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旅游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

身临其境体验抗战烽火岁月(游红色场馆 听历史回响)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08-29 15:54:47

沉浸式、互动化、科技感,一批红色场馆不断突破传统模式,创新再现历史场景,让观众既能收获新体验,也能产生文化共鸣。“新”意迭出的红色场馆为人们搭起座座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

复原场景令观众“如到现场”

高  慧

8月15日,湖南怀化芷江细雨蒙蒙,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前,一块大型展板静静矗立。当日,61张由美国国家档案馆保存的“二战——芷江”珍贵历史照片展出,吸引众多观众驻足凝视。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8月21日至23日,中国战区受降典礼在芷江举行,双方商定日军向中国军民投降的所有事宜细节,并在日本投降注意事项备忘录上签字。芷江受降宣告了侵华日军的彻底失败,标志着中华民族近百年来反抗外来侵略取得完全胜利。

198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目前纪念馆主要包括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坊、中国战区受降典礼会场旧址、中国陆军总司令部旧址等,通过“正义的胜利”“历史选择芷江”“芷江受降典礼”“全国受降”“解放区受降”等陈列内容,全面反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史实。纪念馆近10年累计接待观众超2000万人次。

在保存完好的中国战区受降典礼会场旧址内,签字桌居中而设,两旁木椅整齐摆放,一切保持原貌。纪念馆内陈列着当年受降典礼的珍贵电报原件,记录着日本侵略者最终低头的历史记忆。

近年来,纪念馆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活动,追寻抗战足迹,重温抗战英雄故事,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纪念馆举办“二战——芷江”珍贵历史照片展,其中8张芷江受降仪式照片记录了1945年8月21日受降典礼的重要时刻,包括侵华日军投降代表抵达、签署投降文件等关键场景。“侵华日军投降代表今井武夫的一张特写照片十分醒目。他眼睑低垂,避开了在场所有人的目光,紧绷的面部肌肉和略显僵硬的姿势,反映了一个战败者的心理状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馆长吴建宏介绍,此次公布的受降照片与馆藏影像资料互为补充,特别是多张近距离特写画面,为研究者和观众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历史细节。

体验馆里,游客体验《元创芷江》裸眼3D,重回1938年,身临其境地看到1.9万余名民工修筑二战时期盟军远东第二机场——芷江机场的场景。近年来,纪念馆不断创新展陈方式,推出和平艺术中心“元宇宙”科技体验馆,以数字化“元宇宙”科技融合手段,打造爱国主义教育研学品牌,提升研学游附加值。体验馆分为14个体验区域,运用VR、AR、3D裸眼等沉浸式技术,为游客提供高度虚拟化沉浸式的芷江抗战历史故事体验。

  

冉庄地道战纪念馆:

创编情景剧让历史“动”起来

本报记者  赵  珊

抗日战争时期,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武装和人民群众将冀中平原变成坚不可摧的堡垒。“村村相连、户户相通”的地道网,筑成了能攻能守的“地下长城”,使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位于河北省保定市的冉庄地道战遗址见证了抗日军民的智慧和英勇,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是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目前每年接待游客超过80万人次。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众多游客来到冉庄,探访地道战遗址,参观地道战纪念馆。

冉庄地道战纪念馆馆长刘越介绍,遗址保护区保留着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村落的环境风貌,较完整地保存有地道3000米、各种巧妙的地道口32个以及街道上遍布的作战工事、墙上一条一条抗日标语以及累累弹痕的古槐树。游客可直接从展厅内进入地道参观。地道内有指挥部、休息室、储粮室,设有路牌和油灯,还有地下兵工厂、翻眼、陷阱等多处秘密设施。同时,充分利用地形地貌特征,在墙壁、地面、井壁、牲口槽、炕面、锅台、衣柜等不易发现处,巧妙构筑地道口并加以伪装。为了便于监视、射击敌人,还利用高房、地面等有利的地形地貌,构筑工事多处,并与地道相通。冉庄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利用地道优势配合武工队、野战军对敌作战157次,歼敌伤敌2100余人,抗战时期荣获“地道战模范村”的光荣称号。

纪念馆以“抗战奇观,地下长城”为主题,以冉庄地道战为重点,展现了冀中地道战波澜壮阔的斗争史。馆内现有革命文物101件,充分展示冉庄地道的创建、构造特点和战术战法,并融入互动模拟射击、幻影成像、三维图像、光电感应等高新技术,令游客的参观更具参与性、互动性。

近年来,冉庄地道战纪念馆依托丰富的展陈内容及遗址保护区的教育资源守正创新,努力让红色文化鲜活起来。纪念馆建成智慧化信息平台,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对25件珍贵文物进行了三维数字化数据采集,实现了藏品数字化管理和微信小程序导览。游客通过手机即可“触摸”文物细节、聆听背后故事。此外,纪念馆还创编了沉浸式情景剧《地道战歌》、红色故事会、快板书、舞台剧等文艺作品,让历史人物和革命故事“动”起来,使更多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抗战精神,引发强烈情感共鸣。

  

台儿庄大战纪念馆:

出国办展推动国际化传播

本报记者  赵  珊

山东台儿庄,自古是南北漕运枢纽,战略位置特殊,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1938年春,中国军队在此浴血奋战,歼敌万余,取得了抗日战争以来正面战场上的第一次重大胜利。

