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周口网2025-09-11 16:52:07
四川师范大学创新构建蜀地文化浸润艺术专业实践的“三维赋能”育人新模式”,在艺术专业人才培养领域形成特色鲜明的教育特色。
该校针对艺术专业教学中存在的地域文化植入浅表化、教学模式单一化、实践能力薄弱化三大核心问题,整合舞蹈、音乐、美术、影视与传媒、服装与艺术设计5个艺术学院资源,构建起“蜀韵双翼”“蜀韵双柱”“蜀韵双创”三维培养体系:以作品创作深挖文化内涵,以课程创新搭建理论实践平台,以产学创业拓宽实践路径,打造了独具特色的育人新模式。
“ 浸润 ” 打破传统的知识传递模式 ,突出了实践过程中“ 润物细无声 ”的渗透式影响和“ 沉浸式体验 ”,通过环境氛围 、实践场景 、文化内涵的持续包围 ,形成“ 环境熏陶—实践体验—精神内化 ” 的动态过程 。“ 浸润 ”的最终指向是育人——通过蜀地文化的长期熏陶 ,将其蕴含的精神价值内化为学生的艺术素养和人格特质 。这种内化不仅体现在实践中对文化元素的灵活运用,更体现在学生传承地域文化 、构建文化自信的自觉意识上。
该模式实践以来成效显著:近年来,学生累计获得国内外重要奖项417项。原创舞蹈作品专场“心有所蜀”入选国家大剧院“春华秋实”艺术院校展演活动;学校获国家艺术基金19项、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19项,国家级一流专业7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项、教育部教改项目18项; “蜀风蜀韵”原创文艺展演受教育部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委托,代表国家赴海外巡演40余场,实现了文化传承、技艺提升与创新实践育人的有机统一,为地域文化浸润艺术教育提供了可借鉴的“川师方案”。
走出校园,学生从实践育人的受益者转变为反哺者。主动将艺术素养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创新动能。在教育领域,毕业生成为川渝地区中小学艺术教育骨干力量,多地教育局反馈其“教学理念先进,能将蜀地文化融入课堂”;在文艺院团和文旅行业等单位,评价毕业生“适应能力强,创排作品兼具传统底蕴与时代特色”。艺术专业毕业生凭借深厚的文化素养、扎实的专业技能和创新实践能力,在行业内形成良好口碑,多家用人单位与学校建立长期合作,16所大中小学成为艺术实践基地,形成“培养—就业—反哺”的良性循环。
(杨月 张恩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