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人民非遗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民非遗

第一期非遗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培训班举办:传承中药炮制技术提高中药炮制水平与临床疗效

来源:中国网2025-08-27 09:25:45

8月23-24日,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中医药委员会主办,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网、成都中医药大学天府中医药创新港管委会、胡昌江全国老药工传承工作室、四川新绿色药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承办的“第一期非遗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培训班”在成都市圆满举办。此次培训班采用“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模式,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各级中药炮制技术非遗项目传承人、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及行业从业人员近300人亲临现场参与,近6000人通过线上学习,彰显了中药炮制技术传承的广泛影响力与深远意义。开班仪式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中医药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宋春生主持。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副会长、中医药委员会会长曹洪欣在讲话中指出,中药炮制技术是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守正创新的关键环节,对中医临床疗效发挥着决定性作用。中药炮制增效减毒的作用充分体现了中医药的特色,体现了中医药以人民生命健康为中心的诊疗理念。目前,按照申报地区或单位统计,与中药炮制相关的国家级非遗项目16项,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人。随着老药工们退休与离去,一些优秀的传统中药炮制技艺面临“后继乏术乏人”状况。他表示,中医药委员会自成立以来,以四个“凝心聚力”推动中医药非遗传承保护工作,凝心聚力汇聚优秀人才、凝心聚力推进中药非遗守正创新、凝心聚力中医药非遗服务民众健康、凝心聚力加强非遗传承人才队伍建设。举办非遗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培训班的目的就是加强中药炮制人才培养,凝聚一批学术领先、技术精湛、品德高尚的高层次中药炮制技术人才,推进建立体系完备、梯次合理的中药炮制技术传承人才队伍,确保中药炮制技术代代相传,更好的服务民众健康。他期望中药炮制领域人员抓住机遇,以保护传承为根本,以创新发展为动力,全面推进中药炮制技术守正创新发展,为健康中国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成都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张泽钧在致辞中指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药炮制技术是中国特有的制药技术,是决定中药临床疗效的“关键一环”,是蕴含了数千年智慧与实践的“活的技艺”。炮制之妙,存乎一心,直接关系到药性的取舍、疗效的强弱、乃至用药的安全。中药炮制不仅是药材的物理加工,更融汇了“水火共制”“药性互化”的哲学智慧。其“火候之秘”“陈藏之法”等绝技,正是中医药独特优势和生命力的生动体现。但随着现代生产方式的变革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传统中药炮制技术的传承与发展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包括老药工渐少、精技需口传、流派存续堪忧等。本次培训班的举办,恰逢其时,意义深远,不仅是落实国家关于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决策部署的具体行动,更是固本培元、守住中医药根脉的关键举措。培训班邀请了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全国老药工与顶尖学者组成的“炮制天团”授课,内容精彩丰富。据他介绍,成都中医药大学于20世纪50年代在全国率先建立中药炮制教研室,将中药炮制技艺纳入高等教育体系。目前,学校在中药炮制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方面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鲜明的特色优势,拥有像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胡昌江教授等一批继承并光大了前辈衣钵的中药炮制专家团队。

四川新绿色药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徐黎明在致辞中指出,新绿色药业是集中药材种植、加工、科研、生产、贸易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型中医药企业,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中药炮制作为中医临床疗效的核心保障,是亟待传承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次培训班对构建传承人队伍、保障技艺薪火相传具有重要意义。回顾公司三十余年来的发展历程,他表示,新绿色药业始终将高质量炮制视为企业经营发展的根基,坚持“对患者的健康负责、对医生的医术负责、对医院的信誉负责、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负责”,在严格遵循古法炮制技艺的同时,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炮制工艺、质量标准等进行创新与提升。同时,高度重视与高校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尤其与成都中医药大学在人才培养、炮制技术研究、标准共建等方面持续开展深度合作,积极探索从临床到科研再到产业化的有效路径,共同推动川产道地药材的高质量发展与中药炮制技术的现代化传承。据他介绍,公司已投资1.8亿元建设药物研究院,并保持每年将上年销售收入的3%持续投入研发创新。目前拥有2个国家级及3个省级科研平台,并建成国家级非遗项目“中药炮制技艺”传承基地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未来,公司将持续开放科研平台,与各界携手共筑中药炮制传承与创新的人才高地,为中医药现代化与国际化发展贡献力量。”他说。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炮制分会名誉主任委员贾天柱教授以《国家非遗-炮制升华》为题授课,他指出,传承的意义是“知古人炮制之兴衰,构未来炮制之宏愿;明古人炮制之奥妙,志新人炮制之图腾;晓古人炮制之理论,解现代炮制之原理;强古人炮制之技术,创当今炮制之新法。”创新的关键是“悟”,要在继承中、科研中、市场中、临床中、需要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炮制技术的升华需要沉下心来,潜心研究,向定性、定向、生物、冷冻、压制炮制迈进,建设饮片联动生产线,实现智能生产、智能调剂、智能煎制、智能仓储。而创新则要从技术、理论、文化等多方面进行创新。他强调,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发展切不可有门派观念,团结互助是关键;传承莫筑墙,创新共芬芳。

