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民生周刊2025-09-17 14:38:06
民生周刊记者 李贤娜
纵观全国中医药发展格局,新疆正后来居上:肉苁蓉、甘草、红花等中药材产量跃居全国第一,沙漠玫瑰等药妆、药食同源产品销量屡创新高……
当内地一些中药材产区面临土壤退化、种植面积缩减等压力时,新疆凭借约占全国六分之一的辽阔疆域、2471种本土中药资源以及优于原产区的气候条件,成为国内外企业布局的热土。
当行业对新疆中医药认知还限于“第一产业”时,新疆中医药管理局于去年揭牌,系统谋划中医药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新疆人民政府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推动新疆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近日,新疆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曾斌芳接受民生周刊记者专访,回溯新疆中医药产业发展历程,解析站在历史新起点传承发展的新机遇。
曾斌芳(右三)考察新疆和田地区瓜蒌产销情况。
民生周刊:新疆中医药管理局成立一年了,请介绍一下成立背景和职能变化。
曾斌芳:新疆中医药管理局原来是中医民族医药管理局,采用“小局大处”架构,由自治区卫健委副主任兼任局长,未设独立党组。2017年事业单位改革后,该机构以中医民族医药管理处的形式保留。
2024年5月15日,新疆中医药管理局揭牌,不是恢复,而是设立全新的机构,核心变化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一是设立了独立党组,实现规模化编制;二是严格遵循中医药法中“中医药是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医药在内的我国各民族医药的统称”的表述,不再单独设立“中医民族医”相关专局;三是填补了过去“重医轻药”的职能空白,新增促进中药产业发展职能,职能范围较以往大幅扩展。
民生周刊:作为少数民族医药代表,维吾尔族医药和哈萨克族医药传承至今有哪些优势,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共同守护人民健康?
曾斌芳:中医药是世界传统医药的杰出代表,维医药和哈医药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不仅是新疆少数民族医药,更是我国各族群众的文化遗产、人类文明的共同瑰宝,需以守护人类健康为目标,在守正创新中传承发展。
维医药、哈医药传承至今,具有三大特色。首先,具有鲜明的地域适应性。维医药对新疆干燥寒冷气候下的疾病,如皮肤病、妇科疾病及高热量饮食所导致的心血管疾病等疗效显著。哈医药作为“马背上的医学”,擅长治疗骨伤和奶茶等过热饮食所引发的食道疾病。
其次,拥有独特的炮制工艺与剂型。与中医常见的酒炒、盐炒不同,维药和哈药多采用土法炮制。历史上自然条件较为恶劣,当地民众常将药物制成蜜膏等即用型成药,免去煎煮的烦琐,此外还可制成供日常养生的药茶。
最后,治疗方法和药物应用值得借鉴。维医以吐鲁番沙粒进行“沙疗”、羊皮包裹治疗冻伤和寒湿关节炎,疗效显著。哈医处理骨折,不用石膏或柳枝,而采用驼绒加盐固定。盐分使驼绒蛋白丝变性成轻便透气、可放置药物的固定硬壳,贴合患处。
当前,支持少数民族医药传承发展主要从五方面发力:
一是推进文献整理全覆盖。依托新疆药物研究院的文献平台,不仅整理中医文献,还有维医、哈医、新疆蒙医文献,彰显“新疆是多民族共同家园”。
二是实现教材编写一体化。组织中医与现代医学专家共同参与,编写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版的维吾尔医、哈萨克医教材,推动学术守正创新。
三是推动人才培养跨民族。支持维吾尔医、哈萨克医专业招收本民族学生的同时,招录全国各族考生。在中西医结合硕士、博士点下增设维吾尔医、哈萨克医研究方向,培养高层次人才。
四是加强医疗机构建设。在“三医”协同发展和医保政策中,强化对维吾尔医院、哈萨克医院的扶持。推动三甲医院对口帮扶,提升少数民族医院服务与运营能力。
五是加大科研支持力度。在科研立项方面,持续向维吾尔医药、哈萨克医药倾斜,重点支持科研人员依托少数民族医药经典名方和新疆道地药材研发新药。
民生周刊:你深耕新疆中医药领域30多年,这期间中医药发展有哪些变化,现在处于什么发展阶段?
