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独家报道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持之以恒践行“两山”理念 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生态省——访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王敏

来源:民生周刊2025-10-29 15:09:08

民生周刊记者   严碧华   郑智维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安吉余村调研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20年来,浙江各地认真践行这一理念,涌现出一批典型案例。今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

浙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20年,推出了哪些有力举措?有哪些创新做法和亮点经验?日前,民生周刊记者采访了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王敏。

率先走出一条“生态美、经济强、百姓富”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民生周刊: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源地和率先实践地,浙江20年来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标志性成就?

王敏:这些年,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历届省委、省政府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加以谋划推进,建成全国首个生态省,率先探索走出一条“生态美、经济强、百姓富”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一是接续实施5轮“811”系列行动,实现了由局部环境恶化到全域显著改善的跃升。全省生态环境质量实现转折性改善,地表水省控断面I—Ⅲ类比例从41.9%(2004年)升至98.6%,国控断面I—Ⅲ类比例达到98.7%,设区城市PM2.5平均浓度从61微克/立方米(2013年)降至26微克/立方米,生态质量指数(EQI)持续保持一类,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持续13年提升。

二是迭代升级“991”系列行动,实现了由粗放型增长到绿色低碳发展的涅槃。全省经济绿色低碳发展取得积极进展,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69.0%,可再生能源装机历史性超过火电,单位GDP能耗、水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20年分别下降38.4%、92%和48%。可持续发展水平居全国各省区第2位,绿色成为浙江高质量发展的亮丽底色。

三是持续深化“千万工程”牵引作用,实现了由“以绿换富”到共富共美的蝶变。全省城乡环境面貌发生深刻变化,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45缩小至1.8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各省区首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测评多年位居全国第一,全省90%以上村庄建成新时代美丽乡村。

四是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行动体系,实现了由引导规范激励到自觉自发自为的升华。设立省级“生态日”,创成49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14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绿色消费、绿色出行、垃圾分类等绿色生活方式成为社会新风尚,一大批环保设施从“闲人免进”到“欢迎光临”,被打造成为当地配套的“城市客厅”,“蚂蚁森林”“善水基金”等社会环保公益项目不断涌现。

五是积极拓展生态文明全球交流合作,实现了由立足省域探索到彰显国际影响的跨越。“千万工程”“蚂蚁森林”“蓝色循环”先后荣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湖州被授予生态文明国际合作示范区,杭州、温州获评国际湿地城市,嘉兴、绍兴、丽水等地荣获“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称号。“绿色亚运”“无废亚运”成为杭州亚运会鲜明标识,成为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

实现“守绿添金”“点绿成金”“借绿生金”

民生周刊: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方面,浙江进行了哪些探索?接下来,怎样进一步拓宽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的路径?

王敏:绿水青山可触可见,“金山银山”可感可及,源于全省坚持在保护环境过程中发展产业、拓展业态,实现“守绿添金”“点绿成金”“借绿生金”。发布全国首个GEP核算标准,培育打造湖州、丽水两个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城市,建设41个“两山合作社”,带动2000多个村集体增收超6.7亿元。积极搭建政府引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的生态资源运营服务体系,推动碳汇、林权等生态产品供需双方快捷有效对接,打通生态资源转化的“最后一公里”。积极探索转移支付、生态补偿,全省共有52对市县签订跨流域生态补偿协议,实现八大水系主要干流全覆盖。积极发展“生态+”产业,推动生态旅游、康养休闲、民宿经济等快速增长,推动50个EOD项目落地实施,带动投资超1400亿元。率先开展排污权、碳排放权等市场化交易和抵押贷款,探索建立绿色资本市场、发展绿色金融,累计发放排污权抵押贷款1054亿元。

作为全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首批试点省份,浙江将以“生态产业化”为目标,进一步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构建优质、多样化生态产品供给体系,促进生态资源盘活利用,打通生态富民转化通道,促进城乡融合共富共美。

发展与保护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零和博弈

民生周刊:作为经济大省,浙江怎样平衡“挑大梁”的经济责任与绿色低碳转型的要求?请结合浙江的发展历程,谈谈对“两山”理念的理解和感悟。

王敏:改革开放后,浙江曾走过一段以资源消耗型为主的传统工业化道路,遭遇缺地、缺电、缺水的窘境,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部分发达国家借环境之名构筑贸易壁垒,资源环境压力让浙江强烈感受到“成长的烦恼”和“制约的疼痛”。发展与保护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零和博弈,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关系,要实现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两山”理念就是最生动、最形象的诠释。

