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独家报道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广东广州持续推进“百千万工程”,加力提速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来源:民生周刊2025-09-17 14:00:46

民生周刊记者   罗燕

昔日偏远的贫困村变身美丽富裕的“盆景村”;杂乱的地铁口变成画卷般的风光带;古镇成为热门的旅游景点……近年来,广东省广州市的乡村发生了蜕变。

7434平方公里的广州市,村域土地面积达5600平方公里,占比超过四分之三。如何改善镇村生产、生态、生活,对实现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至关重要。

2022年12月,广东启动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着力破解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难题,以县镇村高质量发展更好支撑全省全域高质量发展。

广州正在聚焦“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这一主线,扎实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提质增效、人居环境品质提升、区镇村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工作,加速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广州样板。

花都区竹洞村展示在路边的盆景(图/罗燕)

既是景观带,又是产业带

进入广州市花都区赤坭镇竹洞村,道路两旁郁郁葱葱。仔细一看,那并不是绿化带,而是接连摆放着一个个盆景。

“村民都愿意把自家的盆景放到路边,客人路过这里,看中哪盆就可以直接买走。”花都区“百千万工程”指挥办工作人员介绍,“这里既是景观带,也是产业带。”

竹洞村得名于“竹林深处,别有洞天”,是广东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竹洞村过去的主要产业为农耕和采石挖矿,近年来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紧抓“百千万工程”机遇,以产业兴带动镇街旺,成为远近闻名的“盆景村”。

“我们村有种树的传统,村民喜欢在屋前屋后种树,很多村民是种植能手,以卖树坯为业。”竹洞村党委副书记吴艺帆说,“但种树坯成本高,时间长,在市场上还卖不上好价钱。有些批发商买完树苗后,进行修剪、上盆,就能卖出高价。”

树苗种植附加值过低,影响了竹洞村村民致富,再加上家家户户各自为战、恶性竞争,让村里的年轻人对这一传统产业避而远之,纷纷离开。

近年来,竹洞村成立了合作社,为村民的树坯提供了一个销售平台,同时引导村民从卖树坯改为卖盆景。

为此,竹洞村引入广东盆景协会大师工作室,传授村民盆景修剪技巧。“现在很多村民成了盆景修剪师,除了修剪自己家的盆景,还能外出开展盆景修剪工作,多了一笔收入。”吴艺帆说。

竹洞村推行“协会+合作社+企业+农户”模式,打造了盆景节、盆景精品园、岭南盆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农村电商产业园等,实现了盆景的线下线上销售。同时,赤坭镇与高校合作研发了全国首个“微景智成——AI创意盆景系统”,让普通人也能设计出有创意的盆景,破解了盆景产业设计难、微调难、销售难等问题,为盆景产业提供全场景产业链条服务。此外,盆景花木与文旅也在融合发展,带动了“乡村+露营”等新业态的发展。

如今,竹洞村已经把小盆景做成了大产业,提升联村带农致富能力,培养发展规模以上盆景园18个,盆景种植面积达5100多亩,年产值超8300万元。

推动强镇富民兴村既要“面子”美,更要“里子”好。当前,竹洞村也是花都区“花漾年华”乡村振兴示范带上的一个关键节点,与周边蓝田紫林、宝桑园、绿沃川、九曲河观光带等系列景区景点串点成线、以线带片,让乡村美起来,让村民富起来。

番禺区沙湾北村,游客们身着古装在街巷中游玩。(图/罗燕)

非遗古镇活起来,岭南文化焕光彩

“每天都有很多人‘穿越’而来。”走在沙湾北村,广州市番禺区沙湾北村党委书记朱伟球笑着说。

沙湾北村里,经常能看到身穿古装的游客在拍照,古风旅拍也成了古村中很火的一门生意。一位穿着古装的游客告诉民生周刊记者,这是她第3次来这里拍摄,“每次来感觉都不一样,岭南特色的蚝宅、博物馆,还有那片荷塘都很出片”。

沙湾北村是一个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岭南古村,位于沙湾古镇核心区域。2024年,沙湾古镇成为广东省首个明确命名的“非遗古镇”,广州砖雕、灰塑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在这里活化传承。

过去这个村庄虽然保留着留耕堂等文化遗迹,但历史建筑没有得到活化,日常游客稀少。“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广州持续分类推进强区促镇带村,推动城乡发展“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宜游则游”。沙湾北村入选“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随着典型村培育建设,沙湾北村也加速发展起来。

今年5月,沙湾北村获评第七届“全国文明村”。沙湾街道办事处党建专职副书记曾丽芳介绍,在文明创建过程中,古村基因激活了,传统建筑、文物景点融入“古韵叠境——沙湾街新乡村示范带”建设,促进了文商旅融合发展。

“我们这里是一个活的古镇,村民都还在这里生活。”朱伟球说,古镇里有很多特色食品店、餐饮店、民宿都是村民开的。

“沙湾古镇的建筑、文化滋养了我,并且让我有机会将砖雕艺术发扬光大。”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砖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何世良说。沙湾北村的村口便有他为古镇创作的大型砖雕作品,村里还建了一家砖雕博物馆。

