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乡村振兴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乡村振兴

陕西宝鸡渭滨区:101公里休闲带上的共富新图景

来源:陕西日报2025-10-23 16:20:12

秋日的秦岭北麓,层林尽染。10月13日,记者走进宝鸡市渭滨区神农镇太平庄村秦岭四季春田园综合体,现代化温控大棚内水波粼粼,鲟鱼在池中游弋,水培架上的根达菜青翠欲滴,不远处,游客正兴致勃勃地体验罗氏虾垂钓……“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这‘鱼菜共生’真是神奇!”来自甘肃天水的游客毛莉说。

这一幕,正是渭滨区以“三产融合”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的生动缩影。

渭滨区立足生态优势,通过“农业+科技+文旅”模式,打造了一批集生产、加工、体验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项目,推动村集体经济增收、农民就业、产业升级。

秦岭四季春田园综合体负责人刘云向记者讲述了循环系统的奥秘:“鱼粪经微生物分解成蔬菜肥料,蔬菜净化后的水回流养鱼,全程零化肥农药。”这种闭环模式不仅带来了良好的生态效益,还显著提升了经济效益。园区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光体验,带动了周边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当地村民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

截至目前,秦岭四季春田园综合体已吸纳太平庄村、竹园沟村、大湾铺村的24名村民和15名残疾人参与蔬菜管护、水产养殖等工作,务工人员月均增收约2800元,实现了“家门口”稳定就业。这种创新模式不仅改变了传统农业的单一结构,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持久活力。

科技加持,传统农业焕发新的生机。30公里外的高家镇上川村,金耳产业园的32座智慧云仓更显科技范儿。通过手机App远程调控温湿度,金耳种植周期缩短30%,满仓年产值可达300万元。

“我们联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发了金耳羹、金耳刺身等深加工产品,还打造了‘晁金儿’IP形象。”该产业园负责人赵宁说。

如今,渭滨区产业园区提档升级,重点实施南山葡萄产业园、厥湾油桃产业园等7个园区的改造提升,渭滨区特色农业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获得省级认定,已建成省级农业示范园、示范基地16个,省级产业强镇1个,智慧农业覆盖率达60%。农旅项目深度融合,建成石鼓段17.7公里樱花长廊,石鼓云麓伴山塘、神农四季春、高家品农上川等6个农旅融合项目竞相亮相,上川村荣获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称号。

“品鱼、住帐篷,周末根本订不到位置。”在晁峪河乡村旅游综合体的日兆山谷露营地,该露营地负责人李格生告诉记者,项目年接待游客12万人次,带动村民增收超16万元。

渭滨区依托“六号工程”档案馆旧址打造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吸引研学团队2万人次;从“卖产品”到“卖体验”,上川村“一分田”体验园吸引市民认领菜地;秦岭四季春田园综合体的网红集市和帐篷营地,暑期日均接待游客超千人。

“我们成立村集体运营公司,把闲置农房改造成民宿,村民既可拿租金、分红,还能务工。”上川村驻村第一书记张小平说,通过“村集体+企业+农户”模式,上川村集体经济收益从5万元跃升至32万元。

从“点上开花”到“全域共富”,渭滨区以101公里的南山美丽乡村休闲带为轴线,串联35个行政村、8个景区,布局27个驿站和71个景观节点。石鼓镇茵香河畔的千亩花海、神农镇的樱桃采摘园、高家镇的金耳产业园……“一村一特色”的格局已然形成。

随着南山美丽乡村休闲带建设的推进,一幅“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渭滨区徐徐展开。目前,渭滨区已经完成晁峪河治理、污水管网改造等工程,16个村获评省级“千万工程”示范村,全区农文旅项目吸纳就业2000余人,残疾人优先上岗政策覆盖率达100%,带动周边群众增收致富。

“农文旅融合,不是农业、文化与旅游的简单叠加,而是三者的有机结合。人们对山水田园的向往带来了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好时机,农文旅融合发展也为乡村发展带来了更多可能。”渭滨区农业农村局局长李永恒说,下一步,渭滨区将充分释放农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潜力与价值,以生态为底色、产业为引擎、融合为路径,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李静茹)

(责任编辑:李菁)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