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人物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

云南迪庆塔城镇巡护员余建华、余忠华父子守护滇金丝猴30余年——“希望更多人接过保护的接力棒”(守望·野生动物保护背后的故事)

来源:人民日报2025-09-18 13:49:46

摘要:前半辈子,余建华是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塔城镇最好的猎人;45岁开始,余建华成为白马雪山巡护员,后来在外务工的儿子余忠华也回到大山,父子一起守护滇金丝猴。从寻找、保护滇金丝猴,到让更多人了解、爱护滇金丝猴,父子接力30余年,默默守护着滇金丝猴群。

余建华(左一)在巡护。曾智慧摄

近日,记者从云南省林草局获悉:“十四五”以来,云南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制定实施了极度濒危物种“一种一策”保护方案和第二期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十年规划,在保护地外建立野生动植物保护小区49处,建成11个植物园、13个野生植物就地或迁地保护基地、27个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中心(站),野生动植物保护取得积极成效,滇金丝猴、绿孔雀等20余种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大幅上升。

本报记者日前采访了云南迪庆塔城镇巡护员余建华、余忠华父子,记录他们接力守护滇金丝猴30余年,为野生动物保护事业默默奉献的故事。

——编  者  

在海拔3000米左右的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响古箐片区,二十来岁的小伙走路也容易喘,但年逾七旬的余建华依然时不时上山。

前半辈子,余建华是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塔城镇最好的猎人;45岁开始,余建华成为白马雪山巡护员,后来在外务工的儿子余忠华也回到大山,父子一起守护滇金丝猴。从寻找、保护滇金丝猴,到让更多人了解、爱护滇金丝猴,父子接力30余年,默默守护着滇金丝猴群。

寻找滇金丝猴花了近1年,被接纳却用了近10年

周末的响古箐,滇金丝猴悠然觅食,一些游客安静远观,一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要是回到三四十年前,别说游客拍张滇金丝猴的照片,我们连猴群的影子也很难看见。”余建华说,那个时候,一些动物专家也只见过滇金丝猴的标本;即便是本地村民,也会把猕猴误认为专家口中的滇金丝猴。

为了抢救性保护滇金丝猴,1983年,云南专门成立了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余建华被县林业局选中,首要任务就是找到滇金丝猴。

从此,余建华开始了漫长的寻找之路。茫茫大山,如何找到小小的猴子?翻山越岭、蹚河过桥,只能靠耐心和双脚。

“1995年4月开始找,直到1996年3月,我才在1公里的距离外,第一次看到猴群在林间活动。”余建华告诉记者。

寻找本身就是巡护。沿途遇到兽套,余建华都会拆除带走;遇到其他受伤的动物,也会带回去救助。渐渐地,余建华摸索出了寻找猴群的窍门:猴群觅食、排便、打斗,都会留下痕迹;爬到山脊大树上,视野更开阔,也更容易听到滇金丝猴的叫声……

不过,要真正了解滇金丝猴,一两公里依然太远。“猴群有多少只,在干吗、吃啥,全都不知道。”余建华说,为了能看清猴群在干啥,一追又是9年,直到2005年,余建华终于被滇金丝猴接纳,将自己和猴群的距离从1000多米缩短到十来米。

“觅食、打盹、理毛,找什么样的夜栖树、吃哪些食物,终于有了更清晰的图谱。”余建华说,只有逐渐了解滇金丝猴,才能为科学保护创造条件。

不过,近归近,滇金丝猴认生人。猴群对余建华熟视无睹,但当他带着科研人员接近时,猴群会变得格外警惕,稍有异动,往往头也不回地消失在山间。

又过了几年,在余建华的引导、接触下,越来越多的滇金丝猴开始被发现。2008年开始,几个滇金丝猴家庭逐步来到响古箐区域,稳定下来,为后续开展滇金丝猴的研究和科普活动提供了可能性。

接力守护30余年,响古箐滇金丝猴种群数量大大增加

为了保护滇金丝猴,余建华的儿子余忠华也被他“连哄带骗”,成了白马雪山保护滇金丝猴的一员。

过去巡护员待遇低,又要风餐露宿,余建华怕后继无人,没少跟儿子絮叨,好不容易在云南丽江站稳脚跟的余忠华不为所动。2003年,无奈之下,余建华托人告诉余忠华,家里有急事。可赶回家后,余忠华却发现根本没什么事。拗不过父亲的劝说,余忠华只好先陪着他上山。“我也好奇,是什么吸引着父亲一直坚守在这里。”余忠华说。

