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2025-09-20 10:44:01
对话“同上一堂思政大课”主讲教师
上好有温度有厚度的思政课
近日,一堂以“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做光荣自豪中国人”为主题的思政大课,面向全国大中小学生开讲。
本次“同上一堂思政大课”由教育部会同中央网信办、人民日报社、国家文物局联合主办,人民网承办,分为小学课程“众志成城”、初中课程“中流砥柱”、高中(中职)课程“精神丰碑”、大学课程“大国担当”四个部分,9月15日至18日在人民网依次推出,全国20余万所大中小学超1.5亿师生收看,社会公众通过各类媒体收看超4000万次。本版推出特别报道,走近本次思政大课的4名主讲教师,倾听他们如何上好有温度、有厚度的思政课,引导学生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编 者
上海市浦东新区张江高科实验小学教师周孙鑫——
“平衡好历史厚重感与儿童接受度”
本报记者 丁雅诵
课堂对话
周孙鑫:在开往刑场的火车上,赵一曼给儿子写下绝笔信。信中说“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同学们,这个“实行”究竟是什么呢?
学生:就是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儿子什么是真正的爱国。
问:如何将宏大的抗战历史转化为小学生能理解的教学内容?
答: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形象思维为主、情感体验为先,我们的教学通过“具象素材—故事载体—认知阶梯”路径转化抗战精神。在素材上选取“1岁婴儿废墟哭泣”“赵一曼遗书”等兼具真实性与冲击力的内容,将“山河破碎”“英雄精神”等概念转化为可感知的生命故事。活动设计注重沉浸式体验,如用空袭音效、地道模型模拟历史场景,让学生以“小民兵”身份参与互动,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
问:在备课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挑战?
答: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把大道理讲小、小细节讲透、老故事讲新。磨课团队参与跨学段集体备课,多次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研学。我们从官方平台筛选历史影像、文献等权威资源,确保史实准确;运用AI(人工智能)复原先辈形象、开发地道战互动系统等,增强吸引力;反复调整问题链梯度,避免提问抽象,努力平衡好历史厚重感与儿童接受度。
问:这节课对今后的思政课教学有什么启发?
答:坚守儿童为本,对宏大主题进行精准化分众式解析,通过多感官体验激活情感共鸣;强化资源赋能,既要严守权威来源,也要进行儿童化加工;构建时空联结,通过身边案例、今昔对比、实践任务等,让历史精神转化为日常行动。只有兼顾真实与共情、融合体验与探究、贯穿历史与现实,才能让学生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
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思政课教师梁寅子——
“用心讲道理,用情讲故事”
本报记者 吴 月
课堂对话
梁寅子:今天,我们特别请到杨靖宇将军之孙马继志先生,为我们讲一讲他的英雄爷爷。
马继志:(解开红布,露出珍藏已久的桦树皮)我们家有个传家宝,是从我爷爷牺牲的地方带回来的一块树皮。他就是靠这些东西果腹,靠共产党人的意志支撑。我爷爷牺牲前,曾对劝他投降的人说:“如果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
问:作为初中思政课教师,怎样根据这个阶段学生的特点上好思政课?
答:初中生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关注社会现象和热点问题,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同时认知深度比较有限,价值判断比较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基于此,初中阶段的教学要做到体验与感悟、思辨与引导相结合,用学生熟悉的讲述方式引出理论思考,又注重辩证分析,为高中、大学的深度分析打好思维基础,做好认知铺垫。
问:如何运用社会资源上好思政课?
答:社会是一个丰富的教育资源宝库,把博物馆、纪念馆等资源引入课堂,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历史、触摸现实、感受发展,让思政课更有感染力、说服力。讲授“凝聚价值追求”相关内容时,我们来到西安交通大学西迁博物馆,重温西迁精神;讲授“走进社会生活”相关内容时,我们走进社区担任志愿者。老师们可以多挖掘身边的思政课资源,从近处找资源、从小处思设计、从实处做引导,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把课本知识与现实结合起来。
问:您在课上讲了很多故事,如东北抗联的故事。怎样看待故事与道理的关系?
