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民生周刊2025-10-15 11:41:02
民生周刊记者 罗芳菲
清晨6点的北京市朝阳区八里庄街道,电动车行驶声已划破寂静,600多名身着各色工服的快递员、外卖员,已开始穿梭于老旧楼道与商务楼宇之间。
10点30分,饿了么优选八里庄十里堡站点的晨会弥漫着豆浆香气,大队长臧嘉祥反复叮嘱队员:爬楼动静小点、留意小区提示、及时反馈问题……“以前觉得我们只是送外卖的,现在感觉成了街道的一分子。”臧嘉祥的感慨,折射出八里庄街道将新就业群体从“服务对象”转变为“治理伙伴”的深层变革。
2021年9月,着眼于辖区日益扩大的新就业群体,朝阳区八里庄街道党工委通过党建引领,在全区率先探索新就业群体融入基层治理模式。“我们不仅要解决他们的‘急难愁盼’,更要搭建参与治理的舞台,引导、鼓励小哥们成为地区精细化治理的‘民情前哨’和‘移动网格员’。”八里庄街道党工委书记李伟说。
新旧交融的治理考验
八里庄街道地处朝阳区中西部,是新中国成立初期著名的纺织工业基地,也是“门前三包”制度的发源地。如今,这里已蝶变为CBD国际化高端商务办公区廊道。
在地理位置上,朝阳路如一条分界线,北侧老旧小区与平房区诉说着城市记忆,南侧华贸商圈等高端楼宇与新建住宅勾勒出现代化都市图景。这里高精尖特企业云集,业态多元融合,9.8万常住居民、四大商圈、9座纳税亿元楼宇,勾勒出一个经济活跃度极高的现代化街区。
快速发展也带来了基层治理新课题。日均超万单的快递外卖配送量、千余名骑手的流动轨迹,与老旧小区的飞线充电、绿化带上散落的餐盒、高端楼宇的快递堆积,形成了鲜明的治理张力,考验着传统治理体系的韧性。
治理之道,在于创新融合。八里庄街道党工委开始探索让不同年代的“砖瓦”在新时代找到“榫卯”。
“4年前真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可参考的现成案例,当时想的是先做样板看看。”八里庄街道党群工作办公室科长张茜向民生周刊记者描述着当时开展试点工作的情形。
八里庄街道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副主任单位华贸集团所处区域,由于SKP等高端商场、商务楼云集,长期受困于市容维护、快递分拣、停车管理等难题,急需提升区域营商环境,主动提出建设服务试点。2021年9月,通过多方深入调研、多方论证,最终确定在华贸商务楼群打造首个“庄里小哥驿站”。经过两个月的筹备,这个被亲切称为“小黄房子”的服务驿站于当年11月正式投入运营。
八里庄街道志愿者为新就业群体开展免费理发活动。
“我们与小哥们进行了多次沟通,从选址布局到功能设置,每个细节都精准对接他们的需求。”张茜说。
驿站采用明黄色主色调增强辨识度,内部配备饮水机、微波炉、急救箱等设施,重点解决新就业群体“吃饭难、喝水难、休息难”等实际问题。这座标志性的“小黄房子”在华贸物业的维护下,至今还在为新就业群体提供暖心服务。
针对快递分拣和停车管理难题,八里庄街道党工委通过科学规划、资源整合,专门设立停车卸货区,有效改善了快递员、外卖员的工作环境,并提升了配送效率。“在华贸这样寸土寸金的区域,企业在激烈竞争中,能够腾出空间和牺牲停车收益建立服务驿站、规划停车卸货区,确实难能可贵。”张茜表示,八里庄街道复制“华贸中心模式”,通过自管党支部与非公企业共建共管,目前已建成3个“庄里小哥驿站”。
八里庄街道新就业群体计划“庄里小哥”志愿服务队成立仪式上,新就业群体递交入党申请书。
红色引擎激发新动能
为了让新就业群体找到组织归属,提升社会认同度,八里庄街道创新打造“红色引擎”工程——2021年9月,街道成立首个新就业群体功能型党支部;同年11月,“庄里小哥”联盟正式组建,让分散的“单兵”凝聚成“军团”。如今,通过社区工作者“扫楼式”摸排、工会干部“点对点”对接,已绘制出覆盖23个站点、647名从业人员的“红色地图”,更有500余名跨区域配送人员被纳入动态管理。
2023年6月,八里庄街道成功培养发展了首位新就业群体党员,2024年初又收到两份入党申请书。“预计明年达到实体党支部成立标准。我们努力推动功能型党支部向实体化转型,让党组织在新就业群体中覆盖更广、扎根更深。”张茜的眼中满是期待。
在朝阳区朝阳路8号的郭通天宫院小吃店,显眼的爱心优惠提示吸引着路人驻足。中午11点半,店内座无虚席。店员景雪梅忙碌地穿梭在餐桌间,刚收拾完的座位立即被新顾客占据。一位饿了么骑手提着一屉包子从她身边经过,快步离店。“10块钱能吃饱,粥和豆浆都免费。”景雪梅对记者说。
