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独家报道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北京海淀区:厚植创新创业沃土

来源:民生周刊2025-10-15 11:09:37

民生周刊记者   罗燕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创业大街,创业者、投资人、技术开发者经常在这里相聚。这里有酷炫的科技元素,有新潮的烟火气息,还有创业训练营,吸引了很多大学生和创业者,是海淀区创新创业的标志性街区。

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北京海淀区积极构建全周期、多维度的创业支持体系,激发区域创新活力,打造创新创业高地。

服务下沉,让企业“无忧起步”​

对于初创企业来说,迈出第一步是最难的,公司注册、办公场地选定等一系列问题都是挑战。

“有些创业者技术能力很强,但是对企业注册、运营等事情并不了解,在企业成立初期非常需要帮助。”北京中关村科学城创新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聂丽霞说。

针对企业注册、运营中的行政手续问题,海淀区推进 “服务下沉”。自去年起,海淀区在各街镇设立专属孵化器,为新生企业提供“从名称核准到税务登记”的全程服务。同时,将市场监管、社保、税务等政府办理点逐步进驻产业园区与街道服务中心,企业无须往返海淀区政务大厅,即可完成注册、年检、社保缴纳等业务。

“新生企业在海淀落地是非常便利的,我们还有一系列创业服务支持政策,为创业企业提供管家式服务。”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服务体系建设处处长王玉霞说。

聂丽霞经常为技术创业者提供咨询辅导,“企业的规模有多大?要成立小规模纳税人企业还是一般纳税人企业?企业的人员和业务计划是什么?是否具备申请高新企业资质的条件?这些问题我们都会跟创业者深入交流”。

对于初创企业来说,寻找一个合适的办公空间也非常重要。创业条件再好,如果办公场所租金高,也会吓退一些创业者。

王玉霞介绍,为减轻初创企业房租负担,海淀区进行了创业社区建设,为创业者提供空间支持。比如,中关村AI北纬社区对符合条件的初创企业给予空间优惠政策,东升科技园等一些产业园区也推出了一批降低企业成本举措。同时,海淀区打造了“共享办公集群”,在中关村创业大街等区域设置共享会议室、实验室、展示中心,企业按需使用,大幅节约空间成本。

高效对接资源,助力企业成长

初创企业“活下来”之后,还要“活得好”,甚至“走出去”。

初创企业的发展需要资金支持,尤其是人工智能赛道的初创企业,融资需求更为迫切。海淀区积极搭建产业服务体系,深入企业,开展投融资对接活动。

“我们每天都要收集一批企业的融资需求,为他们提供与投资机构对接的机会。”王玉霞说,投融资对接活动形式灵活多样,有的是一对一精准对接,为企业匹配专注特定行业赛道的创投机构;有的是一对多展示,一家企业面对多家投资机构;还有多对多交流,邀请多家创投机构与多个项目参与,这些方式促进了资本与项目的高效对接,助力企业解决资金难题。

此外,目前海淀区已成立三期中关村科学城科技成长基金,总规模达200亿元,积极发挥国有资本的引领带动作用,链接社会资本和创新资源,用资本赋能产业优化升级。

高频次的投融资对接活动让一些初创企业迅速成长。成立于2023年的北京银河通用机器人有限公司,今年6月已完成由宁德时代及溥泉资本领投的11亿元人民币新一轮融资,两年累计融资超24亿元。企业专注机器人的规模化应用,在智慧零售、工业和康养医疗等场景取得了显著进展。

除了投融资对接之外,海淀区一些创新产业园也为企业提供多方支持,包括创业孵化培训、产品场景验证、社群交流、公共配套、国际合作等,帮助企业“行稳致远”。

培育创新生态,让企业“领跑未来”

“有些企业,尤其是人工智能企业,需要引领创新,我们要支持他们发展。”聂丽霞说。

海淀区积极整合创新要素,为企业创新提供“源头活水”,推动企业从“跟随创新”向“引领创新”转变。

依托高校资源,海淀区着力打造科创社区。在清华大学周边区域,已形成要素资源和产业企业高度集聚的态势。在北边区域,结合中关村学院布局,规划打造创新浓度高的区域,目前已有专业孵化器和新成立企业入驻运营。未来,这些区域还将联动全国39所高校,打造产学研基地,进一步提升创新资源的集聚效应。

人才是创新的核心要素,海淀区正在积极建设青年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示范区,出台了一系列引才、育才、用才、留才政策。比如,每年建设300家“海淀区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汇集不少于5000个实习岗位,为海内外高校学生按需匹配实习机会;面向人工智能领域重点企业的应届毕业生,提供最长6年的青年公寓租金梯度优惠;建设全国人工智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打造一批开放共享的“一站式”“全链条”公共转化平台。

海淀区经常举办无边界、社区化的创业创新活动,聚焦一些细分领域,如AI大模型、智能汽车、合成生物等,邀请行业专家、企业家、投资人、高校学生开展沙龙、路演、技术挑战赛,营造创新氛围。

“我们希望推动人才、技术、资本、数据等创新要素深度融合,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高效衔接,帮助参与者深化对身边创新资源的认知,为创新生态注入活力。”王玉霞说。

对于海淀区的创新生态,王玉霞表示:“我们努力让创新的土壤变得更加肥沃,给企业自由生长空间。”

原文刊载于2025年第21期、10月13日出版的《民生周刊》杂志

原标题:《(引题)北京海淀区构建创业支持体系,激发区域创新活力(主题)厚植创新创业沃土》

(责任编辑:李菁)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