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民生网2025-10-30 10:48:25
重阳节前夕,由贝壳公益与《人物》杂志联合主办的“人生的午后”银龄生活主题沙龙在北京举行。活动同步发布《老去,我们准备好了吗?社区银龄生活观察报告》(下称《报告》)。多位学者、公益实践者及公众人物齐聚一堂,从身体、心理、家庭及社区等多个维度,对《报告》的核心议题进行解读和延伸探讨。
《报告》基于415份公众征集内容和面向全国55岁及以上人群的4273份问卷访谈,系统呈现中国老年群体在身体机能、心理健康、照护支持、数字融入与居住环境等方面面临的真实困境,指出衰老不仅是生理机能的衰退,更伴随着对自我价值失落的恐惧。家庭适老化改造缺失、社会数字鸿沟扩大以及“年轻老人照顾年老老人”的照护压力,正共同构成老年生活质量的普遍挑战。
针对《报告》揭示的复杂图景,沙龙现场的讨论提供了多元视角与出路。66岁的主持人、演员倪萍在演讲中分享了自己的“人生午后”。她通过学习新知识、写作和绘画突破年龄界限,呼吁社会消除对老年生活的刻板印象。
在“看得见和看不见的老年疾病”对谈环节中,北京协和医院老年医学中心主任孙晓红指出,“年轻老人照护年老老人”现象日益普遍,她呼吁社会重视对“照护者”群体的身心支持,并加强专业照护人才的培养。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中山大学特聘教授景军提醒,技术虽然能助力养老,但“中国社会必须依靠家庭制度才能完成养老过程,更需要一个多元的养老系统。”
关于居住空间,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周燕珉强调,适老化改造的核心是“精细化和人性化”,其最终目的“就是让老人能尽量自己照顾自己,维持自尊,让老人自立生活的时间更长一些”。她指出,许多设计容易“好心办坏事”,例如盲目追求智能化的电动窗帘,反而给老人带来使用困扰。
一场跨越70后、80后、90后的对话,展现了不同世代面临的养老处境与思考,反映出养老模式正从传统“孝亲同居”,向“近邻分离式”或更具个人选择性的方式演变。70后学者、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赵冬梅提到,子女应多与父母沟通交流,“帮助他们了解你在做的事情,了解这个迅速变化的世界,他们才不会慌,不会对自己着急。”
活动尾声,65岁的脱口秀演员山山大爷分享了他将每天起床称为“拆盲盒”,跟身体“老伙计”开早会,甚至发明“反向孟婆汤理论”的独特幽默,让观众在笑声中感悟:“衰老是每个人共同的进度条,只是速度快慢不同。”
作为活动发起方之一,贝壳公益也分享了7年来在社区助老领域的实践。从“我来教您用手机”项目起步,逐步拓展至“我来教您防跌倒”“稳当当计划”(楼道扶手安装)及“独居守护计划”(为独居老人安装跌倒报警器)等服务,系统回应老年人在数字鸿沟、居家安全、社会价值与亲密关系等方面的迫切需求。
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程度加深,如何让每一个人都能有尊严、有质量地老去,已成为全社会无法回避的课题。此次活动不仅是一次现状剖析,更搭建起银龄需求与社会响应的对话桥梁,为构建“适老社会”提供了多元思考。
(民生周刊记者 张兵 实习生 蔡雅琪)