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独家报道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医疗高质量发展需多元主体协同推进

来源:民生周刊2025-09-17 13:32:34

民生周刊记者   畅婉洁

“高质量医疗发展圆桌会”8月17日在北京举行,来自医疗政策、临床实践及企业界的多位专家学者与代表,围绕“构建高质量医疗服务体系”这一议题,从政策设计、诊疗实践、患者诉求以及创新支付等多个维度展开了交流。

会议聚焦当前医疗体系存在的问题,探讨通过多方协同实现医疗资源优化配置与服务升级,最终惠及广大患者群体。同时,圆桌会就强生创新制药支持的《迎接治愈的曙光》白皮书进行了深入探讨。白皮书中的研究报告由中国、澳大利亚、日本和韩国4国共16位权威专家共同完成,首次对精准医学在上述4国市场的经济与社会效益进行量化评估,深入分析了精准医学为亚太医疗体系带来的变革。

当前,中国医疗体系在微观运行层面展现出较高效率,如在单病种诊疗和医院内部管理等方面已积累显著经验,但在宏观层面,系统整合与资源分配效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提出:“高质量发展概念的提出恰逢其时。医疗高质量发展的内涵非常丰富,不仅包括医疗技术从传统向精准医疗等先进方向的转变,还涵盖价值医疗的理念,即要在技术先进性和费用可承担性之间寻求平衡,同时要充分尊重患者意愿,重视患者体验。”

探讨医疗高质量发展的改革路径

医疗高质量发展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升级,更涉及服务体系、支付机制与患者参与等多方面的系统改革。高质量医疗是否能够推动个性化治疗,告别“一刀切”的医疗模式,是否能在控制医疗成本的同时提升疾病治愈率和患者生存质量,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核心议题。

金春林回顾,自2016年“健康中国”战略提出以来,我国医疗模式正逐步从以疾病治疗为中心转向以健康管理为中心,致力于实现全方位、全周期、全人群的健康维护。然而面对日益加剧的老龄化趋势,医疗系统正承受多重压力:老龄化显著改变医疗服务的需求结构;医疗费用仍在快速增长,而医保基金收入正在放缓。健康需求的扩张与医保资金紧缩之间的矛盾,加之医疗机构数量的快速增加,使得整体资源配置面临严峻挑战。

在公立医院改革方面,金春林提出应实现“三个转变、三个提高”:“发展方式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提高医疗质量;管理模式从粗放型向精细化管理转变,通过引入循证医学、卫生技术评估等手段,寻找最佳临床路径和治疗手段;投资方向从医院基础建设向扩大分配转变,提高医务人员待遇。”他特别以透析治疗为例说明资源优化路径:“腹膜透析和血液透析效果相近,但腹膜透析费用更低且可居家进行,若能合理引导患者选择腹膜透析,每年可节约大量医疗费用。”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液科主任刘澎从临床一线实践出发,强调高质量医疗应更加注重有限资源的合理分配与使用效能。“应明确基本医保的功能和覆盖范围,动态评价医保目录,同时开拓多层次、多渠道的商保等创新支付方式,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此外,对医院和医生的考核应更加注重医疗效果和结局,而非单纯追求效率。”刘澎还提出,患者的真实需求是高质量医疗发展的核心导向,举例而言,肿瘤患者的治疗目标通常包括根治疾病、延长生命和提高生活质量3个层面,医疗系统应为其提供多样化、个体化的选择路径。

构建高质量医疗服务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

在企业创新与医疗公平的关系方面,刘澎认为:“对于企业,在鼓励创新的同时,要给予其创新的资源和空间,平衡好医疗公平与企业创新的关系。”他以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进展为例解释道:“创新药物的不断涌现改善了患者疗效,早期识别患者、多学科协作、创新药的应用以及多元化支付渠道的建立,都是高质量医疗在疾病治疗中的实践体现。”

患者是治疗的核心,觅健市场品牌中心总监、患者运营负责人柳伊婷从患者需求与体验出发,指出高质量医疗对肿瘤患者具有重大意义。她分享调研结果时表示,患者在抗癌过程中普遍面临身体痛苦、心理压力、社交障碍等多重困境。因此,从患者角度看,高质量医疗应涵盖5个维度:精准治疗获益、全周期健康管理、经济可及与心理负担减轻、技术和信息工具赋能以及公平可及的医疗资源。

强生创新制药中国区副总裁陈建从企业角度提出,跨国药企在助力中国高质量医疗体系建设中可发挥多方面作用。他说:“强生创新制药扎根中国40年,见证了中国医药行业的发展。在构建高质量医疗服务体系方面,强生不仅在产品创新上发力,还积极参与医保谈判,提升创新药的患者可及性,同时参与医疗生态系统建设,推动各方协作,实现患者获益最大化。”

与会专家、代表普遍认为,构建高质量医疗服务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政府、医疗机构企业、患者组织等多元主体协同推进。强化政策引导、提升诊疗质量、回应患者真实需求、鼓励企业创新并优化支付机制,才能最终实现医疗服务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加优质、可及、以人为中心的医疗健康服务。

原文刊载于2025年第19期、9月15日出版的《民生周刊》杂志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