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民生周刊2025-09-29 10:43:58
民生周刊记者 罗燕
红烧排骨、咖喱鸡块、土豆牛肉……当这些菜在10分钟左右上齐的时候,在北京一家“美食城”就餐的齐慧知道自己可能点到预制菜了。
“我不介意吃预制菜,平时工作忙没有时间做饭的时候,我也会买一些预制菜回家加热吃,但我不希望到外面餐馆还吃这些。”齐慧说。
预制菜产业近年来快速发展,站在了产业发展的风口上。但同时,预制菜争议不断,经常被送上热搜,处于舆论的浪尖上。
近日,西贝预制菜风波吸引了很多人关注,并持续发酵,太二酸菜鱼、绿茶等知名餐饮品牌也卷入其中。预制菜产业何去何从?消费者“舌尖上的美味”如何守护?民生周刊记者针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采访。
风口上的预制菜
到底什么是预制菜?按照2024年3月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出台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预制菜也称预制菜肴,是以一种或多种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使用或不使用调味料等辅料,不添加防腐剂,经工业化预加工(如搅拌、腌制、滚揉、成型、炒、炸、烤、煮、蒸等)制成,配以或不配以调味料包,符合产品标签标明的贮存、运输及销售条件,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
近年来,随着餐饮连锁及外卖产业的兴起,预制菜的发展也进入快车道,迎来了产业发展的风口。
预制菜已经成为食品行业的重要增长极。艾媒咨询发布的《2024—2025年中国预制菜产业发展蓝皮书》显示,2024年中国预制菜产业市场规模达到4850亿元,同比增长33.8%,整体呈现上升趋势,预计2026年市场规模将突破7490亿元。
近年来,一批专业预制菜生产企业涌现,有些成功上市,如味知香、千味央厨等,预制菜赛道火热。
“预制菜是食品工业化的产物,也是中餐规模化生产的结果。”北京工商大学食品与健康学院教授罗云波说,“许多菜肴的预制是不可避免的,预制菜在制作过程中的加工过程、食品添加剂的使用等都有相关法规要求,能够帮助餐馆保持菜肴品质和口感稳定,提高出餐效率。”
餐饮企业是预制菜销售的主要市场。统计数据显示,在2023年预制菜市场中,餐饮企业市场占比为70%左右。餐饮企业对于预制菜的巨大需求,为预制菜提供了发展空间。
同时,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多中青年人开始接受预制菜进入自家厨房。在很多超市、便利店、电商平台都能看到预制菜销售。在京东、淘宝等电商平台,销售预制菜的卖家很多,有的主打地方风味,有的主营一个菜系,还有的出自知名餐饮机构,一道菜价格大多在百元以内。不少预制菜单品销量过万份,有的甚至超过百万份。不少卖家采用了商用批发加零售的方式,批发价格更低,有的一道菜能到10元以内。
便宜、方便是很多人选择预制菜的原因。比如,民生周刊记者在京东平台发现,一条国联水产预制的2斤重青花椒烤罗非鱼售价仅29.9元,但在生鲜卖家,同样重量的鲜活罗非鱼售价达36.8元。
对于这种倒挂现象,罗云波并不意外,“预制菜企业利用批量进货或者原产地的优势,再加上规模化生产,降低了成本,也就能获得价格优势”。
风波后的信任危机
相比预制菜赛道的火热,在餐饮门店,消费者对预制菜避之唯恐不及,餐饮经营者也对此讳莫如深。
西贝预制菜风波还在蔓延,太二酸菜鱼、绿茶等餐饮品牌都被质疑。有绿茶餐厅已经撤下“本店无预制菜,现点现做”的广告语。
去年连锁餐饮品牌老乡鸡也因预制菜遭受质疑。老乡鸡随后在官方账号公开了菜品溯源报告,并以颜色区分餐厅菜品加工方式:绿色为餐厅现做,黄色是半预制,红色是复热预制。这种自曝让老乡鸡赢得了消费者的好感。
“预制菜风波背后其实是信任危机,体现了消费者对知情权的要求。”江南大学食品安全风险治理研究院副院长洪巍说。
洪巍认为,预制菜舆情多次出现,也在不断变化。舆情发生后,相关企业除了公关应对,更重要的是进入具体情境,看看消费者的关注点是什么、真实诉求是什么。
“预制菜产业要健康长远发展,有必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梳理、研究,进行相关知识的科普,并且引导消费者科学认知,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氛围。”洪巍说。
化危为机,走向高质量发展
“很多时候,预制菜其实是‘躺枪’了。”分析多次预制菜风波之后,罗云波感叹,“预制菜并不代表不安全,也不代表没营养,但是要继续发展,需要重获消费者的信任。”
在罗云波看来,重获信任需要多方努力,预制菜企业要严格遵守食品安全法等相关法律规定,监管机构要对相关生产经营单位进行有效监督,预制菜的相关标准要进一步完善,有一些技术上的难点要不断突破。
“预制菜的菜品很多,标准体系也非常复杂。除了国家标准,还要有一些地方菜系的标准,企业也要建立自己的标准。”罗云波说。
他希望预制菜企业积极地面对危机,并以更高的质量赢得消费者的认可。同时,餐饮企业也要坦诚对待消费者,使用预制菜,应在餐厅明示。
“使用预制菜的餐馆可以在菜单上标明哪些菜是预制的,这样更公平。”北京芙蓉轩湘菜酒楼创始人毛军说,他从事餐饮业已经20多年,一直坚持做现炒菜。
在毛军看来,如果用了预制菜却宣称现炒,是对消费者的欺骗,会影响整个餐饮市场。“人对美味的追求是天生的,不管是预制菜还是现炒菜,消费者都会用嘴作出选择。”
9月21日晚,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在官网发文,针对近期社会广泛关注的预制菜相关话题,国务院食安办高度重视,已组织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认真研究,加快推进预制菜国家标准制定,大力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更好维护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
原文刊载于2025年第20期、9月29日出版的《民生周刊》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