国家级非遗项目“中药炮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胡昌江教授以《中药炮制与临床应用》为题授课,他巧妙选取一些经典处方作为实例,深入剖析如何依据不同症候精准选用炮制品,以此提升中医临床疗效。他表示,近年来,中医药学科越分越细,出现了医药分家,“医不知药,药不知医”的情况,导致用药不知生熟。使得中医临床疗效得不到保证,中医的生存和发展将受到严重威胁。他指出,检验中药炮制工艺的唯一标准是临床应用安全有效,离开了临床疗效而言及其他,就是无本之木,临床上遣方用药时注重饮片炮制前后的不同功效才能收到理想的治疗效果。中医在临证处方时,要根据辨证施治的需要,遣方用药,症变药亦变,正确选用恰当炮制品。他建议给中医专业的学生开设“临床中药炮制学”,以便他们在临证遣方用药时知生熟,从而提高临床疗效及中医文化的自信心。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主任药师曹俊岭教授以《临方炮制与合理用药》为题授课,他表示,传承发展中药饮片临方炮制具有重要意义,其是中医实现精准治疗、精准用药的基础,能够让“名医良方”的疗效发挥到极致,是保障中药质量与提升临床疗效的重要保证,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中医辨证施治、灵活用药的独特魅力。同时,它对于地方特色中药炮制技术的保存与传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助于让这些珍贵的技艺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此外,在培养中药炮制专业技术人才方面,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他指出,当前临方炮制领域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工作开展不充分、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专业技术人才断层、诸多特殊且有效的炮制技艺面临失传风险等。为此,他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加大炮制基础设施投入,完善相关硬件条件;二是建立健全临方炮制管理制度,确保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三是优化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提升炮制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四是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保障炮制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五是加强炮制人才培养,打造专业化的技术队伍。同时,他呼吁医疗机构深入领会并积极践行国家政策导向,主动开展临方炮制工作,推动其有序传承与创新发展,让中医药特色技术更好地惠及广大患者。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中药炮制研究中心主任张村研究员以《中药炮制技术传承的路径和实践》授课,她表示,中药炮制技术具有民族性、独特性、传承性、活态性与流变性、地域性、综合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特征,经历了“炮制经验—专著专论—立法传承—发展完善”等持续演进,中药炮制理论及技术规范体系逐步形成。通过技术传承、临床传承、学术传承、学历教育和非遗传承等多种形式,推进炮制技术的有效保护、活态传承、守正创新与持续发展。她指出,当前,炮制技术面临实际推广和传承力度不足、年轻一代传承意愿弱的挑战,要实现中药炮制技术的可持续发展,需建立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的协同创新机制,推动科研机构与产业界的联合研发,加强炮制技术标准化建设,同时强化传播教育与行业培训,提高炮制技艺的认知度与传承动力等举措,以实现中药炮制技术在现代化背景下的创新与保护并重。她介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炮制研究中心从经典名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北京区域特色、饮片生产技术、中药炮制基础理论、临床疗效等多个维度探索传承模式,重点展示了基于饮片生产技术经验传承和基于临床用药经验传承的研究实践成果。她认为,中药饮片生产工艺的规范化、标准化是融合多学科的系统性工程,应重视饮片生产宝贵经验的传承,对工艺细节进行细化和深化研究,不断提升中药饮片生产的科技内涵。通过构建炮制品配伍-物质群表征-药效学评价-临床疗效验证的研究模式,能够为临床精准用药、提高临床疗效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河南省中药九蒸九晒现代化炮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负责人陈天朝教授以《九蒸九晒文化传承与科学内涵》为题授课,他指出,伏羲氏尝百草制九针,开创九字文化。九制炮制方法已经有1500多年历史,通过对历史九蒸九制的研究认为“九制品种属于生熟异治、生泻熟补”,如地黄、首乌、黄精等。他表示,中药自然天成,如植物、动物、矿物,故凡临床用药必须经过炮制,重塑药性以符合临床需要。中药性能有三个决定因素,一本性,决定药性;二配伍,创造药性;三炮制,重塑药性。中药的性能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等,由多种“有效组分”为物质基础。炮制能改变组分的组成比例及理化性质,从而改变了中药的性能,中药功能的差异本质是组成成分不同或成分比例不同。

