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独家报道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库尔勒香梨何以这样香甜?

来源:民生周刊2025-09-01 11:33:04

民生周刊记者   张兵   人民日报通讯员   周海霞

金秋,新疆库尔勒市的万亩梨园迎来丰收。

新疆泽疆优品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1600亩梨园里,阳光透过层层叠叠的绿叶,洒在沉甸甸缀满枝头的香梨上,果实饱满圆润,空气中弥漫着清甜的果香。

“梨子把枝头都压弯腰了,今年肯定能卖个好价钱!”合作社理事长吴迪伸手托住一颗饱满的香梨,眼角漾开深深的笑纹,“今年是个好年景,全国人民很快就能尝到咱们天山脚下的甜蜜!”

当地群众在采摘库尔勒香梨。

自然禀赋与匠心守护

提起库尔勒香梨,巴州库尔勒香梨协会会长盛振明滔滔不绝。“作为有着1300多年栽培历史的古老品种,库尔勒香梨因味甜爽滑、香气浓郁、皮薄肉细、耐久贮藏,被誉为梨中珍品、果中王子,而库尔勒市也因此得名‘梨城’。”

库尔勒地处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年均日照时长超过2800小时,昼夜温差最大可达15℃,独特的气候让香梨能充分积累糖分。加上孔雀河、塔里木河的冰川融水灌溉,赋予了库尔勒香梨细腻多汁的肉质。

自然禀赋只是基础,库尔勒香梨之所以香甜,离不开科研人员的守护。

在库尔勒市香梨研究中心,科研人员常年扎根田间。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库尔勒综合试验站站长、库尔勒市香梨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峰带领团队,不仅收集保存了玉露香、秋月、丹霞红等40余个新品种,还开展了以香梨为亲本的23个杂交组合试验,培育出1万余株杂交苗。

“我们推行‘一月一方案’的标准化栽培技术,安排技术干部包乡指导,从整形修剪、肥水管理到人工辅助授粉、病虫害防治,全程为果农提供技术支持。”张峰说。

团队还引进了一系列“黑科技”——防治梨小食心虫的迷向袋、防治腐烂病的HSAF生防制剂、新型“双臂顺行式”栽培模式,以及土壤墒情监测系统。

在智慧梨园里,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能根据土壤湿度自动浇水施肥,每亩不仅减少15%的农药使用量,还能节水25%。

“未来,我们还要实现香梨生长监测、产量预测、病虫害预警的数字化管理,让智慧农业真正扎根梨园。”张峰说。

吴迪(右三)与同事们在香梨园查看香梨生长情况。

从种植到分选全面升级

1996年,“库尔勒香梨”拿下中国第一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香梨的品质就是我们的命,要是砸了招牌,几代梨农的饭碗就保不住了。”盛振明经常告诫大伙。

库尔勒香梨之所以香甜,更重要的是,香梨协会在行业里掀起了一场“品质革命”。

早年间,部分果农为抢占市场提前采摘未成熟的香梨,导致消费者纷纷反映“库尔勒香梨不香了”。盛振明顶着压力提出统一采摘时间——将采摘期从8月中旬推迟到9月中下旬,并带着协会工作人员挨家挨户劝说果农。

一次,因为阻止果农采青,他还接到了威胁电话,但丝毫没有退缩:“就算得罪人,也要让消费者吃到真正的库尔勒香梨。”如今,延迟采摘让香梨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从14%提升到16.5%,货架期延长15天,复购率明显提高。

在品质标准上,香梨协会更是下足了功夫。2019年,协会发布《库尔勒香梨》团体标准,在国家标准基础上,按感官指标(口感、香气)、理化指标(糖度、水分)、农药残留限量指标,将香梨划分为A、B、C三个等级。“以前分级只看重量,现在要看‘内在美’,A级香梨不仅个头达标,糖度、香气都得够格。”盛振明解释道。

针对化肥滥用导致土壤板结、香梨口感下降的问题,香梨协会还带头推广生态种植,会长、副会长单位流转千亩果园做示范,用有机肥、农家肥替代化肥。如今,走进示范梨园,不仅能看到挂满枝头的果实,土壤里还能发现蚯蚓的踪迹。

