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民生周刊2025-09-29 11:10:43
民生周刊记者 李雪
在新疆阿克苏地区拜城县克孜尔水库管理中心,电子屏幕上气象数据滚动更新,实时监测着当地的天气变化过程和降雨情况。
这是新疆首个县级气象防灾减灾智能预警终端系统,今年夏天在拜城县正式投入运行。从精密监测到智能预警,从技术赋能到民生保障,全方位气象防灾减灾体系打通了基层预警信息发布的“最后一公里”。这一标志性成果的背后,是浙江省温州市援疆团队两年来的匠心投入。
智能终端落地
——县域预警迈入“秒级响应”时代
拜城县地处塔里木河流域,气候复杂多变,全年暴雨、暴雪、冰雹、低温冻害、雷暴大风、高温融雪等极端天气频发。曾几何时,气象监测能力是当地天气预报的一大“痛点”。“看云识天气”的传统经验难以应对突变灾害,常常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冰雹砸坏了成片的果树,一场暴雨就淹没了下游的农田。
克孜尔水库管理中心运行与管理科科长杨顺刚介绍:“气象防灾减灾智能预警终端系统建成前,我们与拜城县气象局主要通过电话、短信的方式获取上游的降雨信息、降雨过程。有了这套系统后,能够实时监控,根据需要作洪水预报,为下一步防灾减灾提供科学策略,缩短应急反应时间。”
气象防灾减灾智能预警终端历经两年建设,温州市援疆指挥部深度融合物联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构建起覆盖拜城县14个乡镇、15个县直单位及产业园的智能预警网络,依托46个气象监测站形成的“天罗地网”,实现了与气象一体化平台、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的实时联动。
拜城县气象局局长袁华江用防灾减灾智能预警终端查看天气。(图/李雪)
“以前发布一次预警,光打电话就要花上两个多小时,现在按下按钮,全县的终端都能同步响应。”拜城县气象局局长袁华江道出了智能终端带来的效率变革。在拜城县气象局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气温、湿度、风速等实时数据以动态曲线清晰呈现,雷达回波监测、地理分布可视化等功能一目了然,预警信息可第一时间精准推送至区域责任人及公众,让“预警跑在灾害前”成为现实。
服务体系延伸
——从预警信息发布到有效保障民生
今年6月,克孜尔水库安装了这套预警终端,7月28日就成功帮水库化解了一次危机。
杨顺刚回忆,当天他接到了袁华江的电话:“水库区域已经开始降雨,请注意防范。”
“这套系统是实时监测,降雨预报在3天前就已经送达水库,25日我们开始密切关注天气,28日当天在系统上看到降雨后立即将雨量信息输入洪水预报系统进行预报,在掌握上游入库洪峰流量后,提前进行了泄洪。”杨顺刚说,最终这场降雨未对水库造成威胁。
在今年6月的冰雹天气防御中,通过气象防灾减灾智能预警终端靶向发布预警,气象部门提前两小时锁定了有极端天气的重点区域,拜城县人影办迅速启动防雹减灾应急预案,抓住有利时机,及时开展防雹作业,驱散强冰雹云层,成功避免了经济损失。
气象服务不仅要监测准、预警快,更要“用得上、接地气”,让预警信息真正走进田间地头、千家万户。如今,这套智能预警系统已成为拜城县防灾减灾的“千里眼”和“顺风耳”。
袁华江介绍,气象防灾减灾智能预警终端真正打通了预警信息发布的“最后一公里”,为当地百姓生产生活撑起了严密、精准的气象“保护伞”,让科技防灾从理念变为实实在在的守护。
从最初的区域自动气象站建设到全地区首个功能性城市气象站投用,再到如今智能预警终端全面覆盖,每一项成果都踏印着温州援疆的足迹。
今年5月,由温州市援疆指挥部援建的“温拜产业园建设项目—拜城县农业产业气象防灾体系项目”通过立项批复。作为温州市对口援疆重点工程之一,这一项目将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手段提升拜城县农业气象灾害预警能力,依托阿克苏地区气象局自主研发的“天气盒子”平台,新增气象监测站点和物联网设备,强化对冰雹、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实时监测,并集成雷达回波、卫星云图动态分析功能,实现灾害预警精准到乡镇、产业园区及重点企业。
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整合现有资源,聚焦农业产业链关键环节,构建覆盖全域的“监测—预警—响应”闭环体系,为拜城县农业生产提供精准气象服务,降低因灾损失,促进农民增收。
从东海之滨到天山南麓,跨越数千公里的距离,温州援疆团队带着先进的气象技术与经验扎根拜城,携手当地气象部门,构建起一套从精密监测到智能预警、从技术赋能到民生保障的全方位气象防灾减灾体系,为拜城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与地方经济发展筑起坚实的第一道防线。
原文刊载于2025年第20期、9月29日出版的《民生周刊》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