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民生网2025-10-29 17:58:49
作为服务地方经济的金融主力军,湖北荆州农商银行沙市支行(以下简称沙市支行)立足沙市区岑河镇“全国针织名镇、婴童装名镇”产业优势,以链式营销为抓手,积极构建“全链条覆盖、全周期服务、多主体协同”的链式金融服务体系,以源源金融“活水”助力纺织服装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
政银联手为产业链企业融资“架桥铺路”
纺织服装产业链是沙市区“2211”四大主导产业之一,培优锻强纺织服装产业链,打造国家级纺织服装(婴童装)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和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是沙市区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也是农商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前沿阵地。
沙市区现有纺织服装企业500余家,形成从纺纱织布、印染设计、裁剪印花、成衣制造到品牌销售的完整产业链。由于中小微纺织企业规模小,财务管理不规范,品牌、专利等无形资产难以估价,缺乏有效的抵押物和担保人等原因,融资“难、慢、贵”问题始终是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瓶颈。
振兴特色产业,既需政策引领,也靠金融赋能。沙市区聚焦纺织服装产业,推动政银企三方联动,通过搭建平台、链接资源,精准打通产业融资“血脉”。2025年初,在沙市区政府主导下,荆州农商银行沙市支行与荆州市婴童装行业协会签署战略协议,完成5亿元集中授信,覆盖300余家会员。同时,创新实施“纺织服装产业链1+N+M”链式营销方案,以核心企业“1”为圆心,锁定“N”个上下游客户,辐射“M”个关联长尾客群,系统化解产业链融资难题。今年以来,为纺织服装产业链投放贷款超8000万元。
链上协同加速实现信贷资金“精准滴灌”
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通过精准划分客群、精准识别需求、精准匹配产品,将信贷资金注入产业链的薄弱环节和关键节点。沙市支行将纺织服装产业细分为“纺纱、织布、印染、服装加工、直播带货”五个核心环节,分别指定五家网点对口深耕,形成“点对点”精准服务模式。辖内岑河支行以岑河镇工业园、金色童年小镇·科创园为依托,专攻服装制造与直播电商,走访目标企业121家,为9户法人企业、14户个人客户发放贷款2300余万元。
沙市支行全面推行“链长负责制”,由一把手任“链长”、分管领导任“支链长”,严格落实“一个行业、一名分管领导、一个责任部门、一张走访清单、一个任务进度表”的“五个一”要求。通过专项走访与上门对接,深入产业生态场景,精准挖掘企业“供、产、销”全流程金融需求。目前,已通过14家核心企业锁定上下游客户140余家,成功构建起“核心企业+配套企业”的协同服务模式。
沙市支行坚持“一行一策、一企一策”,综合利用政府数据、产业链核心企业数据、客户经营数据、信用记录等信息,匹配利率合理、额度适配、还款方式灵活的贷款产品,实现客户需求与金融产品的精准对接。荆州市某服饰有限公司是一家跨境电商平台供应商,因订单激增面临流动资金压力。沙市支行针对其“轻资产、高成长”特性,结合经营资质与信用状况,通过“商业价值贷”3个工作日内完成125万元贷款发放,高效助力其顺利完成订单。
多维赋能助力纺织服装产业“强链补链”
沙市支行强化金融产品支撑。针对企业机器设备购置和升级,推出“项目贷款”“固定资产贷款”“房易融”;针对客户季节性备货、原材料采购、应收账款周转、订单生产垫资,推出“链式贷”“信用价值贷”“科创贷”“订单贷”;针对服装直播带货行业推广费用、日常运营资金流需求,推出“知识价值信用贷”“流动资金贷款”,通过构建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环节的多元化金融产品矩阵,为纺织服装产业“强链补链”持续注入金融动能。沙市支行连续5年为岑河镇某针纺织龙头企业提供稳定信贷支持,并于今年发放800万元无抵押“好企贷”专项贷款,有力推动其从“制造”向“智造”转型升级。该企业通过全链数智转型,生产线自动化率提升了11%,年裁剪能力更是突破了3000万件,产品良品率高达96%,实现了量的跨越和质的提升。
深化风险共担机制。沙市支行引入增信措施,建立政府、金融机构与企业风险共担模式,除持续推进“银政担”合作模式外,重点引入核心企业为其上下游供应商提供应收账款质押担保,借助产业链真实交易背景增强信用;同时与融资担保公司建立战略合作,为轻资产优质企业提供专项担保服务,通过核心企业担保、第三方担保、担保公司担保等措施,构建“多方参与、风险分散”的立体化增信体系。荆州市某服饰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服装制造、批发及零售业务,为应对下半年销售旺季,该公司申请流动资金贷款。为解决客户抵押担保不足的问题,沙市支行引入荆州市融资担保集团有限公司进行担保增信,成功为其发放“再担贷”100万元。
优化链式服务生态。沙市支行聚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发展,变“坐商”为“行商”,通过主动上门、清单对接、持续跟进,将金融服务深度嵌入从原材料采购、产品生产到销售回款的每一个环节。同时,严格落实“2天内对接,3天内调查,5天内审批,7天内放款”限时办贷机制,降低企业融资的时间与制度成本,以高效服务激活产业链的“毛细血管”,实现从支持单个企业到繁荣整个产业生态的跃升。
(姜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