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民生周刊2025-09-17 15:01:07
民生周刊记者 张兵
2023年4月,焦洋从深圳市儿童医院到喀什市人民医院,开始了援疆征程。
作为喀什市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和医疗援疆队队长,焦洋面临不少挑战:“最难的是设备落后、人才短缺,很多新技术推不动。”他没有退缩,而是坚持师带徒、院包科等“带土移植”帮扶模式。
在焦洋的推动下,深圳后方医院捐赠了大量先进医疗设备,建立了名医工作室,定期邀请专家到喀什培训。师带徒机制,让喀什本地医生得以快速成长。
“我们秉承一人援疆、全科援疆、全院援疆的援疆精神,协调深圳后方捐设备、建名医工作室、请专家来培训,一步步把医疗水平提了上来。”焦洋说,“最辛苦的是我们在塔县的援友们,他们在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雪域高原上坚守自己的岗位,克服高原反应,坚持救死扶伤,被当地盛赞为‘缺氧不缺精神的白衣天使’。”
2024年5月,深圳市儿童医院与喀什市人民医院共建儿科一体化诊疗中心,焦洋(右二)参加诊疗中心揭牌仪式。
跨越5000多公里的生命接力
2025年4月,喀什市人民医院接收了一位特殊的维吾尔族孕妇,腹中胎儿被确诊患有严重先天性心脏病。
“我们连夜组织远程会诊,最后决定送她去深圳生产,也就是宫内转运。”提起这段经历,焦洋的语气变得凝重,“孩子出生第五天就做了大动脉调转手术,非常成功,12天后小吉德健康出院。”
这场跨越5000多公里的生命接力,是深喀两地医疗团队首次合作的宫内转运。在焦洋的协调下,深圳方面的专家提前介入,制定了详尽的手术方案和应急预案。当婴儿被安全地推出手术室时,所有参与救治的医护人员都红了眼眶。“这是深喀第一次联手以宫内转运方式完成这样的手术,背后是太多人的爱和努力。”焦洋说。
“深喀同心”先心病救助只是两地医疗救援的一个缩影。两年多来,深圳援疆医疗队组织“健康大篷车”前往地处帕米尔高原的塔县和喀什市偏远乡村,开展义诊活动160余次,服务21300余人次。组织协调深圳市眼科医院、深圳关爱行动基金等到喀什常态化开展“深喀光明行”活动,在塔县英雄护边员、“人民卫士”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巴依卡·凯力迪别克赴北京接受表彰之前,为老人及其妻子实施了白内障手术。活动自2023年7月开展以来,累计免费为当地1000余名群众做了白内障复明手术,为长期受白内障困扰的边疆居民送去光明。
造血式帮扶筑牢发展根基
两年来,在焦洋的带领下,喀什市人民医院开展了40多项新技术,新增儿科、眼科、介入治疗等多个中心,实现了电子病历4级和远程会诊。
最让焦洋自豪的是本地医生的成长。“现在他们已经能独立完成复杂手术,自己做科研。”数据显示,喀什市人民医院在援疆医生指导下,获得8项科研立项,举办了16项自治区继续教育项目,两年多来累计选派122名喀什市及塔县医疗技术骨干及管理干部到深圳进修学习。焦洋介绍:“我们在受援单位制定‘一人一策’的培养方案,结合实际病例‘以干代训’,师带徒超过1000人,组织各类培训覆盖人员超过10万人次。通过‘院包科’模式由深圳市人民医院等6所医院支持喀什市人民医院等4所医院妇产科、新生儿科、重症医学科、眼科、精神卫生科建设。协调引进深圳市眼科医院迟玮院长、深圳市妇幼保健院李胜利教授等8个名医工作室,助推喀什医疗水平全面提升。”
焦洋认为,援疆团队通过师带徒等模式,为新疆长远发展提供造血式帮扶,医疗援疆工作是技术输出与价值观共融。对个人而言,这一模式锻造了家国情怀与专业精神交织的复合型人才;对新疆而言,通过改善民生、促进团结、夯实发展根基,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
医者仁心凝聚民族深情
在焦洋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一幅当地群众送的刺绣,上面绣着“医者仁心”4个大字。在焦洋看来,医疗援疆不仅是技术帮扶,更是情感联结。
一名维吾尔族小伙子的故事让他记忆犹新。“他左脚畸形多年,在公益项目的帮助下做了手术。拆支架那天,他站起来流着泪说,我再也不是家里的累赘了。”
“那一刻,我真正懂了医疗援疆不仅是治病,更是点亮一个人活下去的希望。”焦洋说。
焦洋还记得,一位老奶奶在医院儿科中心开业后,特意送来一篮自家种的石榴。“娃娃看病不用跑远路了,这份甜是给深圳专家的。”焦洋捧着那篮石榴,感受到沉甸甸的情谊。
夕阳西下,焦洋站在医院新改造的儿科大楼前,看着当地孩子们在院子里嬉戏。这两年,他见证了深圳援建的4家医院新楼建成,见证了喀什医疗水平的全面提升。
“我变得更包容、更坚韧,援疆不是付出,而是收获。”焦洋说。在他看来,医疗援疆不仅是技术输出,更是“从医者使命升华到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在这里,医疗不只是技术,更是连接不同民族的纽带。
焦洋想对未来的援疆人员说:“带上你的心来,这3年会是你人生中最难忘、最值得的时光。付出的也许很多,但收获的一定更多。”
夜幕降临,喀什老城的灯光次第亮起,宛如丝绸之路上的明珠。在这片热土上,焦洋和无数援疆干部用专业和爱心书写着新时代的援疆故事,浇灌着民族团结之花,让新时代的援疆故事在丝路上熠熠生辉。
原文刊载于2025年第19期、9月15日出版的《民生周刊》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