台儿庄大战纪念馆位于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包括台儿庄大战史料展、《血战台儿庄》全景画馆、六十军史料展、台儿庄大战战地记者展馆、民族精神大讲堂、隐蔽战线国家安全教育展、国防教育园等,全景再现了台儿庄大战中的壮阔画卷。

“台儿庄大战纪念馆作为承载着抗战历史记忆、弘扬抗战精神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不仅拥有厚重的红色文化积淀和丰富的革命文物资源,更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红色文化传播的坚实基础。近年来,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围绕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与红色文化传播,积极探索创新展陈方式和宣教模式,以激发革命文物的时代活力,让红色基因深植观众心中。”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副馆长韩淑芳介绍。

纪念馆积极引入现代科技手段,建设沉浸式红色剧场、民族精神大讲堂等新空间,结合声光电技术,打造全方位、立体化的视听环境。同时,纪念馆创新推出“叙事性+情境式+互动式+延伸式”一体化模式,让观众能够“走进历史”。在全景画馆,观众能获得“全景式大场域”的沉浸式观展体验,仿佛置身于战火纷飞的台儿庄战场,从而深切感受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

台儿庄大战纪念馆还加强国际合作,搭建起中外对话与互鉴平台。依托中国博物馆协会纪念馆专业委员会及国际二战博物馆协会,纪念馆先后与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贵州四渡赤水纪念馆联合举办《弘扬抗战精神 厚植爱国情怀——民族丰碑·血战台儿庄图片展》,并在白俄罗斯伟大卫国战争历史博物馆主办“东方主战场”主题展览,向世界展现中国抗战的壮烈史诗。同时,纪念馆还在波兰、美国、新加坡等国开展台儿庄大战将士后人交流会,举办国际展览,吸引来自俄罗斯、韩国、美国等30个国家的二战博物馆代表参与,增强了纪念馆的国际影响力,也推动了抗战精神的国际化传播。

今年以来,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已接待游客近百万人次。作为全国首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纪念馆长期致力于两岸文化交流与历史认同的构建,今年以来接待台湾游客千余人次。纪念馆积极与台湾地区开展文化交流活动,接待来自台湾的抗战研究团体、历史学者和青年学生代表团。他们通过沉浸式剧场、战地家书诵读、红色故事讲解等形式,深入了解台儿庄大战的历史价值与民族精神,纷纷表示“深受震撼”“情感共鸣强烈”“对中华民族的抗战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部分台湾观众在参观后留言表示:“台儿庄大战纪念馆不仅是一座历史展馆,更是一座精神丰碑,让我们更加珍惜两岸和平发展的成果。”

  

东江纵队纪念馆(惠州):

联动革命遗址打造精品线路

本报记者  罗艾桦

东江纵队纪念馆(惠州)坐落在巍巍罗浮山脚下,自2003年开馆以来,已接待观众超1500万人次。今年初全面升级改造后,它以“可触摸的历史现场”震撼登场,为广大游客特别是青少年带来前所未有的红色文化体验。

纪念馆内“华南人民抗战的光辉旗帜”主题雕塑气贯如虹,“南国烽烟举战旗”“中央指示扭危局”“伟大营救护文脉”“亮剑挥戈势如虹”“北撤南征立新功”五大展区展现出东江纵队在党的领导下坚持敌后抗战、鏖战华南的壮烈史诗。

游客步入馆内,仿佛踏入历史的洪流。全息投影、文物陈列、场景复原等技术打造出数字化展陈空间。曾经只能在文字和图片中描绘的历史场景,如今栩栩如生地呈现在眼前。在秘密大营救展区,雕塑还原文化名人在游击队员护送下离开的场景,当观众点击多媒体互动装置选择不同的撤退路线时,大屏幕会动态还原当时惊险的转移路径,让人如同身在其中,真切感受到革命先辈在枪林弹雨中的英勇机智。来自广州的黄同学说:“有了这些多媒体设备,让我更直观了解到当时枪林弹雨的危险场景,也更好地学习了东江纵队的历史。”

馆内有180余张珍贵历史照片、文献资料和110件(套)革命文物,每一件都是烽火岁月的见证者。其中,“镇馆之宝”国家二级文物——东江纵队《前进报》印刷机,仿佛在诉说着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这台非常重的印刷机,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承担着传播革命思想、鼓舞士气的重任。为了保护它,战士们翻山越岭,用扁担将其运到罗浮山,为《前进报》实现从油墨印刷到机械铅印的飞跃立下汗马功劳。

据介绍,为更好传承伟大抗战精神,纪念馆与罗浮山景区联动,将冲虚古观、朱明洞等革命遗址串珠成链,打造精品红色研学路线;同时深化校馆联动,推出“红领巾讲解员”活动、特色思政课、研学打卡等实践项目。“光影铸军魂 巧手传薪火”八一主题活动通过“知识擂台赛”和军舰模型拼装,让青少年了解建军历史和东江纵队抗战事迹,并在动手实践中感受国防力量,增强爱国强军意识,让纪念馆成为青少年愿来、爱留的红色文化空间。此外,纪念馆还强化“创新表达+深度参与”,用活数字技术,增强观众参与感,在互联网平台投放老兵口述史纪录片、发起话题讨论,以年轻语态传播红色故事。

(周  盼、廖会岚参与采写)

(责任编辑:李菁)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