在新疆库尔勒香梨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品控中心,全国首条全智能香梨挑选生产线正在忙碌运转。

公司负责人高元介绍,这条生产线是公司花大力气定制的“香梨体检仪”——香梨从输送带上经过时,360度视觉检测机能识别其大小、色泽、表皮瑕疵,内部品质检测机则可通过近红外技术检测糖度和内部病变,短短几秒钟就能根据检测结果将香梨精细分为12种规格,分级准确率达98%以上。

这条智能分选线的落地,源于香梨产业长期面临的品控难题。过去人工分选效率低、误差大,优质果率仅65%,还容易出现大小混装、以次充好等问题。

如今,生产线每天能分选20吨香梨,处理能力达2.5吨/小时,比传统人工分选效率提升3倍,还减少了70%的分拣工人,优质果率也从65%提升至85%,带动合作农户亩均增收1200元。

小香梨撬动大市场

在库尔勒市阿瓦提乡阿克艾日克村的梨园里,梨农地力木拉提·卡地尔正举着手机做直播:“这是刚从树上摘的香梨,咬一口汁水直流。”身后的果农们忙着采摘、装箱,直播间里的订单提示音此起彼伏。不到10天时间,地力木拉提·卡地尔不仅卖掉了自家80吨香梨,还帮周边果农卖了300多吨,销售额突破200万元。

过去,库尔勒香梨销售主要靠批发商收购,中间环节多,果农常常“看天吃饭”。如今,随着电商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梨农拿起手机、当起主播,让香梨从田间直接卖到消费者手中。

巴州疆淘农哥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是当地电商行业的领头羊。公司总经理陶登峰搭建了疆陶甄选农特供应链平台,上架新疆农特产SKU(最小存货单位)500条以上,通过“一件代发+批量物流+航空+整车”的多元发货模式,实现全国高效配送。

“我们在库尔勒、乌鲁木齐、成都、西安建了五大仓储,面积超万平方米,还研发了保鲜技术,能把香梨的运输损耗率降到5%以下。”陶登峰介绍。

除了电商直播,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也纷纷深入产区。在石家庄市援疆工作前方指挥部指挥长、库尔勒市委副书记赵峰的推动下,河北首衡农副集团与库尔勒市政府、巴州库尔勒香梨协会签订三方战略合作协议,首衡集团依托覆盖北方13省市的流通网络,在库尔勒建立产地仓,在郑州、武汉等地设立前置仓,搭建起新疆特色农产品直通全国大市场的“高速通道”。

“以前香梨从库尔勒运到北京要7天,现在通过首衡的冷链物流,48小时就能到消费者手中,新鲜度大大提升。”盛振明说。

与此同时,农旅融合也为香梨产业开辟了新路径。

在库尔勒市阿瓦提乡吾夏克铁热克村,村民阿达来提·毛衣东笑着算起自家的“旅游账”。几年前,她还是个普通的梨农,如今靠着自家改造的民宿,年增收近10万元,这都得益于村里打造的“香梨小镇”。

吾夏克铁热克村整合6550余万元资金,打造了集生态农业、休闲观光、文化体验于一体的香梨小镇,建成游客中心、梨花长廊、文化舞台,并整治村容村貌,鼓励村民发展庭院经济,提升农家乐、露营地、民宿品质。

“香梨小镇不仅让游客来了不想走,还让我们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村党总支书记刘刚介绍,目前小镇已带动500多人就业增收,其中包括不少脱贫户,全村各户年均收入增长1万多元。今年“梨花季”期间,小镇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带动餐饮、住宿等关联产业增收800多万元,真正让一颗香梨串起了乡村旅游产业链。

目前,库尔勒香梨种植面积超40万亩,2024年总产量近50万吨,总产值达23亿元。

一颗小小的香梨,给全国各地的人们送去甜蜜,绘就了一幅产业振兴、农户增收的美好画卷。

原文刊载于2025年第18期、9月1日出版的《民生周刊》杂志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