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能源报2025-08-27 14:42:39
原标题:六部门联手整治光伏“内卷”乱象
推动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从价格战走向技术和服务竞争
中国能源报记者 董梓童
8月19日,工信部、中央社会工作部、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能源局六部门联合召开光伏产业座谈会。会议明确指出,光伏产业各方须深刻认识规范竞争秩序对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共同推动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从价格战走向技术和服务竞争。
自2023年下半年以来,光伏行业遭遇价格持续下行、企业效益普遍下滑的严峻挑战。组件价格一度跌破每瓦0.6元,无序价格战、同质化竞争愈演愈烈,严重扭曲市场机制,阻碍产业升级。在此背景下,本次座谈会的召开被行业内视为国家层面出手“反内卷”的重要信号,标志着光伏行业治理从企业自律迈向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双轮驱动的新阶段。
8月20日开盘,A股三大指数集体低开,光伏板块逆市走强。光伏设备板块高开,指数报1211.277点,涨幅达2%;华民股份涨停,双良节能、亿晶光电、艾能聚、亚玛顿、弘元绿能、连城数控、凯盛新能跟涨。
系统整治无序竞争
2023年以来,光伏行业持续扩大产能,却在全球贸易壁垒高筑、国内需求增速放缓的背景下,陷入“内卷式”竞争。光伏组件价格持续走低,企业利润空间被挤压,全产业链从多晶硅、硅片到电池片、组件均出现普遍亏损。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勃华指出,行业内卷、全球化壁垒加剧与阶段性供需错配,是导致行业整体承压的主要原因。
中国光伏行业数据显示,2025年初至3月,光伏产业链价格均位于底部运行;3月,受抢装潮影响,产业链各环节价格开始回升,并于4月初达到高位;4月,随着抢装潮进入尾声,各环节价格开始快速下降;到7月初,各环节价格已经连续下跌超过10周,均低于年初水平,产业链各环节价格均低于历史最低水平。
面对光伏行业“内卷”困局,国家层面多次出手,打出政策组合拳。去年11月,工信部对《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和《光伏制造行业规范公告管理暂行办法》进行了修订,其中提到,引导地方依据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合理布局光伏制造项目,鼓励集约化、集群化发展。引导光伏企业减少单纯扩大产能的光伏制造项目,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
2025年4月,工信部印发《2025年工业和信息化标准工作要点》,强调加快光伏、锂电池等重点产品标准制修订,以高标准引领产业升级。7月初,工信部又发布《多晶硅行业专项节能监察任务清单》,对40家多晶硅企业实施节能监察,进一步规范生产行为,推动能效提升。
8月19日的六部门座谈会,更是将“反内卷”推向系统化、制度化阶段。会议明确要求,一是加强产业调控。强化光伏产业项目投资管理,以市场化法治化方式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二是遏制低价无序竞争。健全价格监测和产品定价机制,打击低于成本价销售、虚假营销等违法违规行为。三是规范产品质量。打击降低质量管控、虚标产品功率、侵犯知识产权等行为。四是支持行业自律。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倡导公平竞争、有序发展,强化技术创新引领,严守质量安全底线,切实维护行业良好发展环境。
“竞合”打造良性生态
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宋志平表示,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核心,但应区分良性竞争与恶性竞争。良性竞争体现在技术、质量、服务、品牌和合理价格层面,而恶性竞争则表现为低于成本定价或低质竞争。光伏行业有很多优秀企业,然而,从2023年下半年开始,光伏行业遇到了不少挑战,包括效益下滑等问题。
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不完全统计,2024年以来,有超过40家企业公告退市、破产或兼并重组。2024年,31家A股上市光伏主产业链企业整体净亏损574.7亿元。
为此,宋志平提出,企业不仅应竞争,更应注重“竞合”,并提出市场竞合应实现“四化”:发展理性化、竞争有序化、产销平衡化、市场健康化。他呼吁龙头企业带头自律,中小企业遵守行规,杜绝破坏性定价行为。
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理事李俊峰表示,当前能源行业应重点控制产量,以适应市场变化,避免无序低价竞争。他指出,在应对内卷方面,需着力构建合理的市场竞争氛围,形成良性产业生态,实现全产业链盈利。
在市场和政策双重倒逼下,2025年上半年,多晶硅、硅片产量同比出现下降,多家企业延期募投项目,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专家组副主任吕锦标向《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当前多晶硅行业的关键任务仍是消化库存和推动自律限产。他指出,多晶硅价格从3.5万元/吨回升至4.5万—5万元/吨,主要得益于上下游企业对多晶硅产业率先摆脱亏损局面形成了共识。
吕锦标强调,化解库存压力是当前最紧迫的工作。下一步,多晶硅企业应继续坚持以销定产,优先推进库存消化。他呼吁,不仅应将总量控制目标分解至季度和月度,按实际需求进行调控,更应从控制产量进一步转向控制销量。对于库存较高的企业,不仅应降低生产负荷,更应考虑实行零负荷生产。
头部光伏玻璃企业于7月起集体减产30%,通过窑炉堵口等措施控制供应量,预计7月国内光伏玻璃产量降至45吉瓦左右。这一举措旨在缓解供需矛盾,为价格修复创造空间。
行业预计,随着国家反“内卷”政策力度加大,光伏供应链各环节价格将出现反弹。不过,能否持续回暖,仍需依赖产能实质压减与行业自律的落地。
政企联手破除“内卷”
要真正破解“内卷”,仅靠短期价格回调远远不够,必须通过深度整合、严控新增产能、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等结构性改革,推动行业走向高质量发展。
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指出,光伏制造业要实现周期穿越,需完成三方面工作:推进行业整合、遏制新增产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整合是化解过剩产能的关键。高纪凡指出,硅料环节已开启大规模整合,拉晶、切片、电池、组件等中下游环节也需进行深度整合。他认为,整合必须是彻底的大整合,小规模整合无法根本解决问题。部分企业退出并未消除过剩产能,行业困境依然存在。唯有通过大规模整合,推动从竞争转向协同合作,才能有效化解“内卷”。
宋志平也表示,当前企业不仅要善于创造资源,更要提升整合资源的能力。重组整合有助于企业做大做强做优、推动上市公司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支持创新型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并促进私募基金闭环运作,同时可提高行业集中度,抑制“内卷”,实现健康发展。通过并购重组,大企业可协调减产、压减产能,推动行业实现产销平衡。
严格控制新增产能同样至关重要。高纪凡呼吁,在当前背景下,无论技术路线如何,任何形式的新增产能项目都应慎重考虑。原则上无必要再新建产能。去年11月,工信部修订《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明确新建和改扩建项目最低资本金比例为30%,引导企业减少单纯扩产,转向技术创新与质量提升。
在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下,光伏行业正逐步从“内卷”中突围。7月以来,组件集采均价小幅回升至0.7元/瓦左右。未来,随着产能优化、技术迭代与生态共建,中国光伏行业有望在“双碳”征程中重塑产业格局。
《中国能源报》(2025年08月25日 第 0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