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独家报道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民生为大”援疆行|用心用情提升塔城医疗水平——记中国医科大学“组团式”医疗援疆

来源:民生周刊2025-10-15 16:10:40

民生周刊记者   李贤娜

四季轮换,新疆塔城地区人民医院的新生儿科始终温暖。阳光透过玻璃窗,温柔环抱着暖箱中仅3斤重的小生命——他正攥着拳头,平稳地呼吸着,一旁的监护仪倾听着生命的律动。

“这要在以前,我们娘俩能不能活下来真不好说。”塔城地区产妇马春艳说起早产经历心有余悸,重度先兆子痫把她推向生死边缘,在塔城地区人民医院得到及时诊治,小生命提前降临人间……

2016年以前,塔城的急危重症病人常常不得不坐救护车,狂奔数百公里,赶往克拉玛依、石河子、乌鲁木齐的医院。

塔城医疗“新生”的起点,始于辽宁援疆。2016年,中国医科大学独家承担辽宁省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带来新模式、新技术、新团队,为这片土地带来新希望。

采取“以校包院,以院包科”新模式

塔城地区人民医院建于1936年,是塔城地区及周边近百万各族群众的健康保障。但是,由于交通闭塞、人才匮乏、设备简陋,医院难以承担救治急危重症病人的重任。

“早产儿、危重患儿都要转诊到乌鲁木齐的医院。”儿科副主任黄荣在医院度过了21个春秋,在她的记忆中,儿科仅有两台老旧保温箱,主要收治患有普通肺炎和黄疸的新生儿。

塔城的患者最怕转诊到乌鲁木齐。塔城至乌鲁木齐必经玛依塔斯老风口,这里是中国乃至世界罕见的暴风雪灾害区,夏季飞沙走石、冬季风雪交加,被本地人称为“夺命口”。

“急危重症救治非常考验急诊、重症医学科、手术室等多学科协作效率,是医院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辽宁省第十批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工作队领队孙善亮告诉民生周刊记者,2016年,中国医科大学采取“以校包院,以院包科”方式帮扶塔城地区人民医院,学校整体援助医院,各附属医院承包科室。

中国医科大学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创建的院校,也是唯一以学校名义走完长征全程的院校,被誉为“红医摇篮”。近10年,每年约40名各学科专家从辽宁出发,共赴红医万里援疆新征程。

第十批援疆专家李君(左)开展床旁带教。

援疆人员担任院长、科主任、学科带头人等职务,从门诊手术到人才培训,从成立救治中心到提升医院软硬件综合实力,全力托举,只为一个初心——让老百姓在家门口看好病。

搭建起五大生命高速救治通道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孙善亮带着记者走进院史馆,中国医科大学前赴后继的援疆事迹被永远铭记……

援疆医疗队领队每3年轮换一次,专家每年轮换一次。在援疆专家风采系列展示中,钟红珊的名字多次出现。现任中国医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的她,担任第四至第六批领队。

钟红珊被誉为红医援疆榜样。她曾任院长,带领团队将新生儿科、产科分科设置,创建肿瘤科等重点科室,设立急诊、院前急救质控中心,推进建设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新生儿救治中心、胸痛中心……

“以前,急性消化道大出血患者转诊乌鲁木齐,路上人就没了。”钟红珊夜以继日地奋战在救治一线,留下了介入诊疗等新技术,让更多患者不必千里“赌命”。

塔城地区首例支气管动脉栓塞术、首例肝癌切除手术、首例危重心脏破裂修补手术……近10年,每一批援疆医疗队都带来新技术,累计开展手术万余台,推广应用前沿医疗技术366项,填补塔城地区空白138项。

每项新技术都带来新希望。2017年5月,一名出生仅两小时的哈萨克族新生儿,突发重症肺炎、呼吸衰竭等并发症,生命垂危。凌晨时分,首批援疆专家乔琳获知消息,从两公里外的住处飞奔到医院,实施了塔城地区首例新生儿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

彼时,医护人员尚不熟悉救治流程。乔琳亲自照护患儿,医生和护士从旁跟学。家长哈那提不知道,抢救最关键那天,从小带大乔琳的爷爷被下达病危通知,她抹干眼泪全身心投入救治。3天后,患儿转危为安。黄荣说:“我们第一次相信,急危重症新生儿能留在塔城救治。”

自此,更多早产儿甚至极低出生体重儿在本地得到有效救治。2020年11月,新生儿科病房成立,辽宁援疆资金补齐智能暖箱等先进设备,这里成为全医院高精尖技术最密集的科室之一。

马春艳的孩子住院期间胎便黏稠,喂养不耐受。新生儿科主任、第十批援疆专家李君采用母乳灌肠新技术,助其恢复健康。马春艳开心地说:“有辽宁医生在,我们百分百放心!”

