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独家报道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新业态、新职业、新技术赛项占比首超50%,促进高素质技能人才不断涌现

来源:民生周刊2025-09-29 10:58:57

民生周刊记者   徐英子

9月19日至23日,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在河南郑州举办。这不仅是一场技艺比拼,更是助力新质生产力生成、服务高质量发展、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生动实践。

“希望通过举办大赛更好地推动技能人才工作的发展,使高素质技能人才能够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副司长翟涛表示。

全国技能大赛是我国规格最高的职业技能赛事,此次大赛共有全国35个代表团的3420名选手,在106个赛项上展开激烈角逐,新业态、新职业、新技术赛项占比首次超过50%,紧密对接国家制造业强国、网络强国、数“智”中国等重大战略。

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现场

技能竞赛与就业导向深度融合

就业导向鲜明,是此次技能大赛的突出特点。大赛明确要求各代表团参加国赛精选项目的选手中,企业职工占比不低于50%。这一举措使得赛事更贴近产业实际需求,助力职工创新创造。

翟涛表示:“两类赛项都会动态调整,使竞赛项目能够保持高度的产业关联性、技术先进性和对劳动力市场的敏感性。”从智能制造到数字技术,从高端装备到新能源,大赛赛项覆盖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领域。

大赛采用赛、展、演、会集成模式,不仅有技能竞赛,还设立了国家成果展、各代表团成果展、企业技能展等四大展区。卫星返回舱、国产芯片、“奋斗者”号模型等高精尖实物的展出,增强了公众对技能成才的认同感。

面向新质生产力的职业风向标

上半年,我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长9.5%,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技能人才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司长吴礼舵介绍,本届大赛赛项设置紧扣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106个项目中智能制造、高端装备、数字技术、新能源等新领域赛项超过50%。17个新职业赛项、4个专业技术类赛项充分体现了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体现技术技能融合发展趋势,犹如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中国发展的多个维度。

在盾构技术赛场,选手们应用机械、电气、流体、液压等多学科知识和技能;工业视觉系统运维赛场,智能检测系统精准识别,守护着智能制造的“火眼金睛”;鸿蒙应用开发赛场,选手们为国产操作系统构建应用生态。这些赛项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变紧密相连。

民生关怀赛项传递时代温度。养老护理赛场,选手们轻柔地为老人翻身拍背;育婴赛场,对婴幼儿的喂养与日常护理,每个动作都彰显专业与关爱。“一老一幼”赛项的设置,正是对改善民生的积极回应。

“随着老龄化程度加深,行业对人才需求迫切,需要更多复合型人才。”养老护理赛项裁判长白洁说。

作为新增赛项,智慧安防技术融合了多种先进技术,包括但不限于高清视频监控、人工智能图像分析、智能传感网络,以及自动化预警与响应机制。

广州市技师学院人工智能产业系副主任张鹏然介绍:“这个赛项是计算机应用维护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两个专业的结合,比赛模拟3个场景,一是楼宇对讲,包括访客、入侵;二是视频监控,比如有人进入家里偷东西,视频就会报警;三是停车场管理,包括车牌识别、计费系统等。”

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关键路径

糖艺作为当前备受年轻人青睐的技能方向,吸引了不少学习者。来自内蒙古新东方技师学院的马欣语参加了本届大赛的糖艺赛项。初中毕业后,马欣语选择学习糖艺,既是出于个人兴趣,也是看好就业前景。“做自己热爱的工作是一件很幸福的事。”通过大赛,马欣语在糖艺技术上得到精进。对于未来,她说:“无论是从事糖艺创作,还是担任糖艺教师,都是不错的选择。”

全国技能大赛已成为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的重要着力点,聚焦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以实施“技能照亮前程”培训行动为牵引,精准实施职业技能提升培训,有力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

这次大赛参赛选手中,拥有博士、硕士、本科学历的选手占比达到33%。高学历选手踊跃参赛成为本届大赛一道亮丽风景线,参赛选手主要集中在智能制造、高端装备等前沿技术技能领域。“这表明,技术技能融合发展的大趋势对不同学历层次人才技术技能水平提升的需求加大。”吴礼舵分析。

企业对技能人才渴求相当迫切。大赛期间,浙江海天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集团总经理陈兴对与企业所在领域相关的项目颇为关注。作为深耕行业50多年的注塑机制造商,海天塑机集团需要大量精通数字化运维、自动化调试的现场工程师。

小米汽车工厂政委马兰在大赛期间分享了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新能力需求:“在国家鼓励智能制造的大背景下,对技能人才我们更希望他能够具备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等特征。”

构建多元培养与价值回报的立体通道,完善从赛场到市场的人才培养生态

产教融合是技能人才培养的核心路径。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段嘉琪在参与工业互联网工程技术项目比拼后说:“项目紧密贴合企业实际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让我对工业数据采集、工业互联网平台搭建等有了进一步理解。赛事中的典型任务可以转化成课堂实例和实训项目,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掌握核心技能。”

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谢经荣建议:“加强产教融合,让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开设开拓思维、发明创造类课程,搭建实践创新平台,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助力企业攻克技术难关、实现技术革新。”

政策支持构建技能人才成长立交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将全面推行“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高质量开展技能等级评价,完善“新八级工”配套保障制度,推动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等级与相应职称、学历比照认定。“现在设置了特级技师、首席技师,技能人才的成长通道越来越宽广。”翟涛表示。

大赛成果转化是技能价值延续的关键。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副主任王颖提出了成果转化的5个维度:行业趋势解析、三个标准比对(竞赛职业标准、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工学一体化课程标准)、培训模式分析、场地设备分析以及选手能力分析。“要把所有最好的、最先进的技术拆解成最小颗粒度的技能点,然后融入到教学过程中。”王颖建议。

技能大赛落下帷幕,但技能人才培养却没有终点。

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同步成为关键。机械工业教育发展中心主任郑丽梅建议:“政行企校需共建多元培养生态链,依托技能大赛搭建‘赛场—产业’直通车。要对接数字化转型需求设计竞赛项目,融入智能工厂实景考核,推动竞技能力向岗位能力转化。同步完善技能价值回报机制,以赛事荣誉激励青年走精技报国之路,形成以赛促训、以岗砺能、以业留才的闭环体系。”

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工业4.0裁判花培文介绍,工业4.0等项目是技能比赛中技术要求最高的,对标智能制造工程师标准,竞赛内容涵盖OT(操作技术)和IT,以工程项目形式进行考核,体现最新人才培养标准,为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并且根据我国的产业需要进行调整,对标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引领了选手的技能训练和能力提升方向。

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共有全国35个代表团的3420名选手,在106个赛项上展开激烈角逐。图为大赛现场参赛选手在专心操作。

原文刊载于2025年第20期、9月29日出版的《民生周刊》杂志

(责任编辑:李菁)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