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民生网2025-10-25 12:53:40
“改善环境质量、保护人民生命健康是国家战略层面的重大需求。2013年以来,我国实施了一系列清洁空气行动,推动空气质量得到空前改善,由此带来十分可观的健康收益。而当前,空气污染健康风险的结构性转变,也给我们的治理政策提出了新要求,需要从以‘浓度达标’为核心,转向以‘健康效益最大化’为核心。因此,建立健康导向的精准防控体系是未来治理的必然方向。”
10月24日,亚洲清洁空气中心在北京举办以“持续改善空气质量:标准引领 健康驱动”为主题的2025中国蓝天观察论坛,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朱彤在现场作题为《以健康保护为目标的清洁空气政策及环境风险管理》的主旨报告,并代表研究团队分享最新成果报告《中国空气质量改善的健康效应评估2025:关注空气污染的急性健康风险》。
“空气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影响不仅取决于污染物种类、污染物浓度,也与暴露时间相关,可分为短期暴露和长期暴露。因此我们的研究同时评估了PM2.5和O3的长期和短期暴露健康风险,突显了两种污染物的结构性差异。”朱彤进一步解释称,PM2.5长期暴露被认为具有慢性健康效应,是导致全球和区域疾病负担的首要污染物之一,我国PM2.5污染治理成效显著,持续深入的清洁空气行动从根本上减轻了人群面临的普遍性慢性健康威胁。然而,在浓度整体下降的背景下,PM2.5暴露健康风险呈现出新特征——其健康影响更多地与少数极端污染事件相关,而O3短期急性风险增幅显著,也不容忽视。
以健康为目标与核心制定相关规划和政策,从而全面实施更严格的空气质量标准,现已逐渐成为多方共识。这不仅有助于统筹协调多污染物、多污染源、多种防治措施,实现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协同减排,还有助于维护健康这一人类最大的福祉,进而推动实现环境-健康-经济的多赢目标。上述研究正是以科学参考为此提供支撑,其揭示的风险集中化特征表明,建立分季节、分污染物的国家级急性健康风险预警体系刻不容缓。例如,在冷季重点防控PM2.5急性暴露,在暖季重点防控O3急性暴露,能够以最小社会成本锁定最大健康收益。
“未来应进一步强化精准防控、高浓度天数预警及差异化干预措施,以实现空气污染改善的全面健康效益最大化。建立季节性预警机制、推动健康效益导向的评估体系、强化PM2.5与O3协同控制,将成为下一阶段空气污染健康风险管理的重点。”朱彤强调,从“浓度达标”转向“健康优先”,这是实现空气质量改善健康效益最大化的关键路径。
(民生周刊记者 刘烨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