真正留住余忠华的,其实是热爱。每天徒步三四十里、采挖野菜,艰苦的巡护工作,按余忠华的说法成了令人羡慕的户外体验。有次巡山踩到坑里,积雪埋到了上半身,他喊同伴帮他拍照,说:“难得一见的雪景,当然要记录下来。”

过了些年,余忠华也成了距离滇金丝猴最近、与其共同生活时间最长的人之一。起初,他跟在父亲身后巡山,记录猴群的脚印、粪便;后来,相册里出现了越来越多珍稀动植物。遇到不认识的物种,他拿着照片翻书、问村民,知道了傈僳语叫法,再翻译成汉语去找资料。靠着自学,他能准确地说出不少当地鸟类和植物的学名,成了名副其实的“土专家”。“根据植物的生长状态,同样能判断出滇金丝猴的生长环境。”余忠华说。

与父亲不同,余忠华的保护工作拓展到滇金丝猴种群监测、生物多样性监测和社区共管。2013年,他到白马雪山保护区塔城管理所,带着父亲传授的经验和自学积累,开始为当时的16名护林员做培训。

余忠华和护林员们的长期观察,为科学保护提供了很大帮助。一直困扰研究人员的问题得到了解释:30余年间,响古箐的滇金丝猴猴王已换了几任,滇金丝猴群如何避免近亲繁殖?雄猴长到3岁会被父亲赶出猴群,雌猴六七岁则被母猴赶到别的家庭,有效避免了近亲繁殖。随着年龄增长,猴王自然更迭,实现了种群健康繁衍。

尽管响古箐滇金丝猴群十几年来新增了近150只猴宝宝,但其种群规模却始终控制在50—70只。“超过70只,就要在人为引导下进行分群。”余忠华说,为观察猴群能否顺利融入新环境,护林员们往往在山里待上一整天,记录每一只猴子的适应情况。如今已有80多只滇金丝猴离开原来的种群,融入新的滇金丝猴群体。据统计,我国滇金丝猴的种群数量从1996年的1000—1500只,增加到现在的近4000只。

做好科普,让更多人爱上滇金丝猴

哪怕余建华就站在旁边,猴子也会互相理毛、晒太阳、睡午觉。一抹红唇,让滇金丝猴颇具网红气质,吸引了不少游客远道而来。

“明明叫金丝猴,为什么滇金丝猴的毛却是灰白色的?”“滇金丝猴晚上在哪里睡觉?”“滇金丝猴最喜欢吃什么?”……

今年暑期,响古箐的研学团来了不少,孩子们的问题稚气却格外认真。猴群什么时候起来活动,睡醒了做什么,午睡时间多长,白马雪山有哪些动植物……30余年积累的保护、科研素材,正转化为科普资源。余忠华讲述白马雪山的历史与生物多样性,从滇金丝猴科普延伸到植物和鸟类保护;余建华则带学生们了解滇金丝猴,把自己的经历讲给孩子们听。

虽然余建华、余忠华父子俩习惯了野外奔波,但他们同样期盼更多人关注滇金丝猴。过去,保护区主要通过“社区共管”,力所能及地引导群众转变生活方式,吸引更多村民加入保护滇金丝猴的队伍。随着游客的到来,滇金丝猴对周边居民来说,不仅意味着生态价值,也有了转化为经济价值的潜力。

“我家就在公路边,一到节假日,来的车都比平时多出很多。”余忠华说,随着游客到来,村里的农产品、农家乐生意都更好了。

随着视频监测系统的建设,余忠华坐在办公室里就能看到猴群的活动情况。“不过还是要经常去林子里转转,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猴群的具体情况。”余忠华说。

45岁刚成为一名护林员时,余建华用20分钟就能走到山顶。“现在同样的路要走40分钟。或许哪天我不能再进山了,希望更多人接过保护的接力棒。”余建华说。

延伸阅读

在云南西北部,海拔2500至4700米的原始森林中,常能见到长着仰天鼻、粉红唇、大眼睛的滇金丝猴,它们被称为“雪山精灵”。

滇金丝猴学名“黑白仰鼻猴”,是世界上栖息海拔最高的灵长类动物之一。高寒陡峭、云雾缭绕的横断山脉,为它们提供了栖息之所。滇金丝猴一般以家庭为单位活动,一个猴群内部细分为多个家庭单元。

滇金丝猴是全球最濒危的灵长类动物之一。1983年,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建立。此后,从最初的“找到、走近”滇金丝猴,到栖息地修复、科学分群、巡护监测,科研人员与巡护员接力守护,滇金丝猴种群数量逐步恢复。截至目前我国滇金丝猴种群数量近4000只。(杨文明)

 

(责任编辑:贾伟)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