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民生周刊2025-09-01 11:22:35
民生周刊记者 于海军
“以前排水沟没有防护,路又窄,弯又急,晚上路过这里提心吊胆。现在排水沟上盖了板,路也宽了,胡同口还安了反光镜和标识牌,再也不用担心了。”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王哥庄街道姜家村村民张信起说。
近年来,青岛市崂山区持续优化路网,提升交通服务保障能力,推动融合发展,走出了一条“交通服务民生、民生促进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
提质增效,打造乡村振兴幸福路
6月23日,随着最后一段沥青路面摊铺压实完成,港东桥主体工程顺利完工通车。工程拆除了原有漫水桥,在原址新建了一座长63米、宽12.5米的现浇连续框架桥。施工过程中,完成了燃气、给水、电力等各类管线的迁移改造,稳固砌筑了护岸挡土墙,精细铺砌了河底护底,桥面铺设了人行道。
港东村村民王洪爱说,以前村南头的桥是个漫水桥,入夏遇到雨天,河水一涨就把桥面淹了,出门要往北绕好几里路。前一阵子,政府修了一座新桥,以后下再大的雨也不用绕路了。
2024年以来,崂山区在对全区78座桥梁进行全面体检的基础上,对5座检测为四、五类的桥梁进行重建,对董家埠桥等19座桥梁维修加固,消除安全隐患,便利居民出行,一座座桥梁成为农村公路上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近年来,崂山区围绕“建好、管好、养好、运营好”的工作目标,不断提升乡村交通基础设施供给,为农民出行、农村建设、农业发展打下良好硬件基础。
崂山区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农村公路管理机制,制定印发《崂山区农村通户道路长效管护机制指导意见》,建立区、街道、社区三级路长体系,配套“路长+网格员+养护员”管理联动,农村公路管护逐渐从粗放式向精细化、智慧化、长效化转变。
青岛崂山区农村公路串联起山、海、茶园、梯田和民宿。
交旅融合,绘就山海城风景线
初夏的崂山区何家村馒头一条街改造现场,工人们正加紧推进南半幅道路施工。这条连接仰口景区与王哥庄馒头产业的重要通道,改造后解决了路基、路面破损、管线老化问题,同时增设特色景观标识,让游客“一路赏景、一路品味”。
崂山区交通运输局高级工程师李培杰表示,这条路因为车流量大、年久失修,路面损坏严重,部分路段路基有不同程度的破损。今年崂山区将这条路纳入农村道路提质增效工程进行整体改造,道路改造完成后将有效缓解周边交通压力,也为市民游客进出仰口景区及购买王哥庄大馒头提供便利。
青岛崂山旅游路南线起始于崂山风景名胜区的仰口景区,终点在大河东客服中心,全长约19公里,串联起仰口、华严寺、太清宫、八水河等景观,是我国沿海最美滨海旅游风景道之一。崂山区大力推进“交通+旅游”深入融合,整治旅游专用路,打造口袋公园式景观点,以路为媒,串珠成链,线上成景。
旅游公路的升级改造,不但改善了沿线村庄近万名村民的出行环境,还带动沿线民宿、农家宴、采摘园等发展,促进沿途村庄开发民宿近400家。每到旅游旺季,民宿入住率超过90%。
近几年,崂山区坚持公路建设与崂山文化旅游、特色产业、美丽乡村融合发展思路,打通断头路、畅通联网路、提升通村路,实现“农村公路通到哪里、风景就延伸到哪里、产业就发展到哪里”,农村公路从通达型向产业型转变。
服务升级,构建城乡一体惠民网
针对农村社区多处山区的特点,崂山区采取公路通行条件优化、科学规划开通山区通行小公交等措施,解决通村道路达不到公交通行标准的问题。
崂山王哥庄街道庙石村距离蓝谷快线庙石站大约1公里,因为距离车站和滨海公路近,社区内一直没有公交车通行,村里的老人孩子出行不便。崂山区组织多部门多次现场勘察,挖潜有限空间建设公交场站,按照公交出行条件对通行道路进行了整治,开通653路公交线路,串联起蓝谷快线庙石地铁站、王哥庄百年大集和仰口风景区。
庙石村第一书记王国来说,蓝谷快线庙石站就在村口,村里老人赶集、孩子上学都需乘坐公交,不但纾解了村民们上学出行不便困境,更打通了乡村旅游的客流通道。
今年,崂山区创新引进45辆微型公交车,承担起支线公交的通行任务。相较于老款车型,新巴士车具有小巧、灵活、快捷的特点,凭借呆萌可爱的外观和绿色环保的特性,备受城乡居民欢迎。
崂山巴士第七分公司党支部副书记王群说:“微型公交车不但解决了支线、小巷的公交通行难题,更为公司节约了成本。相较于以往10米半的车型,单车每年节约成本在2万元左右。”
青岛市政协副主席、崂山区委书记张元升表示,崂山区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作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基础性、先导性工作来抓,提升交通保障服务能力,方便农民绿色、便捷出行,推动融合发展,打造具有山海特色的崂山宜居宜业美丽乡村。
原文刊载于2025年第18期、9月1日出版的《民生周刊》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