国家级非遗项目“汉派彭银亭中药炮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张义生教授以《汉派彭银亭中药炮制技艺特色及临床应用》为题授课,他介绍,汉派彭银亭中药炮制技艺是具有鲜明武汉特色的医疗机构中药炮制与制剂技艺,研究方向侧重于解决中药管理与使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构建了应用性较强的中药饮片制用技术(鉴别、炮制、制剂、调剂等与实际应用较为密切的研究技术),并着力于中医药理论与技术的传承与创新,彰显中医药优势和特色。其炮制基本法则为“是药不丢、非药不用,依候而制、减毒增效”,炮制核心价值为“体现节约资源、纯净用药、顺应自然、辨证制药、安全有效的生态价值、文化价值、历史价值、科学价值”,炮制基本宗旨为“重原产、细挑选、明鉴别、精切制、巧炮炙、重转化、谋发展”。构建汉派炮制技艺全产业链质量追溯、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与发展理念。特色为工具独特,物尽其长;选材道地,辅料考究;工艺精湛,修合有度;顺应自然,依候而制;形美色靓,气正味纯。其传承团队积极倡导“以药辅医”“以药促医”“医药圆融”,推进基于中医特色的中药临方炮制与中药临方制剂应用,创建推广汉派炮制、汉派黑膏药、汉派膏方三大品牌。

江苏省级非遗项目“孟河医派中药炮制技艺”传承人刘产明教授以《孟河医派临方炮制技艺保护与转化应用》的授课,据他介绍,孟河医派中药炮制技艺有三大特色,“炮制方法多样,不乏独门秘制之术;炮制辅料独特,擅长以药炮药之法;炮制工艺讲究,彰显临方炮制之道。”孟河医派用药之道强调的就是在临床治疗中,“阴阳燮理,和法缓治”,无论是用药配伍还是炮制,都应使药物之害利趋于平衡,臻于太和。以药物炮制为例,其中有用不同炮制方法者,也有用不同炮制辅料者,更有采用不同炮制工艺者等,以达到减低药物毒性,或缓和药性,或改变药物功效等目的。他指出,炮制技艺最好的传承和保护就是使其活态化,在临床得到转化应用。首先要做好系统研究,在研究基础上,重点在医院制剂、协定方等中进行推广应用。而系统研究包括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研究、炮制工艺和质量标准研究、临床价值评估研究。临床活态化应用应从临床治疗疾病的需要中寻找切入点,比如在重点专科中选择重点病种,逐步进行应用和推广,开展优势特色品种在中药协定方中推广应用。

安徽省“徽派中药炮制”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负责人朋汤义全国老药工以《徽派中药炮制理论解析与传承创新》为题授课,他介绍,徽派炮制在传统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与新安医学相辅相存,以安徽文化风俗、药材资源、制药方法为基础,谨遵炮制适中原则,尤以辅料炮制见长,是具有鲜明安徽地域特色的中药炮制技术及学术流派。其理论基础为明陈嘉谟的重要代表著作《本草蒙筌》,陈嘉谟概括的“水制、火制、水火共制”三类炮制分类方法,奠定了炮制分类基础;提出“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的炮制理念,成为后世徽派中药炮制的重要指导原则,并倡导“紧火”的运用;系统总结了辅料原则(如酒制升提、姜制发散、盐制入肾等),形成徽派中药辅料炮制特色;提出炮制需“因药不同,因病而异”;在特殊药物炮制方面,亦提出诸多见解。而现代徽派中药炮制以陈氏理论为指导思想,既有传统的炮制技术方法,又有以机械化大生产的现代中药炮制技术。

