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民生周刊2025-10-15 12:00:38
民生周刊记者 崔靖芳 李雪
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以下简称“北医三院”)心脏外科手术室外,刘云忐忑不安,焦急地等待着。
这是她的母亲时隔8年第二次做心脏手术。母亲已74岁,体重仅有80多斤,刘云很怕她受不了这样的“折腾”。
手术进行了3个多小时,刘云脑海里不断闪过术前和心脏外科主任凌云鹏沟通的画面,默默祈祷凌主任能带来好消息。
术后8年再遇生命危机
2017年,刘云的妈妈在检查身体时,发现心脏出了问题。
“当时妈妈进行了心脏搭桥和二尖瓣瓣膜置换手术,做的是大开胸手术。因为她本身长期患有气管炎,肺功能不好,所以术后心肺功能下降得很厉害,用了大半年时间慢慢调整恢复。”刘云说,好在母亲心态好,又积极进行康复锻炼,没多久就可以正常骑车、做饭,本以为熬过第一次手术,母亲就能安享晚年,可生命的考验却再次降临。
2024年国庆节后,刘云发现母亲有点变了。
行动越来越缓慢,爬几步楼梯就喘不上气,稍有一点运动量,就感到疲惫不堪,还常常觉得胸闷、呼吸困难,“总之越来越慢,一个月比一个月差”。
直到今年4月,刘云的妈妈上下楼已经十分费力,喘憋严重,嘴唇几乎没有血色,脸色也发灰。医生检查后,发现其心脏瓣膜又出了问题,需要置换。
曾经接受过一次瓣膜置换手术,如今又面临二尖瓣生物瓣衰败引发严重反流、心力衰竭的危机,刘云不禁为母亲担忧。传统手术二次开胸的巨大风险,刘云更是连想也不敢想。
“妈妈年龄大了,身体又弱,二次开胸是不可能的。”刘云不停地查找信息,多方打听,终于了解到一种既不用开胸又能置换瓣膜的手术或许能救妈妈的命—微创经导管主动脉二尖瓣置换术。
刘云了解到,微创经导管主动脉二尖瓣置换手术虽然在国际上已经比较成熟,但在我国的普及率并不高,虽然有些忐忑,但刘云和母亲还是决心搏一搏。
今年5月底,刘云陪妈妈在北医三院进行了第二次换瓣。
“大约3个多小时,母亲被推出来后,身上仅有一个3厘米小切口,但是她的心脏瓣膜已经换成了健康的。”在ICU监护了一周后,刘云的妈妈就被转移到了普通病房。
“原来的那种憋闷、咳痰状态,已经缓解了很多。”刘云母亲说。
凌云鹏在美国胸外科医师协会年会上发言。
出院后,刘云母亲的脸上终于又泛起了血色,嘴唇、手指甲也泛红了。刘云说:“我们都觉得她一天比一天好,现在手术过去4个月了,她又能经常出去散步了,擀面条、包饺子都没问题,就像没生病前一样。”
“我妈妈又获得了一次新生,捡回来一条命。”
微创方案重启“生命之门”
这场手术,主刀的正是北医三院心脏外科主任凌云鹏。
“成年人常见的心脏病包括冠心病、瓣膜病、心律失常等。瓣膜病指的是心脏的‘阀门’坏了,它的临床表现往往不是疼痛,而是心脏泵血功能受影响后,出现的胸闷、气短、气促等症状。”凌云鹏介绍,比如走路、爬楼梯,运动量多一点就觉得气不够用,大口喘气,以及脚肿、腿肿,都可能是心脏瓣膜有问题的表现。
手术前,凌云鹏带领团队反复研究刘云母亲的病历,结合各项检查结果,制定了详细的手术方案。通过微小切口精准植入新瓣膜,为患者心脏重启“生命阀门”。“与传统的大开胸手术相比,微创手术不需要锯开胸骨,创伤更小、术后恢复更快、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尤其适合高龄、身体基础条件差或有过开胸手术史的患者。”
刘云母亲的微创瓣膜置换手术,是凌云鹏主任团队精准应对心脏疾病的一个缩影,而相较于微创瓣膜手术,凌云鹏主任团队更令人熟知的,是他们的微创冠脉搭桥技术,凌云鹏在这个领域深耕10余年,带领团队将这项技术从早期的“操作受限、医生稀缺”突破为常规术式,让无数的冠心病患者摆脱了开胸恐惧。
微创搭桥手术主要通过侧胸肋间4—6厘米的微小切口完成,在世界范围内,这项手术已成为心脏外科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但在临床应用中的占比却比较低。“2024年,我国冠脉搭桥手术8万余例,其中微创搭桥仅4000—5000例,占比约5%。”凌云鹏强调,在微创搭桥技术成熟的医院,微创心脏手术与传统开胸手术的术后效果与成功率是同等的。微创的核心是在保留胸部完整、减少创伤的同时,实现与传统手术一致的血运重建效果(也就是搭桥的数量和质量是一致的),且能减少出血、减轻疼痛、加快恢复。只要医生经过规范培训,严格遵循操作流程,微创手术的安全性与疗效完全有保障。