首先,“两山”理念超越了“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现代化发展道路,为浙江破解发展之题、守护生态之责提供了金钥匙,打开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协同共进的全新格局,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浙江高质量发展的优势所在、动力所在、后劲所在;其次,“两山”理念回应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和向往,之江大地上,抬头看到“天空蓝”,俯首可见“碧水清”,举目满是“生态绿”,浙江人民的生活越来越美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成为人民群众的幸福靠山;再次,“两山”理念指引浙江因地制宜探索和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指明了缩小城乡发展、区域发展差距的共富路径,成了浙江富民增收的强大引擎,生态福祉如涓涓细流,浸润城乡每个角落。

比如,“两山”理念发源地湖州安吉余村,20年来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实现了从炮声隆隆、粉尘漫天到山清水秀、竹海连绵,从“卖石头”到“卖风景”的华丽转型。好山好水好风景,成为余村发展的金名片。从2005年到2024年,余村村集体经济收入从91万元增长到2205万元,村民人均收入从不足万元跃升至7.4万元,走出了“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美丽经济发展之路。

建设更高水平生态省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的迫切需要

民生周刊:站在新起点,浙江提出了“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生态省”的目标。这一目标与过去的生态省建设相比,有哪些新的内涵和要求?

王敏:当前,浙江省绿色低碳转型既面临新旧动能加快转换、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机遇,又面临调结构转方式现实紧迫性、任务长期性的压力;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既面临生态环境治理整体推进、系统施治带来的机遇,又面临多目标协同任务艰巨、治理边际效益递减的压力;城乡人居环境提升既面临全域美丽、城乡融合的发展机遇,也存在着生态产品供给不足、群众生态环境诉求多元等诸多压力挑战;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既面临改革提质提速、绿色国际合作持续深化的机遇,又面临重点领域制度供给不足、现代治理体系有待完善的压力。

湖州市安吉县余村,废旧矿坑经生态改造,转型成为一家网红咖啡馆。

把生态“含绿量”转化为发展“含金量”,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生态省战略部署,将其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牵引、推进高水平保护的核心载体、创造高品质生活的关键支撑,推动美丽浙江建设再上新台阶,其内涵和要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绿色发展水平更高,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新质生产力发展成效显著,要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绿色低碳转型,形成创新驱动、集约高效的经济形态。

二是生态环境品质更高,优质生态环境更加普惠均衡、可感可及,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持续提升,要让浙江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形成舒适宜居的秀美环境。

三是治理能力水平更高,要提升硬件和软件水平,构建以数字化为重要手段和特征的现代生态环境治理体系。

民生周刊:浙江提出2035年率先建成美丽浙江,而且正在打造全国首个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区。展望未来,浙江将在哪些方面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示范?

王敏:立足新起点、迈向新征程,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牢牢扭住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这一核心任务,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之路,以优化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和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水平为着力点,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生态省、打造美丽浙江,努力实现绿色发展水平更高、生态环境品质更高、治理能力水平更高,为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作出更大贡献。

一是聚力优化“三大结构”,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良性互动。突出源头严控、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突出减“碳”增“绿”、节能高效优化能源结构,突出方式优化、装备更新优化交通运输结构,着力构建浙江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新型能源体系、现代物流体系。

二是统筹推进“硬件”和“软件”建设,加快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水平。推进治理体系智慧高效,加强环境基础设施能力提升,加强生态环境数智化能力提升,完善法规标准监管体系,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政策机制,系统防控生态环境风险,为更高水平生态省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三是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着力描绘共美共富图景。统筹做好强城、兴村、融合三篇文章,高标准开展美丽城市建设,加强美丽河湖、美丽海湾保护与建设,加快基础设施补短提效,着力提升城乡生态环境品质。大力推进生态共富,深化“两山合作社”建设,因地制宜发展“生态+”特色产业,推动城乡融合共富共美。

原文刊载于2025年第22期、10月27日出版的《民生周刊》杂志

(责任编辑:李菁)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