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评论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

抓作风建设只有进行时(大家谈)

来源:人民日报2025-09-24 09:40:51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以打攻坚战、持久战的决心和恒心,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本期大家谈,我们选刊3篇来稿,探讨如何将作风建设持续引向深入。

——编  者

“探照灯”对准自己

郭  桉

自省自警,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法,也是提升党性修养的内在要求。时时“向内看”,把“探照灯”对准自己,经常拿“显微镜”检视自身,能发现问题和短板,有利于抓早抓小、防微杜渐。

堤溃蚁穴,气泄针芒。总想着“别人看不到就没关系”,把“影响不大”当借口,在小毛病上放任自流,便容易在作风上出大问题。心惊胆战的“首次破例”、装腔作势的“下不为例”、肆无忌惮的“形成惯例”,最终可能演变成警示教育的“典型案例”。经常对照党章党规党纪,对照人民群众新期待,检视自身在理想信念、宗旨意识、纪律观念上存在的差距和不足,才能从思想深处筑牢抵制歪风邪气的堤坝。

勇于自我省察,是一项要求,也是一份清醒。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必须不断加强党性锻炼,始终做到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

“没办法”不是理由

孙  放

现实中,少数党员干部在工作中存在畏难情绪、消极心理,把“没办法”当“挡箭牌”。或是过于强调客观原因,认为“人手不足、时间太紧”;或是认为任务难以落实,声称“条框太多、束手束脚”;或是存在应付心态,直言“没办法就随便意思一下”。类似情况,不仅影响干部形象,更会损害事业健康发展。

“没办法”背后,往往是“没想办法”。往深层看,“没办法”看似无奈,实则是两种心态的体现。一种是不想担责。少数党员干部把个人得失看得过重,盘算“容不容易出错”“会不会担责”,思想上打了退堂鼓,行动上自然迈不开步子。还有一种是不想负重。拈轻怕重,这也不想干、那也不想干,得过且过,面对“硬骨头”就想绕着走。

当前,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躲不开、绕不过。党员干部当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遇事少讲“没办法”、常想“怎么干”、多些“试试看”,在调查研究中谋思路,于敢拼敢干中闯新路。

摒弃“差不多”心态

方国庆

作风建设中,有一种不求“过得硬”但求“过得去”的“差不多”心态,值得警惕。比如,调查研究,走马观花,做做样子;整改问题,喊喊口号,走走过场;出台政策,照搬照抄,忽略实际。

“差不多”,往往“差很多”。把“接近”当作“完成”,将“做了”视为“做好了”,不注重实际效果,敷衍塞责、应付了事,政策落实成效、群众获得感就会大打折扣。摒弃“差不多”心态,锤炼严细深实的工作作风,才能交出合格答卷。

“差不多”心态,是责任心不够强的体现。思想上松一寸,行动上就会散一尺。应经常打扫思想“灰尘”、校正观念“偏差”,涵养“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激发“事事心中有底”的行动力。夯实责任,要靠自觉,也要靠制度。应有针对性地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考核的指挥棒作用,让“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没有市场,让“处处迎难而上、事事力争上游”蔚然成风。

 

(责任编辑:贾伟)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