曾斌芳:新中国成立前,新疆中医药事业几乎是零基础。自治区成立以来,党委和政府持续加大对中医药工作的扶持与投入力度。如今,新疆中医药事业与产业协同并进,迎来最好发展时期,方兴未艾。
一是中医药政策支持力度空前。去年以来,新疆陆续出台支持中医药振兴发展政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药条例》于2024年5月实施,将中医药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中医药产业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二是标准化体系起步建设。今年7月,我们联合自治区药监局等部门筹建自治区中医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9月,和田启动建设新疆首个甘草GAP科技创新示范基地。未来3年,按国家《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在全疆建设多个GAP基地,全面提升药材质量与竞争力。
三是中医药服务发展迅速。1987年,我刚来新疆时,自治区中医院只有两个小门诊,现已是全国排名靠前的大型中医医院,年营收数十亿元。目前,全疆中医医疗机构增至83家,乡镇中医馆覆盖率达99%。除极偏远乡镇外,中医药已形成“15分钟服务圈”,方便百姓就医。
四是专业科研人才需求巨大。我们拥有西北地区唯一的两个中医药博士点、博士后教育体系,新疆医科大学形成“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全层次中医人才培养体系,但目前供不应求,新疆中草药适宜性研究、少数民族医药标准化建设、创新药科研等领域都急需人才。为此,我们在积极推动成立新疆中医药大学。
五是新疆中医药产业规模激增。2006年我担任新疆医科大学中药系主任时,新疆医药产业规模仅3亿元,现在仅中医药产业规模就达50亿元左右。目前,新疆药品生产企业共66家,其中,中药少数民族药生产企业48家。
民生周刊:中药材是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资源。我国多地建起中药材集散中心,形成“四大药都”竞争格局,新疆有哪些后发的独特优势?
曾斌芳:新疆中医药产业蓄势待发,未来完全有机会成为全国中药材集散基地和交易中心,让中医药发展成为新疆支柱产业,让新疆成为第五大药都、中国新药都。
第一,产量品质有保障,现代产业体系成型。当前新疆中草药种植面积约400万亩,居全国第五,集种植、加工、服务于一体的现代中药产业体系加速形成。除道地药材外,瓜蒌、板蓝根等内地引种品种实现本土化培育,依托独特地理气候,其产量、品质均优于原产地,为产业发展筑牢根基。
第二,国计民生双赢,产业价值多元凸显。新疆土地广袤、无污染、光照足,既能培育优质药材,又助力生态治理。以塔克拉玛干沙漠防沙治沙为例,固沙种植的梭梭、红柳下可培育“沙漠人参”肉苁蓉,既能发挥其医药、药食同源的价值,守护人民健康,又能带动百姓增收、助力乡村振兴,还能实现生态治理,形成国家防沙治沙的绿色屏障。
第三,区位优势显著,是国际合作重要通道。新疆是我国向西开放的门户,是中国与中亚、西亚等国家进行中医药交流合作的核心区。目前,我们陆续在中亚国家建设中医药中心、联合实验室,7类药材、20多个品规已在中亚完成注册。中医药服务贸易额年均增长35%,正成为中医药“走出去”的重要通道。
未来,新疆可以充分发挥地缘优势,积极利用中亚地区丰富的野生药材资源,缓解我国名贵药材供应紧张的局面。深入推进“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中医药康养旅游服务,更好保障新疆各族群众的健康,同时为全国乃至全球患者提供优质医疗服务,进一步发挥中医药在文化润疆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医疗服务中心中的重要作用。
原文刊载于2025年第19期、9月15日出版的《民生周刊》杂志
原标题:《促进新疆中医药事业与产业协同发展——专访新疆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曾斌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