甘肃省中医院药学部主任李喜香教授以《九针启源・百草成典・匠心守正——甘肃道地药材的加工与炮制特色》为题,深入阐述了甘肃作为中医药重要发源地之一的丰厚历史底蕴与文化传承。甘肃不仅是伏羲、岐伯、皇甫谧“三始祖”的故乡,还拥有《武威汉代医简》、《敦煌医学》等珍贵医学文献,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更是孕育了丰富优质的道地药材。其中,当归、黄芪、党参等“五朵金花”产量长期位居全国前列,岷县当归、陇西黄芪等更是驰名中外。她着重介绍了陇药独具魅力的加工炮制技艺。甘肃道地药材的加工炮制技艺源远流长,历经千年传承与积淀,已然构筑起一套特色鲜明、自成一派的地域性技术体系。在这片土地上,一代代甘肃中药人坚守“古法为体,科技为用”的核心理念,巧妙运用现代科学手段,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例如,当归经过“三搓三晒”特殊工艺处理,使其有效成分更易溶出,挥发油保留率显著提高;党参采用分程变温干燥技术,兼顾品质与效率,将传统工艺与现代低温烘干、真空冷冻干燥等方法有机结合,进一步提升了药材的整体质量。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药师刘芳教授以《国考指挥棒下,药事管理变革之路——中药药事管理体系建设和药学服务创新》为题授课,系统分享了该院在中药药事管理领域的创新实践与前沿思考及天津炮制技术特色。她介绍,医院为提升中药药事管理质量,构建了中药饮片质量管理体系,包括踏勘企业及定期评估、考察种植基地、建立溯源系统、制定饮片遴选方案、建立三级质量验收跟踪制度、饮片品质检测等环节,从源头到终端全方位保障中药饮片质量。在饮片遴选过程中,着重凸显天津炮制技术特点。天津炮制技艺独具匠心,拥有五大核心特色亮点,包括辅料在地化创新、毒性药安全炮制体系、刀具与切制革命、“水火共制”极致化、成药炮制与制剂融合等。她认为当下传统中药调剂领域正面临四大关键性挑战——药品错配、剂量失准、溯源断裂、自动化设备成本高。针对这些棘手难题,她详细分享了所在医院推出的创新应对策略:搭建中药饮片质量追溯及药学服务平台,通过全流程追溯体系,从种植、加工、流通到使用各环节以确保药材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质量可控、责任可究,从而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构建中药药事管理信息化系统与患者服务系统,提升工作效率和患者满意度;同时自主研发智能调剂车,在提升调剂效率的同时优化成本控制,为破解行业痛点提供了实践样本。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药学部副主任年华教授以《海派中医膏方特点与中药炮制》为题授课,他介绍道,海派膏方文化是中医文化、中药文化、医工文化的复合体,集进补、调理、治疗于一体,需要医师、药师、和药工充分协同配合,遣方用药温和,少用攻伐之品。处方原则为立足于调补为主,补治结合,药物剂量需要在平时用量基础上乘上10-14帖,药物品种30-40味左右,顾护脾胃功能,以通为补、以衡为纲。“海派膏方熬制技艺”则包括荤膏熬制、素膏熬制、糖膏熬制、蜜膏熬制、清膏熬制、成药膏方熬制等。海派中药炮制合理应用重在三因制宜、辨证施治、结合个体用药,以整体用药形式达到以通为补、以衡为纲目的。他指出,膏方不单纯是“补”,而是一项综合治疗方案,但在临床应用中必须严谨,比如胃肠功能薄、易腹泻者,慎用石膏、知母等凉胃药,注意生地、玄参等养阴药,忌用大黄、火麻仁、龙胆草等泻下药,可加入茯苓、豆蔻、扁豆、益智仁等健脾和胃之品。

授课环节分别由成都中医药大学科技处副处长张定堃教授,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健康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天府中医药创新港管委会副主任陈志敏教授,山西省中医院药学部主任王世伟教授,重庆市中医院中药制剂研究所制剂中心主任冷静教授主持。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