答: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故事是载体,道理是目的。将道理融入故事,能增加思政课的人文温度与认知厚度,提升思想高度,让抽象、深刻的道理更生动鲜活,讲进学生内心。未来,我会继续努力用心讲道理,用情讲故事,上好有温度的思政课。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思政课教师于洺——
“拓展思政教育的时空场域”
本报记者 闫伊乔
课堂对话
于洺:这两封书信,一封是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给母亲写的家书,另一封是母亲得知左权壮烈殉国后请人代笔写下的悼文。同学们听了有怎样的感受?
学生:左权以身许国,左权的母亲把儿子“上交国家”,两封书信让我看到了传承不息的爱国精神。
问: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教学落脚点是什么?
答:把大道理转化为小故事、用身边人讲述身边事,才能引导学生在深入思考与互动讨论中领会道理,从而引发共鸣。
比如,在“精神丰碑”这节课上,我们将伟大抗战精神与同学们的学习生活连接起来,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召唤同学们为国家为社会作贡献;“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鼓舞同学们保持昂扬的奋斗精神;“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激励同学们在成长道路上勇毅前行。
问:如何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
答:让思政教育更有“沉浸感”。我们鼓励同学们参加革命历史短剧展演、参观地道战遗址等,让学习内容更加“入情”“入心”。
让思政教育更具实践性。我们经常带领同学们到乡村小学、县域中学开展支教共学活动,通过拓展思政教育的时空场域,引导学生把学习奋斗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
问:请结合您的工作实际,谈一谈如何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
答:清华大学、清华附中、清华附小的思政课老师每个月会进行跨学段集体备课、同主题课例展示,更好地对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目标进行一体化设计。我们还经常开展大中小学生共同参与的思政活动,如烈士纪念日祭扫活动、“同播石榴籽,共筑中国梦”青少年“手拉手”交流活动等,形成一体化建设合力。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欧阳奇——
“讲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
本报记者 吴 丹
课堂对话
欧阳奇:同学们,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家都观看了阅兵仪式,哪位同学愿意分享一下感受?
学生:看到我们的人民子弟兵整齐的队列、雄壮的英姿,确实是威武之师、胜利之师、文明之师、和平之师,特别是那些大国重器,歼—35划破长空,“东风快递”使命必达,我特别为祖国感到骄傲!
问:大学学段课程选择“大国担当”作为主题,最想传递的价值理念是什么?
答:以“大国担当”作为课程主题,是为了引领当代大学生在重温历史中更好开创未来:在认知大国历史贡献中厚植爱党爱国情怀,增进自信心和自豪感;在理解人类命运与共中促进美好世界建设,增进使命感和责任感;在锚定青年使命中弘扬永久奋斗传统,增进创造力和创新力。
问:如何实现课程设计的初衷?
答:集体备课组在课程中贯穿了一些巧思:以“问”启思、以“史”释惑、以“人”聚力。开篇即多个设问,引领同学们深入思考中国大国地位的提升、中国共产党领导作用的发挥等课程核心内容。同时结合史料,有力阐释中国抗战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等重要问题,有针对性地批判偏颇之见。这些设计,联结历史与现实、凸显集体与个体、兼具建设性与批判性,阐明了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的实践路径。
问:上好大学里的思政课,教师需要具备哪些素质与职责?
答:讲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对思政课教师来说,信仰坚定是前提,学识渊博是关键,功底深厚是基础。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思政课教师只有坚持终身学习,才能落实“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的教育箴言。讲深讲活讲透思政课是一项系统工程,掌握创新思维、探究精神、讲授技能、语言艺术、共情能力等多项基本功,才能打好组合拳,更好肩负起思政课教师立德树人的光荣职责。
《 人民日报 》( 2025年09月20日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