄而上,更不能搞一种模式。“抓落实还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看清自身定位、把握核心优势,稳扎稳打,才能“既为一域争光、更为全局添彩”。
改革开放的前沿上海,深度链接全球资源,深化“以赛引才”“以活动引才”“以政策引才”,“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西部省份四川,布局100个“从1到10”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组建35家省级中试研发平台,专注“打造西部地区创新高地”。
从全局谋一域,则一域明;以一域促全局,则全局进。将“一域之所能”与“全局之所需”充分结合起来,经济大省必将在成就自身发展的同时,为全局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三)
大梁是结构支撑,维持着建筑整体的稳定性,“挑大梁”就要发挥带动力。
“更好发挥经济大省对区域乃至全国发展的辐射带动力”“更好发挥带动和支柱作用”“为稳定全国经济作出更大贡献”……党中央对经济大省寄予很高期望,是压力也是动力。
带动力,代表着“争先”,经济大省不能“独美”,还要做龙头、能牵引。
自C919大飞机从沪起飞两年来,南京全面参与燃油、液压和空气管理系统相关工作,杭州提供中央翼的中机身装配制造等,合肥主攻氧气系统等国产化开发……一个以上海为圆心的装机配套供应商“制造圈”悄然崛起,国产大飞机制造响起“长三角大合唱”。
无论是推动融合发展,还是引领改革攻坚,经济大省更好释放推动力、展现引领力,就能培育壮大更多增长极。
带动力,意味着“扶弱”,经济大省不仅能惠“近邻”,更要善协作、谋共赢。
青海绵延戈壁,深蓝色“光伏海洋”镌刻着“江苏智造”的印记;宁夏产业新城,总投资1.8亿元的闽宁智算中心项目,构建跨区域算力协同网……在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背景下,经济大省不仅派干部、送项目,还“手把手”传递技术和管理经验。
授人以鱼,也授人以渔,经济大省在协调发展中挑大梁,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现代化,是“不落一人”的现代化。
带动力,还体现在“打样”,经济大省不仅是经济强,更要惠民生、促共富。
山东明确培育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200家,发展单位办托、社区嵌入等多种托育模式;湖南推行医保惠民提效28项举措,通过简化服务流程、深化待遇保障等增强群众获得感;福建开展“总校制”改革试点,带动一批优质学校成长;浙江推出“文化特派员”制度,选派拥有文化特长的人员深入基层,以文化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既追求物质富足,也追求精神富有,把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人民高品质生活,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发挥引领示范作用,经济大省责无旁贷、大有可为。
以大省之稳,服务大局之稳,以大省之进,引领区域之进,各地各展所长、形成合力,必将拓宽新空间、激活新势能,推动中国经济航船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执笔:李拯、彭飞、崔妍)
《 人民日报 》( 2025年08月26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