这家入选“友好商户”的店铺,是八里庄街道新就业群体服务“四全友好”2.0行动的缩影。今年1月16日,八里庄街道发布新就业群体服务升级行动,构建起涵盖102个网格、21个全时驿站、83家友好商户、“15分钟充电圈”的立体化服务体系。
在八里庄街道总工会的两节慰问活动上,快递员、外卖员围着圆桌擀皮拌馅包饺子。“我们不仅包饺子,每个季度还有集体生日会、趣味运动会、羽毛球、台球、乒乓球联赛、红色观影、夏季送清凉、冬季送温暖等专项活动。”八里庄街道总工会常务副会长吴京京介绍,针对新就业群体工作时间碎片化、服务需求多元化的特点,工会定期组织技能培训、权益保障等专题培训,并设立公益律师法律咨询热线,帮助解决劳动纠纷等问题,让小哥们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温暖。同时,工会在辖区内有40家暖心驿站,为快递员和外卖员提供可以休息、充电的场所,以及药箱、雨衣等常备必需品,“工会就在街道旁,就是要当好大家的‘娘家人’”。
骑手和辖区老人结对,开展结对慰问帮扶。
这种温情同样在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得到了体现。“我们开展普法讲座,从专业层面强化了小哥们的权益保障意识。”陈亮律师介绍,事务所会定期在党群中心开设公益讲座,用“外卖员送餐途中受伤算工伤吗”等真实案例,解读劳动合同法。
从分散单兵到聚集成团,从微波炉热饭到工会“娘家人”活动,从法律咨询窗口到红色观影活动,社区服务的触角不断延伸。“以前蹲路边吃冷饭,现在有了归属感。”臧嘉祥感慨。
从“顺手公益”到感情共同体
近年来,随着新业态的蓬勃发展,快递员、外卖员等新就业群体已成为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中的重要力量。“我们要构建的是‘服务—信任—参与’的良性循环,当小哥们感受到‘被需要’,就会主动成为社区建设的参与者。”李伟强调,“我们要做的不仅是提供物质保障,更要构建情感共同体,让新就业群体在八里庄找到价值感。”
从爱护“庄里小哥驿站”设施的点滴文明起步,到随手公益(如为老人代扔垃圾)等微行动积累参与意识,再到“一哥六员”(快递外卖小哥、规范停车引导员、助老跑腿服务员、环境秩序监督员、安全隐患排查员、社情民意信息员、垃圾分类宣传员)等创新机制的规范化实践,以及如今与社区老人结对帮扶的深度服务模式,八里庄街道新就业群体的参与呈现出清晰的成长轨迹。这一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参与过程,既是新就业群体社会责任感持续觉醒的生动写照,更是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鲜活注脚。
八里庄街道红庙北里社区84岁的池奶奶手机里存着个特殊号码——“饿了么”女骑手王琳的微信。“小王隔三岔五就来听我唠叨,还给我讲送外卖时遇到的趣事和难事。”谈起王琳,池奶奶的眼角笑出深深的皱纹。这场跨越代际的温情故事,始于今年初八里庄街道推行的“骑手+老人”结对帮扶计划。
红庙北里社区党委书记王娜介绍,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剧,社区60岁以上老人达1658人,其中80岁以上老人364人,而日均上百单的外卖配送量让外卖员成为社区里最熟悉的陌生人。“起初,老人们对骑手心存戒备。社区志愿服务队就带着骑手们一次次上门,帮着打扫卫生、擦玻璃窗,过年过节为独居老人送上热气腾腾的饺子,慢慢敲开了老人的心门。现在社区有8对这样的帮扶结对,他们心里都惦记着彼此,也都成为了彼此的‘家人’。”新就业群体与社区治理相融合,不光是单向付出,更要双向奔赴,在社区,这一融合随着更多人的参与,也越发明显。
红庙北里社区居民对骑手小哥们的态度也在悄然转变。“以前觉得他们急匆匆的吵闹,现在看见他们风吹日晒的身影,心里只剩心疼。”池奶奶的话道出了社区氛围的转变。这种转变,正是基层治理创新最珍贵的成果。
当夕阳为八里庄街道镀上金边,快递员、外卖员陆续走进全时驿站。微波炉的转动声、整齐摆放的急救箱、写满笔记的培训本——这些细碎片段,汇聚成一个大城市基层治理的温暖图景。
原文刊载于2025年第21期、10月13日出版的《民生周刊》杂志
原标题:《(引题)北京朝阳区八里庄街道创新基层治理模式增添城市温度(主题)让新就业群体深度融入基层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