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2025-10-13 16:56:04
古树名木,被誉为“绿色的国宝”“有生命的文物”。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强调要把古树名木保护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今年3月15日起,《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施行,这是我国首次以行政法规的形式明确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工作应遵守的行为规范。
为更好普及古树名木相关知识,今起推出“和古树做朋友”系列融媒体报道,通过文字报道、手绘海报和视频,为古树名木留下当代记录;也将通过“遇见古树”小程序集中展现各地古树名木资讯,为公众提供一个“可随身携带的古树博物馆”。
让我们在一枝一叶的故事中,共同守护古树名木,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与传承。
——编 者
踏入位于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的仓颉庙,一株巍峨的古柏映入眼帘——树干粗壮,需五六人合抱;树皮斑驳,如瀑布般垂落,勾勒出深浅不一的纹路,仿佛镌刻着千年岁月的密码。
这便是仓颉手植柏——高16米、胸径2.48米、地围9.9米,已在这片黄土高原伫立了约5000年。
漫步仓颉庙,古柏错落分布,每一株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千年以上树龄的古柏有40多株,平均树龄约3000年。除了这株树龄约5000年的仓颉手植柏,还有3株树龄4000多年、14株树龄3000多年的古柏。”讲解员梁妮指着林间错落的古柏,如数家珍。
第二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结果显示,陕西现存古树名木72.7万余株,其中散生1.1万余株、古树群271个71.6万余株。
秋风吹过,古柏枝叶沙沙作响,像在讲述古老的故事。相传上古时期,仓颉担任黄帝史官,负责记录部落大事。彼时,结绳记事的方式已难以应对日益繁杂的事务,仓颉苦思冥想,创造出最初的汉字。而这棵古柏,相传正是仓颉亲手栽种。如今,游客驻足树下,抚摸粗糙的树干,凝视独特的纹理,无不惊叹于这份穿越千年的厚重。
为了守护古柏,当地织就一张严密的保护网。2019年,《渭南市仓颉墓与庙保护条例》出台,将庙内古柏正式纳入法规保护范畴;《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正式出台,更为其保护增添了力量。
科技赋能让保护更智慧。工作人员为仓颉手植柏建立涵盖本体情况、养护措施、生长环境等信息的“一树一档”,并接入国家、省、市、县四级共享的实时监控系统。当地聘请全国古树名木保护和文物保护领域的权威专家组建专家组,定期为古柏“把脉问诊”,形成“专家技术指导+县级主管部门+养护责任单位”的“一树一支队伍”保护模式。
“通过数字化监测系统,我们能实时掌握古柏生长动态,一旦发现叶片发黄、树皮异常等情况,专家团队会尽快赶来诊断,及时采取复壮措施。”仓颉庙文物管理所副所长李敏说。
守护的同时,也让千年古树承载的文化价值代代相传。每年谷雨时节,仓颉庙内都会举行隆重的文化活动——这一天既是联合国确定的“联合国中文日”,也是当地纪念仓颉的日子。青少年在古柏荫下体验雕版印刷,看着汉字笔画在指尖缓缓勾勒成形,感受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设立文化展室,通过图文、实物展示,让游客参观古柏的同时,深入了解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这株树龄约5000年的古柏,穿过历史云烟而来,开启与未来的对话。
2012年春天,工作人员在仓颉手植柏下发现了一棵小树苗。“它是仓颉手植柏的籽种在自然条件下繁育的证明,现在已经13年了,长势很好。”仓颉庙文物管理所相关负责人任志刚说,“古树生命力这么旺盛,在自然条件下都能繁育。所以,我们想着能不能开展航天育种,延续仓颉手植柏的优良基因。”
2020年初,当地与陕西省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系,商谈航天育种工作。“航天育种,为仓颉手植柏种质资源保护和复壮提供新的科技手段,有望获得更具活力、抗性更强的后代,对保护品种意义重大。”任志刚说。
当年5月,工作人员采集的仓颉手植柏籽种,搭载长征火箭遨游太空。如今,在白水县仓颉手植柏繁育基地,航天育种苗舒展着嫩绿的枝叶,生机盎然。部分幼苗已被移植到仓颉庙,接过千年古树的“基因接力棒”。
侧柏
侧柏可高达20多米,幼树树冠多呈尖塔形,老树树冠多为广圆形。球果卵状椭圆形,成熟时褐色。喜光,耐干旱、瘠薄,能在酸性、中性及轻盐碱土壤中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