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智库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智库

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讲什么”

来源:中国青年报2025-09-07 12:35:03

青年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高校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肩负着引导青年学生认同和投身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使命。如何让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宏大叙事更好地转化为感召和激励青年一代的时代号角,是高校思政课必须答好的时代课题。讲故事是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手段,高校思政课要善用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在情感上拉近距离,在思想上触及灵魂,讲清、讲透、讲活其中蕴藏的深刻道理,引导新时代青年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挺膺担当。

首先,要讲好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演进的故事,在百年征程中汲取奋进力量。思政课要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从哪里来”的问题,通过讲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一代代共产党人接力奋斗和攻坚克难的故事,彰显其扎根中国大地、回应时代命题、承载人民期盼的生成轨迹,让青年从历史发展脉络中把握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的连续性与必然性。

其次,要讲好中国式现代化伟大成就的故事,在现实观照中感受发展脉动。思政课要讲好14亿多人口整体迈向现代化的壮阔实践,讲好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民生福祉不断增强的故事,讲好物质富足与精神丰盈同频共振的故事,讲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转型奇迹,展现我国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担当作为,全方位呈现中国式现代化在实践中的丰硕成果,使青年领悟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刻内涵与世界意义。

此外,要讲好中国青年与中国式现代化互动的故事,引导青年明确使命担当。新时代新征程,个体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互动更为深刻,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联系愈发紧密。思政课既要讲好中国式现代化为青年提供的发展条件,展现青春在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中绽放光彩的故事,也要讲好青年以先锋闯将之姿建功立业,在科技创新前沿勇攀高峰、在平凡岗位上践行初心使命、在急难险重任务中冲锋在前、在世界舞台发出中国声音的故事,推动全体青年不仅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见证者,更成为参与者、促进者。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思政课教师既要在内容层面厘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讲什么”,也要在方法层面考究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如何讲”,持续增强教学内容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不断提升青年学生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与认识。对此,笔者有以下六点思考。

一是要坚守“高站位”。话语的背后是思想,故事的背后是道理。思政课应凸显其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目标。一些思政课堂为了追求到课率和抬头率,把故事降格为娱乐化、碎片化的段子,这就会导致偏离课程主题。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要追求“有意思”的表达张力,更要坚守“有意义”的价值内核:首先锚定时代方位,将故事置于“两个大局”之中;其次深挖价值逻辑,揭示故事背后的理论内涵;最后关联育人目标,让故事成为承载真理力量、传递信仰之光的载体。

二是要找准“小切口”。故事之所以能够触动人心、引发共鸣,就在于其扎根生活、贴近人民的真实感受。思政课要主动对接青年的生活体验与认知语境,以“小切口”展现“大时代”。例如,运用新时代先进人物事迹、城市里日新月异的变迁、校园的一处红色印记、身边人奋斗圆梦的经历等,让青年在可感可知的场景中触摸现代化的脉搏,在热气腾腾的个体故事里读懂国家发展的逻辑,从而使学生深刻体悟到:中国式现代化从来都是与每个人生活紧密相连的“进行时”。

三是要构建“全链条”。要找到教学的切入点、课程的重难点、学生的热议点,做好故事的挖掘、整合和转化工作,通过动态评价反馈校准方向。例如,在讲授“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一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时,可从数字经济助力乡村振兴、年轻人返乡创业等话题切入,整合浙江省“千万工程”等地方实践故事,将其转化为解析“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等要点的教学案例。

四是要激活“真情感”。老师用心教,学生才能用心悟,唯有打动学生,方能引导行动。要注重真挚的表达,以赤诚之心将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娓娓道来,把政治话语、理论话语转化为生活话语,适时运用“网言网语”。要着力给青年提供真切的体验,采用青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在教学中融入“学生主讲”“情景辩论”等环节,推动“听者”变“讲者”、“被动接受”变“主动参与”,在平等对话中凝聚思想共识,让故事真正走进青年心里。

五是要应用“新技术”。步入智能时代,思政课要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就不能停留于传统讲授模式,而应主动拥抱技术革新。以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为例,越来越多高校思政课通过虚拟仿真技术还原重大历史事件场景,通过数据可视化动态呈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轨迹,通过开发AI互动问答系统,实时回应青年学生对现代化进程的个性化疑问,结合算法推荐相关案例故事,让故事在技术赋能中更具沉浸感与穿透力。

六是要联动“多主体”。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要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比如,近年来中国人民大学开设的“大国边疆”调研、“先锋闯将”优秀学生培养计划等实践育人项目,在祖国边境、田间地头、政府机关、工厂车间等开设“行走的思政课”,为青年沉浸式、实景化讲述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成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高校思政课要在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方面久久为功、精准发力,培育和塑造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汇聚奋进新征程的磅礴力量。

(作者张智、朱芷萱系中国人民大学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