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周口网2025-09-18 15:47:43
随着治理重心不断下移,小区逐渐成为基层治理的最小单元,是承载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重要空间,其治理模式与效能发挥直接影响城市高质量发展和高效能治理的能力水平。近年来,四川成都市锦江区立足小区治理场域,聚焦多元主体缺乏统合、自治机制运行不畅、居民情感认同匮乏等现实难题,积极探索党建引领下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有力社会良性互动、紧密融合的治理共同体构建路径。
党建引领穿针引线 老旧院落焕新升级
“老旧小区改造中,居民的需求是逐步提出的,我们结合收集到的需求多轮多次协商,以秀水园小区的大门修建为例,我们改换了6版最终才确定了这个版本。”沙河街道塔子山社区党委书记王磊介绍道。
该小区为2003年建成交付的拆迁安置小区,共9栋830户约1800人,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比近50%,残疾人、低保户等特殊困难群体超100人。随着攀成钢片区的形成和锦东商圈的发展,居民对居住小区配套设施陈旧、公共空间闲置、物业管理薄弱等问题诉求日渐突出。“我们以老旧院落改造为契机,由48名党员串联起9个微网格,固化‘爱邻(20)协商议事日’,搭建‘微网格议事会’,充分调动物业管理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特定利益群体代表等的参与积极性,建成了‘一廊七站两园’全龄友好服务空间。”王磊指着小区空间示意图介绍道。
党建引领是居民集体行动的保障,政府赋能则为资源供给和规则制定奠定坚实的基础,街道、社区积极联动公园城市、社会工作等部门,在重点推进配套设施完善、建筑更新与安全隐患排查等硬件提升的同时,持续唤醒和强化居民自治意识,挖掘并储备居民骨干20名,开展“爱邻协商议事”活动21场,化解居民矛盾问题56条,“小区事,大家议、大家办”已成为广泛共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氛围日益浓厚。
多方资源统筹整合 信托模式破局立新
老旧小区引入物业治理是推进基层治理共同体建设的路径选择,也是市场主体进入基层治理场域的前提条件。牛市口街道莲花社区金桂园小区建于1999年,原业委会到期后一度陷入无物业、无维修基金、无管理主体的困境。为有效破局,社区党委主导,组织动员党员骨干、居民代表积极参与,建立起小区物业管理委员会,多次专题协商解决上届业委会退出补偿、历史资金审计等关键问题,并集体决策选择实施信托制物业服务模式。
“信托制的关键是信息公开透明,将物业费、公共收益等归集到全体业主共有基金账户,每一笔支出均需物管委审核并经社区党组织备案,确保了物业回归‘忠诚管家’的角色。”莲花社区党委书记刘鸿博说道。
小区治理是居民个体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最直观体现,以党组织为枢纽构建多方协同网络,可有效化解物管委(业委会)与物业企业间的社会与市场运作张力,进而实现多元共治的良性循环。
爱邻议事聚“五方” “骑”进大型商品房小区
“在‘橡理空间议事厅’,每月都要召开议事会议,小区党组织、物业服务企业、网格员、‘邻里帮帮团’、热心居民等常态开展协商议事,对议定事项实行清单化管理及时销号解决。”东湖街道石牛堰社区工作人员冯莹说道。
橡树林二期现有常住居民2300余户、4500余人,是典型的大型高密度商品房小区,设有4个网格党支部,登记在册党员127人。近期,针对居民要求只对快递、外卖小哥开放3号门议题,由小区党组织联合“邻里帮帮团”发挥中立协调作用,引导各方摆明核心诉求,划定协商底线,共同寻求解决之道。
针对绕行会增加配送时长、小区楼栋标识不清、小哥与门卫冲突频发等状况,绘制全域导航地图,标注配送捷径、专属停车区及楼栋分布,在主干道安装荧光标识,帮助小哥减少送餐耗时达50%。在门岗处设立小哥服务站,推行“有指引、有提醒、有帮助”的标准化服务,门卫日均协助搬运重物60余次,小哥与门岗冲突事件降为零。依托居民服务阵地打造“福蓉居”暖心综合服务点,提供歇脚休息、餐食加热、优惠套餐等贴心服务。
“锦江区在推进不同类型小区精细化治理过程中,注重探索完善党建引领下的小区自治机制、物业服务市场机制、多元协同机制,以催化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锦江区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李建华、蒲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