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民生周刊2025-10-29 13:44:19

民生周刊记者 罗燕
近日,一个小女孩与AI机器人“告别”的视频引发广泛关注。小女孩在日常聊天中与AI机器人成为朋友,在机器人摔坏后伤心不已。
陪伴孩子、做家务、养老……随着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人们对机器人的期待悄然发生变化:不仅是“像人一样”表演,更是成为生活中有用的伙伴、助手。
机器人不再只是道具、玩具,正在成为工具、伙伴
跳舞、翻跟斗、跑步……机器人经常成为展台上的道具,或科技爱好者手中的玩具,是吸引流量的极佳方式。
随着人们对机器人新奇感的褪去,很多人开始追问,机器人到底能干什么?越来越多机器人企业转向务实:解决实际问题。
“机器人现阶段是‘三具’,第一是道具,第二是玩具,第三是工具。我们的切入点是工具,也希望我们的机器人成为大家的伴具,是大家的伙伴。”北京星动纪元科技有限公司合伙人柯研如此定义机器人的进化路径。
北京银河通用机器人有限公司也在打造“通用型能干活的机器人”。今年9月正式投入运营的人形机器人智慧零售店“银河太空舱”,目前已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近20个城市落地,覆盖饮品、小食、文创等多类高频消费品,由机器人Galbot作为“智能店员”,独立承担接待、点单、支付、取货、交付全流程服务。它不仅支持多语言实时交互,还能依据各地区域文化特色定制专属服务内容。国庆中秋假期,位于颐和园的“银河太空舱”日均服务超千人次。
“我们在人流量密集地投放,能让更多人切实地感觉到未来已来。”北京大学助理教授、银河通用机器人创始人及首席技术官王鹤说,“让机器人在镜头前演示5分钟,和让机器人24小时甚至持续一周、一个月地运转,给人的体验感是不一样的。”
据他介绍,银河通用的智慧药品仓在北京已运营超过半年,目前已有近10家门店,消费者深夜下单的急用药品,有些是由机器人完成分拣与打包。在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上,银河通用Galbot G1机器人获得场景赛药品分拣冠军,目前已获得100家机器人零售仓门店订单,计划年底前实现在全国范围内投用。这些机器人不再是聚光灯下的表演者,而是深入产业的劳动者,正从展示品迈向实用品。
寻找可以大规模应用的场景
尽管前景广阔,但机器人要真正实现大规模产业化,必须找到能产生巨大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场景。
在王鹤看来,家用、医疗养老、工业、商业消费都会是有广阔市场的场景,比如零售,因为业态足够大,有很多杂活,需要上货下货,涉及周末和夜间,从安全性和任务完成度来看都适合进一步推广机器人。“未来,机器人在有足够情感交流能力后,将进一步提升陪伴属性。”
北京银河通用机器人有限公司首席战略官赵于莉表示,公司会优先选择高频、相对标准化,而且工作负担比较重,或者工作环境对人不友好的场景,让机器人完成那些重复、繁重或不适于人长期干的任务。
柯研眼中的好场景须满足几个条件,包括真正的刚需、非常大的规模及有耐心的资本。
“有些生产要在无尘、无菌、高清洁度的环境下进行,如果人进去,需要清洁3至6次,一根头发都不能掉下。掉一根头发,良品率就从80%掉到75%,这是机器人简单劳动的最佳场景。”柯研说,他认为芯片、显示器面板等行业都是机器人施展拳脚的优质场景。

具身智能零售店“银河太空舱”入驻成都春熙路商圈。
不断探索,打磨好的产品
在寻找场景的同时,很多机器人企业清醒地认识到,最终征服市场的还是极致的产品体验。
当前人形机器人仍处于商业化早期阶段,柯研将机器人的发展比作养育孩子,“机器人现在是处在刚刚能够‘打酱油’的阶段,做一些基本能力所及的事情,还要工程师在后面跟着。”
机器人技术迭代速度非常快,基本上以月为单位,正快速从“打酱油”走向能分担工作的阶段,更多的模型、更好的基础技术不断出现。据柯研判断,量产是一个行业另一个重要节点。当某一家机器人公司,真正能够达到量产并销售10万台的时候,这才是机器人行业真正的爆发点。
中国信通院发布的《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4年)》预计,2045年后,我国在用人形机器人超过1亿台,进入各行业领域,整机市场规模可达约10万亿元级别。
未来机器人的市场空间非常大,但只有在技术上走在前列的企业才能占据优势地位。“产品为王,我们一定要在技术上保持探索和迭代的态度,把握住产品体验。”赵于莉说,机器人是跨学科、多门类、复杂的行业赛道,企业要汇聚多元的人才团队,并且融合在一起,提升技术能力、产品研发能力和综合运营能力,推动机器人行业进一步发展。
原文刊载于2025年第22期、10月27日出版的《民生周刊》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