王秀甜在沙湾北村开了一家水牛奶甜品店,“这几年生意越来越好,我都忙不过来了,儿子也回来帮忙了。”在儿子的帮助下,店里还卖起了糯米糍、牛乳饼等小吃。

依托沙湾古镇的历史文化资源,沙湾北村打造了传统开笔礼、研学游园会、岭南中式婚俗等品牌活动,每年还开展沙湾飘色巡游、鱼灯文化节、美食节等民俗文化活动,年均吸引游客300万人次。

打造山水田园风光带,“城中村”变为“和美乡村” 

夏末秋初的板桥村,一片金黄的稻田丰收在望,绕村而过的河涌里鱼虾欢腾,一派田园风光吸引了很多游客。

“我们村交通很方便,地铁直达。”板桥村党委书记廖庆泉介绍,广州地铁7号线设了“板桥站”,另外南大干线、南沙港快线、市新路等途经板桥村。

板桥村位于番禺区南村镇,入选第二批“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在打造典型村过程中,板桥村着力人居风貌提升、绿美生态建设,一系列举措助力村庄实现了从“城中村”到“和美乡村”的蝶变。

过去板桥站地铁口电动自行车违规停放现象严重,经过系统规划,现在已经有了专门的停车区域。地铁口附近还绘制了350多米长的岭南文化景观墙,种了花草树木,建起了休憩凉亭,形成了和美的地铁口风貌带。

板桥村的稻田也是亲子教育基地,在水稻播种、生长、收割的过程中,游客可以带着孩子来体验耕作,将劳动实践和饮食文化结合,让孩子们了解广州的农耕文化。

板桥涌曾因污水无序排放成为“臭水沟”,经过近年来的治理,现在已经十分清澈,鱼虾成群,两岸植物茂盛。每年端午节,板桥村的龙舟从这里出发,划入珠江参赛。

依山而建的板桥公园,桂圆、菠萝蜜挂着果,三角梅也开得正盛。登山阶梯已经延伸至山顶,在山顶可以俯瞰全村,远眺城区。村民开窗见绿,出门见园,早晚还可以登山健身。

“我们打造城市里的山水田园风光带,希望村民和广州市民都能在这里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廖庆泉说。

拥有宜居的生活环境,再加上毗邻广州大学城和番禺区长隆万博商务区,板桥村近年来吸引了很多大学生和商务人士入住,人气越来越旺,村内常住人口已经增长至2万人。

花都区平龙新时代社区活动室,居民在打乒乓球。(图/罗燕)

凝聚合力,布局未来社区

“每个人都是社区的一粒种子。”在花都区花山镇平龙新时代社区中心外墙上,这句话十分醒目。

平龙新时代社区是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征拆安置区的先行启动区。作为一个“多村混居、新老融合”的新社区,平龙新时代社区在创建之初就面临“乡愁传承断层、治理效能不足、幸福场景缺失”三大问题,这也是城乡融合发展中面临的普遍问题。

社区规划设计时就以住建部“完整社区”为蓝本,推进服务升级、治理创新等措施。“‘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我们努力打造具有岭南特色的未来社区。”广州市花都区花山镇党委副书记陈小刚说,“我们想到了村口的大榕树。村民们经常聚在榕树下拉家常,对榕树都很有感情。”

平龙新时代社区塑造了“榕伯”和“花女”两个社区IP,并且以“榕”和“花”为主线打造文化品牌体系。社区整合近8000平方米的场地,打造了全龄友好的社区公共服务空间,包括社区叙事馆、六艺书院、社区图书馆、便民服务驿站等。

“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引入什么。”陈小刚介绍,社区采用了“公益+惠民+商业”三色业态组合模式,为居民提供免费或者价格优惠的服务。这里有婴幼儿成长驿站、儿童游乐场所、课外培训教室,还有青年创业中心和长者中心等,生活、工作、学习、娱乐功能一应俱全。居民以社团为基础,在运营单位的帮助下组织丰富的文化体育活动,如象棋、书法、粤剧等。

55岁的社区居民谢永健带着3岁的孙女在社区图书馆看书,“过去这里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村里很多人搬出去了;现在这里建好了,生活又便利,很多搬出去的人又回来了”。

今年,平龙新时代社区被联合国人居署评价为“为全球城市化进程中的安置社区提供东方解决方案”。

在社区安置、建设的过程中,居民遇到问题可以通过“街坊老友议事会”解决,也可以在“智慧平龙”小程序的“我要说事”提出,陈小刚表示:“社区希望通过这些方式畅通民意,与居民共创家门口的美好生活。”

截至今年6月,广州共有34个镇、570个村被选为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典型镇和典型村培育对象。“三年初见成效”的时间节点将至,广州将总结经验再出发,持续推动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共同绘制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原文刊载于2025年第19期、9月15日出版的《民生周刊》杂志

原标题:《(引题)广东省广州市持续推进“百千万工程”(主题)加力提速   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