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民生网2025-07-30 10:07:47
为推动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推进全体人民共享数字时代发展红利,民生周刊杂志社特推出大型高端访谈节目《人民数智》,邀请数字经济发展突出地区的主要领导、行业专家学者做客《人民数智》,分享数字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考和实践经验,为全国各地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典型经验,为数字经济繁荣发展赋能。
曾经的国家级贫困县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如今书写了令人瞩目的发展篇章。2024年,长丰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超千亿,并一举达成“五个千亿”目标,GDP过千亿、拥有千亿级企业、形成千亿级产业群、涌现千亿级镇、工业总产值突破两千亿。2025年7月25日,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委副书记、县长李卫做客《人民数智》栏目,分享数字化驱动下长丰的华丽蝶变。
李卫
李卫介绍,长丰县的发展历程堪称“三级跳”,从1965年建县之初GDP仅数千万元,到2012年成功脱贫摘帽、2016年跻身全国百强县行列,再到2024年实现“五个千亿”的宏伟目标。长丰的蜕变,源于历任县委、县政府精准把握县情,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战略定力,确立治水拔穷根,修路开富道,稳农强工活三产,科教兴长丰的脱贫方略,历经二十余年艰苦奋斗,在2012年摘掉贫困县帽子。
进入新时代,长丰县把握数字经济发展机遇,以数字化引领“制造强县、科创强县、农业强县”协同发展,成功进入“百强”行列、跨越“千亿”台阶,数字技术作为核心加速器,深度融入县域发展血脉。
工业领域。长丰县建设了省级区域性工业互联网平台,为制造业企业提供产销合作、科技人才、金融产品、科技成果转化、多类型大模型应用等服务功能。全方位鼓励支持存量企业“智改数转”,2024年以来已有96家企业改造升级,技改投资增长35.3%,培育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17家,国家级绿色工厂5家,省级智能工厂3家,有力支撑工业产值突破两千亿。
农业领域。作为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县,长丰县依托智慧农业谷,设立农业大数据、土壤检测中心等六大研究中心,发布了神农操作系统,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73.7万亩、产量66.5万吨,实现连续五年“双提升”。打造了领先的“数字草莓”体系。通过应用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实现草莓年产总产值60亿元,年全产业链总产值达117亿元,惠及人口36.6万人。
长丰县始终将科技创新置于核心位置,牢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为了解决县级层面科创资源相对短缺的问题,建立了县委科技委牵头抓总、科技局推进落实、事业单位服务市场、科创集团服务平台、科创基金引育产业的“五位一体”工作体系,摸索了一套“三管齐下”的办法。
搭好“台子”。长丰县积极跟大学、大院、大所、大企业联手合作,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依托宇桥生态科技园、双凤智谷、工投智谷等科创载体,聚焦不同领域,分类优化中科智慧农业谷、合成生物创新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新能源汽车研发中心等16个科创平台的功能。目前,已经吸引了两个院士团队在县内设立研究院。此外,合肥未来大科学城三分之二的区域在长丰,航太雷电、先进光源、超级陶粲这些“国之重器”先后落地长丰,为持续创新注入了源头活水。
打通“路子”。重点是创新体制机制。长丰县实行“科技副总”制度,优化“揭榜挂帅”机制,打出壮大科技企业规模的组合拳。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效果明显,到2024年底,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50户,科技型中小企业818户,实现2年翻一番。实施研发“双清零”行动,扶持32家亿元以上企业开展核心技术研发,拉动全县研发投入增长率达到84.7%。
播撒“种子”。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让成果更好地从“书架”走上“货架”。长丰县专门组建了科技招商专班,拜访清华、北大等45所顶尖高校上百次,2024年以来推动成果转化成立企业96家,还通过科技招商落地了35个项目,带动了400多家各类市场主体。通过这一套科技创新的多维施策机制,长丰在县域科技创新指数上,从过去的“洼地”跃升到了全省第一的“高地”。
长丰县坚持“制造强县”战略,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四化融合”推动制造业升级,工业互联网是核心引擎。主要做法分“三步走”。
第一步,先谋后动,建“接地气”的平台。制定详细的三年行动计划,核心就是围绕“企业愿用、能用、有用”来设计。首先给上百家企业做了“智改数转”的诊断评估,摸清企业的需求和痛点。然后根据诊断结果,认真编制平台方案,确保平台功能和企业需求精准匹配。
第二步,上云上数,让设备真正“活”起来。大力实施设备上云行动,组织技术人员,分组入企开展设备上云调研工作,免费为企业安装故障维护模块、能耗模块等数采模块约2600个,精准掌握生产设备运转情况,提升企业智能化管理和应用水平。
第三步,树立标杆,培育示范性的样本。重点打造了一批好样本,应用模式在全省范围推广使用,如荣事达的行业平台,比亚迪、瑞纳智能的专业平台,双杰电气、万力轮胎、志邦家居三家省级认定的企业级平台。结合“三主三新”产业,在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重点产业中,遴选江淮铸造、固力发电气等一批代表性中小企业,进行“智改数转”提升改造,打造可复制、可推广、可应用的样板企业。
李卫介绍,长丰县作为“中国草莓之都”,草莓是长丰闪亮的“金字招牌”,全县草莓种植面积稳定在21万亩,年总产量36万吨,年全产业链总产值117亿元。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半源自草莓产业。而“数字草莓”体系,是推动这份“甜蜜事业”转型升级的关键。
长丰县建立“数字草莓”大数据中心,实现物联网、人工智能与草莓种植深度融合,构建起产业布局、病虫害识别、水肥管控、质量追溯、销售网络“五图合一”的“五化”体系(资源数字化、生产智能化、管理精准化、服务远程化、质量监管网络化),实现亩均增产15%、节约农资人工成本800元、亩均增收4000元。
李卫表示,长丰县提出打造“世界级新能源汽车城”的目标,这不仅是发展愿景,更是时代赋予的使命。其底气源于深厚的产业积淀与责任担当。
深厚的产业根基。上世纪90年代,长丰县抓住汽车产业转移机遇,在岗集镇建立江淮汽车配套园,逐渐集聚了万安汽车、万力轮胎、晨阳橡塑等140家配套企业。2021年,比亚迪、中创新航、佳通轮胎、优信汽车四个百亿级项目相继落户,形成“整车+零部件+后市场”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服务国家战略的责任担当。积极响应国家发展新能源汽车战略方向,长丰县2024年产量达95万辆,有效带动皖北乃至皖南多个县域的相关配套产业发展。
长丰县凭借“不放过任何机遇”的发展精神,将数字化基因深度融入脱贫攻坚、产业升级、城乡融合的进程,成功探索出一条“产业强、城乡活、百姓富”的共同富裕新路。长丰的实践充分证明,以人民为中心的县域数字化变革,已成为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奔向共同富裕的强劲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