一代代红医人倾洒心血,一批批辽宁援疆资金源源不断地注入,医院综合实力拔节生长。2023年,塔城地区人民医院成功搭建起五大生命高速救治通道——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

塔城地区人民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陈炜告诉记者,2023年以来,本地救治纪录不断刷新:胸痛患者抢救成功率98%、卒中患者成功率99%、危重孕产妇成功率100%……新生儿救治成功率100%,2024年实现零转诊。

构建新医联体,红医精神扎根天山

中国医科大学成名于延安,首块非直属附属医院牌匾安放于红色圣地。新时代党的援疆号角吹响,第二块牌匾屹立于塔城地区人民医院,红医精神自此扎根天山。

为孕育边疆“红医火种”,中国医科大学推出3种培育方式:每年定向招录塔城籍学生,支持塔城人才赴辽宁进修,选派援疆专家本地带教——团队育团队、专家带骨干、师傅带徒弟、治疗组传帮带。

“援疆专家是真抓实干、真帮实带。”10年前,医院消化内科仅两人会做基础胃肠镜检查。第四批援疆专家李诺手把手带教,并鼓励徒弟黄晶赴辽宁进修。如今,主治医生黄晶已从仪器都不敢碰的新手成长为独立操作复杂胃肠镜手术的科室骨干,科室全员都能开展早癌筛查。

“我们是真心在学医术、学医德。”普外科副主任陈锟折服于中国医科大学援疆医生的妙手仁心,他先后师从钟红珊等5位援疆专家,从只能做阑尾切除等二级手术的“小医生”,成长为主刀乳腺癌保乳根治术等三四级手术超百例的本地名医。

“如果没有党和国家的援疆战略,我进不了中国医科大学,更不可能有今天。”重症医学科的住院医师李朝祥是中国医科大学首批定向生,去年硕士毕业后选择返乡,立志扛起传承使命,“让红医精神在塔城代代相传,用心用情为各族人民服务。”

今天,塔城医疗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中国医科大学培养的塔城籍学生,已有214人毕业返乡入职本地医疗机构。援疆医生们在塔城地区带出了20余个专业、451名本地人才。

今天,塔城地区人民医院的“医联体朋友圈”不断扩容:2023年以来,医院作为区域医联体牵头单位,带动辖区四县三市建成“一小时急救圈”,累计会诊抢救危急重症患者2738人次。李君的新生儿科是最忙碌的科室之一,“四成患儿是从周边县市转诊而来”。

塔城地区人民医院还与中国医科大学、新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及新疆人民医院等医疗机构搭建远程会诊平台,疑难病例实现跨省实时会诊。塔城地区人民医院党委书记李玉英不断点赞:“辽宁援疆对塔城地区整体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援疆医生们的服务对象不断延展:红色义诊搬进了牧区毡房,近3年惠及各族群众1.3万余人。新技术还输送到乌鲁木齐,去年第八批援疆专家宛伟娜赴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实施手术,让红医之光遍洒天山南北。

“医疗援疆时间有限,专家们迫切地想倾囊相授。”孙善亮突然红了眼眶,他的目光停留在第六批援疆医疗队合影上,第六批援疆专家杨泽辉的日程永远排满:门诊、查房、手术、带教、会诊,半年看诊800多人次。

杨泽辉总说,要留下“带不走”的医疗队。他倾尽心血培养人才,传帮带教不遗余力。4年前的深冬,杨泽辉冒着严寒赶到20公里外为一名89岁的肺癌患者会诊,夜归后在凌晨突发心疾,43岁的生命之光熄灭在援疆第223天。

从万里长征到万里援疆,从延安窑洞到塔城风口,孙善亮带着记者走完红医精神薪火相传的每一个展区,动情地讲述着红医使命,一如当初请战援疆时那般虔诚,“医心向党,不忘初心”。

(新疆塔城地区融媒体中心记者王高升参与采写)

原文刊载于2025年第21期、10月13日出版的《民生周刊》杂志

(责任编辑:李菁)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