凌云鹏认为,虽然微创技术是大势所趋,但目前仍面临三大瓶颈:一是微创搭桥手术的操作规范和标准体系没有在国内推广,熟练掌握这项技术的医生仍属极少数;二是医生培训资源有限,部分医生缺乏进修学习的意愿或时间;三是质控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推动微创冠脉搭桥技术走向“普适化”
北医三院自2012年开展微创搭桥手术以来,至今已走过13个年头,自2015年开展微创小切口多支搭桥,实现完全血运重建,到今天也有整整10年。
这期间,凌云鹏带领团队深耕微创冠脉搭桥技术,连续5年位居全国微创搭桥手术量榜首。
回忆起这段历程,凌云鹏坦言,最初的微创搭桥术式操作难度极高,对医生技术、团队配合都有着严苛要求,“那时候能熟练掌握这项技术的医生很少,器械也不完备,手术开展起来处处受限”。如今,微创搭桥在北医三院心脏外科已成为常规术式,90%的冠脉搭桥手术都采用微创方式实施。
一直以来,凌云鹏团队都在观察对比传统冠脉搭桥术式与微创搭桥对患者完全血运重建和术后恢复的影响。
今年5月第105届美国胸外科医师协会(AATS)年会上,凌云鹏团队的4项研究入选大会交流。878例微创多支冠脉搭桥中期随访显示,患者生存率达94.8%,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仅11.8%,效果不亚于传统开胸搭桥手术;多支病变微创与传统开胸冠脉搭桥术后生活质量对比研究证实,微创组术后生理功能评分更优,住院时间缩短20%,动脉桥使用量也更多。这些数据,为微创搭桥的普适化提供了坚实的临床依据。
北医三院在举行手术培训。
“技术不能只停留在本院,要让更多患者受益。”为了让更多的患者受益于微创术式,2024年起,北医三院正式面向全国开放外科医生学习观摩通道,从手术方案设计到实操细节讲解,毫无保留地分享经验,帮助各地医生在原有技术基础上快速掌握微创搭桥技术,让这项技术更快落地基层医院。
“近些年来,随着医疗科技的进步,微创术式越来越容易完成,大家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如果各地的心脏外科医生通过主动学习掌握这项技术,毫无疑问对患者来说是巨大的福音。”凌云鹏说。
机器人辅助重塑冠脉外科未来图景
在AATS年会上,北医三院具有独创性、先进性的一种术式引起了与会各国心脏外科专家的注意—机器人辅助全动脉化冠脉搭桥手术。
凌云鹏团队公布《机器人辅助原位双侧乳内动脉多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早期结果及随访:单中心221例报告》,机器人双乳内动脉获取联合左胸小切口多支搭桥技术,实现了小切口双乳内动脉全动脉化完全血运重建,早期结果显示桥血管通畅率超97%。
凌云鹏在进行机器人辅助全动脉化冠脉搭桥手术。
2020年,北医三院引进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通过临床实践,团队借助其高精度机械臂和实时裸眼3D视觉系统骨骼化精准获取双侧乳内动脉,完成多支完全动脉化微创搭桥。凌云鹏介绍,这项技术借助机械臂与3D腔镜,能将视野放大10倍,过滤手部抖动,实现更精准的操作,“更关键的是,我们实现了机器人辅助全动脉化搭桥,全动脉化能大幅提升手术长期效果”。
这项技术有别于传统的小切口直视搭桥,获取乳内动脉、切开心包等操作均应用机器人操作,而且不需要进行主动脉近端吻合,因此,一方面不用进行胸壁悬吊牵拉,患者术后疼痛感会更轻,恢复更快;另一方面由于避免了主动脉操作,大大降低了围术期脑梗的发生率。
2022年,北医三院正式开展机器人辅助冠脉搭桥手术,至今已成功完成近500例,每年手术量居国内首位。如今,北医三院心脏外科是全国达芬奇机器人心脏手术临床教学示范中心,吸引了全国各地乃至国际医生来此观摩学习。
如今,这项技术在北医三院已经进行常规开展,每周五、周六都会进行相关手术,这项曾被视为“高精尖”的技术,已逐步成为守护患者健康的常规选择。
凌云鹏对记者说,刘云母亲的经历不仅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更是我国微创心脏手术技术发展的缩影。随着医疗技术不断突破,在心脏外科医生的努力下,会有更多患者可以通过微创技术摆脱病痛,重获健康。
(文中刘云为化名)
原文刊载于2025年第21期、10月13日出版的《民生周刊》杂志
原标题:《机器人辅助全动脉化搭桥术获国际关注,我国心脏外科技术迈向新高度——北医三院:心脏微创技术重启“生命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